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GPS气象学(GPS/MET)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大气遥感技术。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GPS/MET技术正逐步从科研走向业务应用。介绍了地基GPS/MET遥感大气水汽含量的基本原理,简单回顾了地基GPS/MET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其发展现状,对地基GPS/MET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地基GPS/MET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加强中尺度站网建设、发展和完善斜路径基础上的层析技术,以及资料产品在天气预报(尤其是临近预报)、气候监测和评估、中尺度数值模式等方面的应用。

  • 标签: GPS/MET 水汽探测 延迟 层析技术
  • 简介:利用地表太阳总辐射和散射辐射对LongandAckerman(2000)的云检测算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云判别的准确率。首先采用比值概率密度峰值法,初步选出晴天时刻。然后根据晴天时刻的地表太阳总辐射和太阳天顶角余弦值,拟合得到该日晴天总辐射近似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时刻实际观测值与用该拟合式估计的总辐射的比值,并再次利用比值概率密度峰值法,判断该时刻的天空状况。最后利用全天空成像仪观测资料和站点天气记录结果检验算法,结果表明,在天顶角小于75°条件下,本算法判断准确率平均达90.9%。改进的云检测算法减少了因水汽柱总量、气溶胶浓度和系统测量偏差的日变化及天顶角变化造成的误差。应用该检测算法,得到了香河和太湖两地云El发生频率并分析了云地表辐射强迫季节变化特征。两地云出现频率和云地表短波辐射强迫均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太湖站云出现频率的季节变化幅度不及香河。香河云地表短波辐射强迫年平均为-39.5W·m-2,春夏秋冬季节平均分别为-25.9W·m-2、-70.9W·m、-51.1W·m-2、-10.8W·m-2。太湖云地表短波辐射强迫年平均为-66.2W·m-2,春夏秋冬季节平均分别为-84.6W·m-2、-89.1W·m-2、-50.2W·m-2、-44.1W·m-2。

  • 标签: 辐射 云检测 概率密度峰值 云辐射强迫
  • 简介:利用淮南气候环境综合试验站2015年1月云雷达观测资料,对淮南地区冬季云的宏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淮南地区冬季云云底高度在0.21~11.0km,其中0.5km和2.0km高度云底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全部云系的16.7%和11.3%;云顶分布在0.36~11.3km,其中5.0km和5.5km处云顶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全部云系的9.25%和10.0%。云层厚度为0.1~8.3km,73.4%的云层厚度在2.0km范围内。(2)低云、中云、高云分别占全部云系的44.0%、29.4%和26.6%,平均厚度分别为2.4km、0.8km和0.6km。(3)该地区冬季总云量较少,为13.7%~21.8%。单层云出现频率占总云量的45.2%~77.8%,多层云出现频率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减小。

  • 标签: 淮南 云雷达 冬季云 宏观特征
  • 简介:根据兰州区域气象中心预报业务的需要,采用当前国内外原始气象报告预处理的最新方法,设计编制了一套自动化程度高、实用性强的实时气象资料预处理软件。通过对气象报文的检索、筛选、纠错、选站、编辑、极值检验和分解等处理,输出规格化的实时气象资料,为数值天气增强预报业务系统及其他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气象信息。

  • 标签: 数值天气增强预报 资料预处理
  • 简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了一台双波长偏振激光雷达,在格尔木市气象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不连续观测。本文选择了其中一天的观测个例,分别从雷达硬件结构、数据类型、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观测个例中,卷云位于地表以上4.7km-7km处,光学厚度均小于0.1,532nm和1064nm上的平均激光雷达比分别为24.3Sr(激光雷达比)和29.9Sr,色比多集中在0.8-1之间,此外532nm波长上的退偏比多集中在0.25-0.3之间。此雷达对高空卷云能进行有效探测,为下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卷云长期时空分布特征奠定基础。

  • 标签: 双波长 偏振 激光雷达 青藏高原 卷云
  • 简介:辐射观测是气象观测的主要观测项目之一。辐射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审核)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观测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多年来对辐射资料的审核发现,因电磁干扰,辐射观测数据正点出现缺测、野值的情况经常发生。通过对数据缺测、野值及其他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旨在预审、审核工作中减少错误,提高地面气象信息化资料的质量。

  • 标签: 辐射 记录 异常 处理 探讨
  • 简介:中国气象局研制的降水自记数字化处理系统是对降水自记纸进行扫描输入、自动跟踪提取降水曲线、形成降水强度标准数据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是为了适应新时期气象业务科研工作对降水时空精细化分析的需求,进一步推广气象资料信息化处理技术而开发研制的一种新型数据,为今后的压、温、湿等自记记录数字化处理奠定了基础.陕西省气象档案馆对西安市1960-2000年降水自记初步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对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研究出了解决的方法.

  • 标签: 降水强度 自记记录 自记纸 气象业务 气象资料 中国气象局
  • 简介:对EN_1型测风数据处理仪存在缺陷的处理措施及改进设想熊良鹏(佛坪县气象局佛坪·723400)EN1型测风数据处理仪是EN型处理仪的改进型,功能较EN型增强且更趋合理,观测操作更加方便。但在使用中发现还存在以下不足。1EN1型处理仪增加了打印输出1小...

