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应用ROMS数值模式配置基本实验模拟了2004年到2006年中国东部海域海平面的季节变化。模拟结果与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观测结果基本一致,海平面年较差从中国沿岸到黑潮路径逐渐变小。将数值模式的风应力项去掉,配置对比实验。与基本实验结果对比发现,对比实验海平面仍然具有季节变化,但是闽浙沿岸和苏北沿岸海平面春夏季异常偏低、秋冬季异常偏高现象消失,中国沿岸向太平洋的海平面变化减弱。春季和秋季,渤、黄海和黑潮附近海平面异于东海的现象减弱。对比实验海平面的年较差的数值明显减小,从近岸向黑潮海平面年较差渐变的过程消失。整个渤黄海的海平面年较差近似。对比实验海平面年较差占基本实验海平面年较差比率从近岸向黑潮路径逐渐增大。

  • 标签: 海平面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海上风
  • 简介:采用东海黑湖主流段长时间序列的实测温盐资料,研究了东海黑潮上层温度、上层盐度的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和地面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内,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呈上升趋势,而上层盐度略呈下降趋势。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和我国东部地面气温的关系在冬季十分密切,呈现出大面积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冬季南下冷空气的整体降温作用有关。夏季,长江中下游江水的增多致使大量长江冲淡水入海,导致黑潮上层水盐度下降,此时东海黑潮上层盐度与我国大陆东部降水呈负相关。

  • 标签: 东海 黑潮 气候 中国东部
  • 简介:在GPS/水准网点的基础上,利用重力资料确定网区的高程异常走向,再利用各点的大地高和正常高求得高程异常,借此精确确定沿海地区局部的似大地水准面。

  • 标签: GPS水准 大地水准面 精化 沿海地区
  • 简介:利用NCEP/NCARR2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西南地区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通过带通滤波、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2010年东亚冬季风月内尺度振荡特征及其与西南李区冬季气温的联系。结果表明,2010年东亚冬季风在月内时间尺度上主要存在7天左右、12天左右以及30天左右为主要振荡周期的低频振荡。东亚冬季风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时间尺度内的振荡特征可以很好指示出同期西南地区较强的低温过程,且在准2周尺度比准1周尺度对西南地区冬季低温的影响更明显。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尺度上东亚冬季风正、负位相时,无论是对流层高层、中层、低层环流场分布形势均有显著差别,当东亚冬季风正位相时对流层从高层到低层环流场形势均有利于西南地区科季低温,而负位相时环流形势相反,不利于西南地区低温。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月内时间尺度 西南地区 冬季气温 低频振荡
  • 简介:给出了光散射、后向散射以及拉曼后向散射等基本概念,推导了后向散射截面与后向散射微分截面的基本关系,以及散射微分截面的计算公式。同时还得出了振动拉曼散射、振动一转动拉曼散射、转动拉曼散射、瑞利散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利用647nm红光的拉曼后向散射检测海面以及区分海面与陆地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机载激光海洋测深的精度。

  • 标签: 激光测深 散射 后向散射 散射截面
  • 简介: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洋灾害之一,是现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热点问题.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重要的基础设施,私人和公共财产以及经济发展等构成了重大风险.本文通过对域外国家沿海地区适应海平面上升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行研究,对可适用于我国沿海地区适应海平面上升的相关经验进行总结.

  • 标签: 海平面上升 沿海区域 气候变化适应 法制保障
  • 简介:中国测绘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12月8日在天津召开了京、津地区委员会议。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主任孔令户主持,副主任楼锡淳、梁开龙、沈文周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张燕平、陈洪云、周宏山、管铮、王泽民、韩振标、李梅春(里弼东代表)等委员和刘保良秘书,会议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副主任楼锡淳传达了中国测绘学会1994年学会工作会议精神。委员们认为今后要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积

  • 标签: 中国测绘学会 海洋测绘 专业委员会 学术交流 学会工作 地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