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1概述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持续的天气,环保部监测信息显示,北京、石家庄、济南、西安、天津、上海、郑州、南京、沈阳、哈尔滨等地均被天气笼罩,其中北京天气多达25天。持续的天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如何防治天气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 标签: 天气 治理 国外 中东部地区 信息显示
  • 简介:在地面观测工作中,观测员经常会遇到两种天气现象:轻。二者是不同的视程障碍现象,它们是否可能出现在同一天里?就此本人对本站近四年(2001-2004年)的地面年报表中的天气现象进行了统计,发现轻在本站全年都会出现,而一般不出现在台风季节,轻同时出现的最多次数集中在每年的1月份,其次为12月份,在一月中二者同时出现平均次数多达10次以上,

  • 标签: 轻雾 辨别 地面观测 天气现象 视程障碍
  • 简介:关于轻的观测张世昌(陕西省气象局西安·710015)轻和它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内容,也是难以分辨和区别的两种视程障碍现象.这里根据有关资料和从事观测的经验谈几点意见,供参考.1轻翼和合的构成和形成轻是由微小水滴构成,记是由足够浓度的细微干尘...

  • 标签: 轻雾 能见度 米散射 凝结核 分子散射 光波波长
  • 简介:在日常地面观测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容易混淆的天气现象,由于这些现象之间形态相似或者形成条件有共同点等原因,造成在记载上的混淆.本文针对上海地区经常出现的轻、烟幕、浮尘及扬沙这些现象的记载进行探讨.

  • 标签: 天气现象 轻雾 烟幕 浮尘 扬沙
  • 简介:利用2000—2013年济南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的气候变化特征;同时基于NCEPFNL海平面气压资料,采用T-mode主成分分析结合K平均聚类法对天气形势进行客观分型,研究不同天气形势下雾和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1)日数以0.4d·a-1的速度下降,与相对湿度年际变化紧密相关;2011年以前济南日数呈现正常波动性变化,从2011年开始显著增加,尤其2013年出现日数跃增,日数年际变化与850~700hPa大气层逆温频率年际变化显著相关;(2)济南地区9种天气型中,冬季出现的弱低压型(WT6)和北路冷空气型(WT9)发生概率较高,冬季时均压场型(WT1)、弱冷空气型(WT5)和北路冷空气型(WT9)出现概率较高,秋季弱高压型(WT3)出现时发生频率较高。

  • 标签: 气候特征 天气形势
  • 简介:利用观测的气象要素和细颗粒物(即PM2.5)浓度资料,并结合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Model),对2013年1月北京地区污染期间天气条件和边界层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模拟与观测对比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反映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地面和高空主要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对1月10~14日、27~31日两次重天气的分析表明,的形成是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和特殊的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风或静风、稳定的大气层结,使大气扩散能力减弱,造成污染物堆积,偏南气流将周边污染物和水汽输送到北京,不仅增加了污染物浓度,而且有利于气溶胶吸湿增长,消光增强,使能见度下降,进而形成

  • 标签: 雾霾 数值模拟 气象要素 细颗粒物 成因分析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宁夏22个气象台站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最大熵谱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宁夏各区域日数和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宁夏目数、日数均呈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特征,但日数南部最多,而日数北部最多。近52a来,日数除南部山区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他3个区域均呈增多趋势,而日数各区域均呈显著的增多趋势;另外,二者均有明显的阶段性演变特征,1961—1980年为明显偏少阶段,1981~2000年为波动变化阶段,2001年以后为明显偏多阶段;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7.5a,4.3a周期振荡,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4.6a、3,0a周期振荡;各区域日数与日数均未发生突变现象。

  • 标签: 宁夏 雾日和霾日 趋势分析
  • 简介:根据2000-2013年华北地区72个地面观测站点的日数资料挑选出华北地区出现天气现象站数较多的40个样本,再利用这些样本同期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位势高度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发生天气时的近地面环流形势可分别分为4类和5类。聚类结果揭示了发生时大气环流具有不同的分型特征,只有弱高压型为发生时的共有型,湿度场和冷暖平流输送在天气发生时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同一天中存在天气转换及同一时刻共存的现象,本文也分析了这两种情形的环流形势特征,解释了其成因。

