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委员会预料一个分布式和适应的“综合网”能够服务于地球表面多种环境应用。这一由政府、业界和公众共同提供和利用的观测,对于提供关键服务和促进国家和谐、安全和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着眼于未来,委员会更多地侧重于深层次的思考和提出各项建议。为此,研究过程中强调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和影响建立强化的观测系统的有关因子的分析

  • 标签: 结构 地球表面 经济发展 社会关系 委员会 综合网
  • 简介:1地磅遭受雷击实例2006年8月、9月福清出现强雷暴,雷击事件频繁,而处于暴露场合的地磅系统首当其冲,南方铝业(中国)有限公司、福清天润粮油饲料实业有限公司、福清天宇钢铁公司的地磅系统均遭受雷击。8月17日福清天润粮油饲料实业有限公司地磅的8个传感器和电脑均被雷击坏。

  • 标签: 雷击分析 地磅 雷击事件 钢铁公司 福清 强雷暴
  • 简介:运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2010年6月17日和2005年5月31日2次冷涡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2次冷涡天气的三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冷涡强对流天气落区均位于冷涡中心4~7个纬度的西南象限;当正涡度柱倾斜度越大越有利冰雹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垂直上升运动越强越有利冰雹天气的产生;冷涡东南象限500hPa、850hPa温度平流分布均为暖平流时,强对流天气则以降水为主,而冷涡东南象限500hPa为冷平流,850hPa为暖平流时,强对流天气则以大风、冰雹为主;低层强锋生区域与强对流天气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锋生函数正值中心区域北侧常出现大范围冰雹天气;2次过程的强对流天气生成都是由于地面气旋性辐合中心在温度发展中的锋区叠加中有明显的锋生而导致,地面气旋性辐合中心对雷暴的触发及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抬升作用。

  • 标签: 冷涡 冰雹 暴雨 结构特征
  • 简介:该文对甘肃河西走廊“5.5”黑风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和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了直接造成黑风的次级环流和金昌附近飑中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此外,对黑风沙暴壁呈现上黄、中红和下黑颜色的现象也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 标签: 黑风 锋面 次级环流 飑中系统
  • 简介:利用黔西南州8县市气象观测资料和近5amicpas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黔西南州雾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得出黔西南州雾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较好;分析近5a锋面雾的天气,得出形成黔西南州锋面雾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南支槽前偏西气流型和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型;锋面雾发生时低层空气潮湿,整层大气层结较稳定,低层有逆温层存在,锋区附近有弱的上升运动。

  • 标签: 滇黔准静止锋锋面雾 南支槽前偏西气流型 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型
  • 简介:本文分析了9219号台风登陆前后的动力结构及其变化,得出其动力结构具有明显不对称。对其结构的成因作了物理解释,最后得出该台风的不对称结构有利于减小动能消耗。

  • 标签: 动力结构 不对称结构 成因分析 辐合 散度场 涡度
  • 简介:在气象上存在着大量的对立事件,可用“0、1”变量预报方法处理。但现行的“0、1”变量预报方法不下几十种,繁多重复。通过对“0、1”变量预报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用其中4个代表性方法可取代现行的几十种“0、1”变量预报方法

  • 标签: “0、1”变量 预报 分析
  • 简介:为了分析植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在2000年1-6月期间,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科学家共同发展和研究了一套自动的气相色谱系统和分析方法.该系统引入一个小型冰箱以除去空气样品进样时的水分,得到了对挥发性有机物样品进行分析时比较好的准确度.在5℃以及稳定的进样速率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比较好的除水效果.对NCAR附近的大气进行了采样,并利用此系统做了分析.本文简单介绍此自动系统以及样品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此套系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如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等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 标签: 挥发性有机物 气相色谱仪 异戊二烯 萜烯 植物 大气
  • 简介:选取萍乡和莲花2个站点1980-2003年722个雾日样本,按年、季、月对雾日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辐射雾、平流雾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和天气形势。通过普查气象因子和相关性回归分析,筛选出与雾日相关性比较好的6个气象因子,分别建立春、秋、冬三个季节雾的能见度预报方程,并进行了验证和实际应用。预报方程春季预报准确率最高,冬季次之,秋季相对较低。

  • 标签: 特征 因子筛选 预报
  • 简介:利用2007-2010年北半球夏季(6-8月)CloudSat卫星搭载的云廓线雷达(CloudProfileRadar,CPR)探测结果对0°-60°N区域单层、双层和三层云系的水平分布、垂直结构特征及各云层云类组成、云水路径等物理量分布进行分析。云量的统计结果表明CPR探测的单层、双层和3层云系的云量分别为36.63%、8.26%和1.40%,云量的水平分布表明其高值区主要位于对流旺盛区域,且高值区的云层云顶高、厚度大,而低值区则多位于副热带高压区域。对不同云类的出现频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层云系中各云类的出现频率相近;多层云系的上层以卷云为主,下层以层积云为主。对比海陆差异发现洋面卷云和层积云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陆面,但高层云和高积云的出现频率低于陆面。云水路径分析表明,单层云系的冰水路径和液水路径均最大,而在多层云系中云层越高、厚度越大、冰水路径越大,液水路径则随着云层的降低增大。