  • 标签: 处理措施 处理仪 测风数据 存在缺陷 打印输出 风速记录
  • 简介:利用欧洲气象中心、日本东京和北京气象中心每天发出的各类数值预报产品,建立前期数值预报要素产品与未来天气过程要素的相关关系,并在回归方程中考虑预报因子和预报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经统计发现方程中选入的非线性因子具有较高的相关显著性.实践证明,合理利用这些数值预报产品信息,可以进一步提高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 标签: MOS预报 非线性因子处理 数值预报产品 回归方程 预报量 短期天气预报
  • 简介:本文以GMS展宽云图512×512逐点8bety资料为处理对象,研究了图像处理系统。系统包括图形卡图像处理、增强图像、数值化处理及预报应用四个部分。该系统在1993—1994年省台预报中进行了业务应用,给预报决策服务提供了有效信息。

  • 标签: GMS云图 图像处理 软件
  • 简介:由省局引进的《地面气象测报——报表微机处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软件,以它操作简单、制表方便、易学易用、提高效率之优点,已在我省基层台站推广应用.省局举办过两期全省性操作应用学习班,今年5月份全省基层台站开始试运行,7月正式纳入考核项目.作者曾在1995年3月便开始试运行该系统.较早地熟悉了该系统的性能,现就该系统操作技巧问题谈几点看法:1、进入系统主菜单后,[3]和[4]功能项的选择均是提供采集报表数据用,一般选择[4]功能项——“DIIiii.YYY”数据的输入、修改“AHQBE”——来采集报表数据,便于逐旬要素输入和修改,此功能适应性强,有利于提高报表制作质量.

  • 标签: 微机处理系统 操作技巧 基层台站 报表制作 报表输入 相对湿度
  • 简介:本文介绍了遥感绿度指数图象处理新版软件GPS2.0,内容包括系统运行环境、系统结构、数据流程和结构,以及数据格式转换、图象运算、统计、图象打印等项功能。

  • 标签: 绿度指数 图象处理 系统设计
  • 简介:1引言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探测手段的进步,气象卫星云图在日常的预报业务中特别是在灾害性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及短时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气象中的应用,对卫星云图的处理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从模拟到数字、从低分辨到高分辨的过渡.陕西省气象台从国家气象局卫星

  • 标签: 气象事业 气象卫星云图 短时预报 强对流天气 预报业务 微机处理
  • 简介:基于德国RPG公司研制的14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RPG-HATRPO-G3)反演的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济南地区的水汽和液态水产品,分析了济南地区水汽和云液态水不同季节的月变化、日变化特征及其在强对流天气与小雨天气中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济南地区柱大气积分水汽量(IntegratedWaterVapour,IWV)具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其变化趋势与多年(1981—2010年)月平均降水量相关性较好,IWV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四季IWV均具有弱的日变化特征,四季IWV标准偏差按照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顺序递减。对于济南地区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有云无雨和降水前后液态水路径(LiquidWaterPath,LWP)的数据,春季LWP可用数据量最少,夏季LWP可用数据量最多;月LWP在0—200g·m-2范围内的数据占总数据的比例最多,LWP数值越大,其所占比例越小。月LWP大于1000g·m-2数据的比例随着夏季的临近和降水量的逐渐增加也呈增加的趋势。IWV和LWP在强对流过程发生前均明显增长,数值大于1000g·m-2的LWP数据比例为53.41%;而小雨天气发生前IWV呈波动上升的趋势,LWP仅在临近降水时才明显增大,LWP数值主要分布在0—200g·m-2之间,占总数据的比例为86.56%。

  • 标签: 综合水汽含量 液态水路径 地基微波辐射计 强对流
  • 简介:利用江西省54个地基GPS站的逐时GPSPW、降雨资料和NCEP1°×1°的fnl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2年5月12日江西中北部地区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所有地基GPS站的降雨都出现在GPS可降水量(PW)持续增长4—21h后,其中72.2%的测站的降雨出现在GPSPW持续增长4—12h后,降雨都结束于GPSPW明显减小至某一稳定值(55mm左右)时。降雨出现时GPSPW均大于某一值(阈值),且不同GPS站的阈值不相同,阈值会随海拔高度的增大而减小,特别是海拔高度大于200m后,阈值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更加明显。GPSPW的迅速增长是由低层(850hPa)暖湿西南风急流加强东移至江西地区造成的。GPSPW的明显减小,是由于之前的强降雨消耗了空气的水汽所致。

  • 标签: 地基GPS PW 暴雨 急流
  • 简介:利用山西太原的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资料,结合探空和自动站降水数据,研究不同天气背景下大气水汽总量(V)、积分液态水含量(L)和水汽密度(VD)的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并探讨微波辐射计资料在降水分析中的应用。结果显示:1—6月V、L呈增大趋势,非降水日V、L相对较小,降水日,V和L明显增大;VD垂直廓线特征显示,1—6月VD均呈逐渐增大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距地面500m高度以内,降水日VD值明显大于非降水日,且VD随高度升高有减小趋势,降水天气背景下水汽主要在1~2km高度范围内增大积聚,且高值区厚度较大;V的日变化曲线呈现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早晨(06—08时,北京时,下同)和夜间(22—23时),谷值一般出现在午后(12—16时);初夏季节降水前1h,V、L通常会有明显增大,一般V〉10mm,L〉0.3mm,V、L的平均跃增量分别为7mm和0.6mm,V、L的迅速增大预示着测站上空水汽的迅速聚集,可作为降水可能发生的指示因子。

  • 标签: 大气水汽总量 液态水含量 水汽密度 微波辐射计 山西
  • 简介:为了保证探测业务在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或突发事件中应能够反应迅速,并且连续、有效地开展工作,根据地面观测业务特点,对值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从硬件和工作流程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本着早做准备,早做部署、科学指挥调度的原则,以期对观测业务的制定应急预案有所帮助。

  • 标签: 地面观测 工作流程 应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