  • 标签: 环流形势 聚类分析
  • 简介:文章利用呼和浩特气象站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呼和浩特市2015年初冬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初冬呼和浩特地区大气静稳程度高,综合扩散能力差,导致2015年的过程明显多于往年,且部分时段污染程度较重。

  • 标签: 观测资料 雾霾天气 大气静稳程度
  • 简介:利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地面气象站和探空站气象要素及PM_(2.5)质量浓度数据,对2013年12月上旬影响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天气过程中,925hPa和850hPa西南气流维持时间较长,使得中低层逆温结构持续维持。强冷空气是驱散的主力军,弱冷空气造成贴地逆温维持,对连续没有清除作用,反而增加了的持续性。冷空气影响前为上升气流,结束后转为下沉气流,垂直速度小及下沉气流造成逆温持续维持。持续性逆温或等温是长时间维持的热力条件,小风速及弱垂直运动是动力条件。东南风为大范围的形成和维持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

  • 标签: 持续性 雾霾 边界层 逆温 冷空气
  • 简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的发展,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轻、烟、、浮尘都是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但是它们很难定量。在观测时,对轻、烟、、浮尘能否加以正确的判别,原始记录是否准确,将会对以后的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这几种天气现象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对它们加以有效地区分。

  • 标签: 空气质量 轻雾 浮尘 判别 水平能见度
  • 简介:2013年1月11~14日,华北地区经历重过程。为了探讨其形成原因,利用大气化学模式系统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WRF)-Chem模拟2013年1月华北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变化。模拟的能见度、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降水、风速和风向)以及细颗粒物(PM2.5,大气中直径≤2.5μm的颗粒物)地表浓度的时间变化与近地面观测值都较为吻合。模拟结果表明,1月11~14日,细颗粒物高值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和东部、天津地区以及北京地区,其日均值约为400~500μgm-3。通过与历史气候数据比较发现,2013年1月10~15日华北地区的气象条件表现为较大的相对湿度正距平(20%~40%)以及风速的负距平(-1ms-1)。北京站点的探空数据还表明,在1月11~13日期间,垂直方向上,1km以下的大气中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并且湿度保持较高的值(80%~90%)。模拟结果表明,1月11~14日,近地面南向风和东向风将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上层大气(850hPa)的西北风则将沙尘输送到华北地区。以上气象条件有利于气溶胶的吸湿增长和浓度的聚集。硝酸盐的收支分析表明,在北京地区,与1~9日相比,10~14日夜间化学生成和传输的显著增加都贡献于硝酸盐浓度,是重形成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雾霾 华北地区 WRF-Chem 气象条件
  • 简介:为了研究空气中的水汽层结变化对生消的影响,对北京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天气个例中能见度变化和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相对湿度及液态水含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总液态水含量时序图对预报没有参考意义,无论是大气总液态水含量数值的大小,还是大气总液态水含量随时间的变化都不能预测的生成与消散。但不同时刻大气液态水含量的廓线图对天气的预报还是具有指示意义的,因为生消前后大气液态水含量层结变化明显。进一步分析不同情况的天气发现:生消前后均无降水出现和先出大雾后降水的情况,即降水后消散的天气,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和液态水含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3km以下;对于先降水后出大雾的情况,整层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都很明显,液态水含量的变化主要在3~7km之间。由于降水既可以增加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又可以消耗空气中的水汽,因此降水既是大雾形成的有利条件,也是大雾消散的有利条件。有降水出现的大雾天气,有饱和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或接近100%),无降水出现的重天气,则没有饱和层,且整体相对湿度偏低。

  • 标签: 雾霾 相对湿度 大气总液态水 微波辐射计
  • 简介:利用山西省太原观象台的大气污染资料和小店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1月19—23日太原地区一次持续性天气过程的大气电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过程中大气电场发生剧烈变化,不仅极值有较大变化,出现陡升陡降,且电场极性出现多次转变,电场强度的绝对值比晴天大气电场减少30%;(2)天气下大气电场与相对湿度有较高的负相关性,相对湿度较高是过程中大气电场值变为负值的主要原因;(3)相对湿度降低导致气溶胶脱水形成干气溶胶是过程中大气电场转为正值的主要原因,大气电场形成机制的影响使得部分时段在相对湿度降低时大气电场仍为负值。

