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以1977-2012年中国海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及2001-2012年赤潮的月发生频率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时间序列。赤潮的年发生频率与时间的分段回归拟合效果较好,月频率的季节性最大值在5月(约18.22),随机波动的大小随时间序列逐步增加,波动峰值主要出现在5-7月。利用Holt指数平滑法和Holt-Winter指数平滑法分别对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0年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呈年平均增加1次的缓慢趋势上升,2013-2016年5-7月份为赤潮高发期,峰值出现在5月,基本稳定在25次左右。

  • 标签: 中国海 赤潮 频次 时间序列
  • 简介:登陆或经过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每年热带气旋所伴随的大风、大雨、风暴潮等灾害造成沿海地区严重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通过对1950-2012年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发现,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数量年际变化明显,最多的年份达9个,最少的年份为0个;热带气旋季节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每年的7、8、9三个月为影响高峰月,其次为6、10月;热带气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进入南海后穿过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再次登陆广西沿海的次数最多,该类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增水平均值为111.2cm,到达非登陆台风增水的2.6倍。风暴潮灾害的形成与强台风天气系统、全日大潮、河流下泄洪水直接有关。强台风产生巨浪及降雨,使入海河口水位上升,与风暴潮叠加后产生明显的增水,造成巨大的潮灾。

  • 标签: 广西沿海 热带气旋 灾害成因 影响分析
  • 简介:根据塘沽海洋环境监测站从1991-2010年,20年的潮汐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到天津平均每年发生近10年的100cm以上的增水过程,天津沿海夏秋两季的最高潮位和平均潮位最高,且最大增水值多出现在夏秋两季,超过100cm的增水天数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冬季,并从天文潮因素、气象因素、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以及地理因素等,总结了天津沿海风暴潮灾害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风暴潮灾害防范措施。

  • 标签: 天津 风暴潮 增水 统计分析 成因分析
  • 简介:根据沙丘地形的特点,探讨并实践RTK测量沙丘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同时利用精度为毫米级的全站仪对RTK进行高程精度评定,其误差范围为2~7cm,证明RTK精度能够满足沙丘动态监测的要求。数据结果分析表明昌黎新开口南侧沙丘高度降低,且整体向西南移动。

  • 标签: GPS RTK 海岸沙丘 精度评定 沙丘变化分析 昌黎
  • 简介:自2000年以来,渤海海域每年都有赤潮发生,这往往使渤海沿海水域受其影响.卫星遥感技术和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图像,已经成功地用于识别和观测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然而,由于研究的水体、使用的遥感数据和建模方法都各不相同,因此需针对渤海海域的水体特点建立特定的赤潮反演模型.本文利用MODIS光谱反射率数据和渤海海域实测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相关分析,选择表达式(B10-B8)/(B13-B8)作为渤海海域赤潮反演的指标,相关系数达到0.7815,呈现显著相关结果.研究发现2014年渤海海域赤潮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较为明显.其中渤海海域赤潮大规模爆发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其半封闭型的地理形态导致的水交换不畅和沿岸径流的大量陆源物质输入,河流输入是陆源污染入海的主要来源.然后,本文利用云覆盖较少的GOCI遥感数据,建立了-个改进型赤潮指数的赤潮反演模型,并且证明了在浑浊水域中描述赤潮的有效性.2014年5月15日、26日和30日的每小时RI图像在-天中呈现出基本-致的赤潮变化,并且-天中渤海海域的赤潮面积变化非常明显,赤潮藻类优势种的垂直迁移可能是导致赤潮表面表达短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赤潮 渤海 MODIS GOCI 卫星遥感 日变化
  • 简介: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集成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分析了GPS和InSAR两种技术融合的可行性,论述了GPS—InSAR融合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对其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全球定位系统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地表形变 数据融合
  • 简介:获取近岸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及相关信息对于理解和管理海洋环境相当重要。历史上对于悬浮物浓度的监测往往通过费时费力的出海观测,而这种观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每次观测只能获取一个站位的信息。为了更快更有效的获得即时悬浮物浓度相关信息,很多新的监测手段及相关科技被开发及应用。各种机载,卫星载遥感设各被用于获得及时,全面的沉积物信息。DominiqueDumnd,JeromeBijaoui在2000年刊发了关于光学传感设备可以有效应用于浅海海洋环境中以获取各种环境参数。YogeshC,AgrawalHC,Pottsmith等人于2001年尝试用激光传感设备获取水体悬浮沉积物浓度及相关粒径分布信息。FranciscoPedocchi,MarceloH,Garcia于2006年分析了关于用LaserIn-SituScatteringandTransmissometry(LISST-ST)监测悬浮物颗粒粒径及沉降速度的可靠性。HKHa,HsuWY在2009年尝试了用声学多普勒测速仪(ADV)监测可凝性沉积物浓度。ChenShuisen,FangLigang在2009年成功应用海水浊度遥感信息研究沉积物侵入黄河口影响范围。在文章中回顾了近些年大部分关于水体(海口,近岸等)沉积物浓度监测相关科技及方法。同时展现了一个ABS的具体应用实例,通过实例分析更好的了解各种监测方法的优略。详细分析了作为最近国际上应用做广泛的声学多普勒测速仪(ADV)的其优势,应用范围等相关信息。对比了传统的分析方法和近代分析方法,以此呈现未来海洋悬浮物浓度监测科技的发展趋势。

  • 标签: 悬浮物监测 悬浮物速度分析 光学探测器 声学探测器
  • 简介:分析了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主要特点,及深远海环境预报保障的现实问题,对临近空间飞行器在未来海洋监测及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设想,为推广这一新技术在海洋预报中的应用提出了思路.

  • 标签: 海洋监测 海洋预报 临近空间飞行器 深远海信息传输
  • 简介:GPS技术可以确定验潮站水准点的地壳垂直形变,结合验潮数据获得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可以确定海平面的绝对变化.采用我国3个沿海验潮站两期GPS观测数据,计算了这些点位的地壳垂直运动速率.提出要监测验潮站的地壳垂直运动,最好采用多年连续GPS观测数据.

  • 标签: 全球定位系统 GPS 验潮站 海平面 地壳垂直运动
  • 简介:在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的基础上,说明了对黄河三角洲进行地面沉降研究的必要性。综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分析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应用于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研究的可行性。

  • 标签: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地面沉降监测 差分 黄河三角洲
  • 简介:姿态传感器是高精度海洋测深的必备设备。但在实际使用姿态传感器测量过程中,其相对测深换能器安装位置存在着物理偏心或空间位置偏移。在简述姿态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建立测量坐标系基础上,推导了测量船在波浪中运动造成的诱导升沉公式,数值计算分析了物理偏心产生的诱导升沉影响量级和规律,提出了减弱诱导升沉影响的方法以及姿态传感器安装应用建议。

  • 标签: 姿态传感器 诱导升沉 物理偏心
  • 简介:通过与不同型号单波束测深仪的多种方式和角度的比测试验,验证了SEABEAM1185多波束测深系统具有全覆盖扫测,测量范围大、速度快,测深精度和分辨率高等优点,突出其可靠性和稳定性。介绍了SEABEAM1185系统的组成及其技术性能,并具体分析了系统在监测广东省某河道堤防险段的使用情况及应用价值。

  • 标签: 海底地形测量 多波束测深 堤防监测 大断面 测量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