  • 标签: 大气电场 颗粒物 污染气体 雾霾
  • 简介:利用2013年12月1—9日淮安市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3年12月初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大范围持续性重度过程的气象要素、PM2.5浓度和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淮安地区持续性过程高空为偏西气流,冷空气弱且850hPa有暖平流输送,为持续的背景条件。在此次持续性过程中,PM2.5日平均浓度均大于0.075mg·m^-3,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关系;高质量浓度的PM2.5长时间堆积使低能见度维持,随着湿度的增大或减小,交替出现。边界层中低层维持的逆温层结不利于大气湍流、水汽垂直交换及污染物垂直扩散,为长时间维持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混合层高度低且上升运动弱,为此次持续性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 标签: 雾霾 PM2.5 逆温 混合层高度
  • 简介:应用常规与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PM2.5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一次持续性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本次天气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3年1月20日14时至23日11时,由于相对湿度的变化导致了3次轻转大雾过程;23日14~20时,由于PM2.5浓度的增大经历了1次轻的天气过程。(2)地面弱的气压场和较小的风速以及PM2.5浓度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增大为本次持续性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边界层逆温的存在是低能见度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边界层有逆温层而不出现天气的条件是:相对湿度〈50%,PM2.5日均值浓度〈75μg·m-3;逆温层下相对湿度的大小是区别天气的指标。(4)相对湿度和PM2.5是决定能见度大小的关键因子,其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相对湿度〈9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作用强于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但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其对能见度的影响相对增强,当能见度降至1km以下时,相对湿度成为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 标签: 持续性雾霾 阶段性特征 关键因子
  • 简介:基于2015年秋末冬初华北地区频繁出现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利用无人直升机搭载的气溶胶采样装置和激光粒子计数器对北京顺义及房山地区近地面大气颗粒物进行探测,分析了重天气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廓线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重天气过程粒径小于1.0μm的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变化不明显,粒径大于1.0μm的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呈弱的减小趋势,说明重污染天气条件下近地面层大气颗粒物的粒子数相对稳定,亚微米级气溶胶数浓度较高,而粗粒子气溶胶数浓度较低。基于无人直升机搭载的气溶胶采样装置采集的气溶胶样品的质量浓度廓线表明,50m高度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高,最大浓度达700μg·m-3。

  • 标签: 雾霾 大气颗粒物 质量浓度 数浓度廓线
  • 简介:是地面气象观测项目中的天气现象之一,但在本站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并不多。与轻、烟幕、浮尘等现象的能见度均小于10.0千米,若在实际观测中,不详加以辨别和分析,容易造成错记或漏记。笔者就本站的一次观测为例,粗浅谈点个人的观测体会。

  • 标签: 观测项目 天气现象 地面气象 历史资料 能见度
  • 简介:支持向量机(SVM)方法是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对解决小样本条件下的非线性问题非常有效。利用2004~2007年南京站的逐日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南京市环境质量监测点的逐日污染物浓度资料,使用SVM分类和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南京地区日分类预报模型和有日14时(北京时间,下同)能见度预报模型。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南京地区日的SVM分类预报结果,Ts(Threatscores)评分均在0.4以上;而有日14时能见度的SVM回归预报结果,按能见度误差范围为±3km算,准确率均达到了86%以上;加入当天08时新资料的订正预报模型,其预报结果优于起始预报模型。二者的预报结果较为满意,可以给实际业务预测提供参考。

  • 标签: 支持向量机 回归分析和预测
  • 简介: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反映着大气中不同物理过程,是天气变化的体现.在地面气象观测中,有些天气现象不易判断,以致造成记录错误,例如与浮尘这两种天气现象的观测就往往容易混淆,难以判断,有时将记为浮尘,有时把浮尘记成了,尤以后者为多.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天气现象的特征无明显差异造成判断

  • 标签: 观测记录 地面气象观测 物理过程 垂直能见度 观测规范 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