  • 标签: 云廓线雷达 多层云系 云量 云类 云水路径
  • 简介:1前言自动气象站作为专门用于气象数据的自动采集、计算处理和存储的综合观测仪器,能连续自动观测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降水、地表温度、浅层温度和深层温度等气象要素,目前,在我省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广泛使用。但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自动气象站和人工气象站观测的降水值有误差的情况,本文分析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 标签: 成因分析 降水 误差 自动站 自动气象站 地表温度
  • 简介:分析了气象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了气象服务的概念、分类和特点,重点探讨了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基本思路,研究了确定高气象敏感行业以及应用气象服务效益占行业年产值比率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评估法(Dephimethod—德尔斐)对全国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经评估分析,在中国目前气象服务和经济发展水平下,气象服务在各行各业中的年平均效用至少不低于2793亿元人民币(不含成本)。

  • 标签: 气象工作 评估方法 服务效益 行业 中国 气象服务
  • 简介:采用哈巴河县观测站1961—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资料.利用一元回归和R/S方法分析了哈巴河县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8年以来,哈巴河县冬、夏、秋季平均气温及全年平均气温序列均表现为升温的趋势,其中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四季和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近48年来也呈上升趋势.并且四季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比四季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显著。经R/S分析表明,未来四季中夏、秋、冬季及年平均气温仍呈上升趋势且持续时间较长,而春季气温上升趋势不明显;四季和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未来上升的趋势也将继续存在,且最低气温的持续性比最高气温的持续性长,夏、秋两季最低气温升温趋势相对其他两季较为明显,而夏、冬两季的最高气温的升温趋势相对其他两季较为明显。总之.近48年来哈巴河县气温总体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未来这种现象也仍将持续。

  • 标签: 气温 R/S分析 HURST指数
  • 简介:为探求陕西渭南地区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特征及预测方法,切实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利用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设施农业试验点日光温室2014—2016年冬季(11—3月)棚内外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对比分析及逐步回归方法,对冬季晴天、多云、阴天天气条件下温室内温、湿度日变化特征及最低气温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温、湿度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变化,气温最低值均出现在日出前后,于午后13—14时达到最高值,相对湿度则相反;夜间温、湿变化相对稳定,湿度接近饱和状态;晴天时温、湿度变化幅度大于多云和阴天时。试验建立的日光温室内未来一天最低气温预报模型,通过检验,其误差值在2℃范围内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预报准确率可满足业务应用。

  • 标签: 日光温室 小气候 温度 相对湿度 预测方法 渭南华州
  • 简介:根据油茶发育生长规律,用油茶花芽分化期、盛花期的气象资料与油茶产量进行分析,发现气温、湿度与油茶产量关系密切。由此利用气象因子建立了油茶丰、欠年景的预报方法

  • 标签: 油茶产量 气象因子 产量年景
  • 简介:对临安1959年12月-2011年3月的大雪资料统计分析,得出临安大雪气候特征;对1995--2011年的12次大雪过程的天气形势分析,得出产生大雪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地面冷空气、500hPa高纬环流形势和中低纬南支槽、中低层逆温层、700hPa强盛暖湿气流或西南急流;冷空气活动路径主要有偏北路、西北路和偏北路加西北路,本文根据统计资料得出临安大雪预报步骤和方法

  • 标签: 临安 大雪 气候特征 天气形势
  • 简介:文章以武川县某风电场为分析区,选取对流有效位能、K指数、抬升指数、700hPa假相当位温、垂直速度等5个对雷暴具有较好指示意义的预报因子,利用2010—2011年5—9月武川站雷暴日资料和NCEP/NCAR逐6h的1o×1o再分析资料建立雷暴潜势预报方程,为风电场安全运行提供依据。对2012年雷暴预报效果检验表明,该方程对雷暴天气具有一定的预警能力,预报方程的命中率为80.6%,虚假报警率为67%,能够成功预报出该风电场两次较为严重的雷击事故,可用于支撑该风电场的雷暴预警服务。

  • 标签: 雷暴 潜势预报 预报因子 多元回归
  • 简介:利用1961~2006年江淮地区80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数确定极端降水阈值的方法,比较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域降水强度的分布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典型暖异常的年份里,江淮地区极端降水日数占总降水日数的比重比冷年增加30%以上,极端降水总量的比重增加13%左右;而微量降水日数所占比重比冷年减少近60%,微量降水总量减少了80%,说明全球变暖后江淮地区降水强度分布结构呈现弱降水减少,强降水增多的显著两极分化特征,且该特征在江淮地区基本一致。冬、夏季对比表明,冬季的变化幅度比全年和夏季更大。可见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江淮地区降水强度分布结构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可能性增加。

  • 标签: 全球变暖 江淮 降水强度分布结构 微量降水 极端降水
  • 简介:借助JAXA/EORC热带台风数据集资料,实现了台风区和非台风区的分离,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的融合观测资料,对1998~2007年东亚雨季台风及非台风降水的气候特征和降水云红外信号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亚台风降水强度谱较非台风降水谱更宽,特别是对流降水主要分布在5~20mm/h之间;强降水更多,主要分布在东亚洋面。2)雨季东亚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非台风层云降水,但台风降水对局地降水量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例如台湾以东附近洋面可达20%。3)台风降水云亮温海陆分布差异显著;其雨顶高度在4~9km(层云)和4.5~12.5km(对流)之间均有分布,较非台风降水雨顶高度谱更宽。4)不同等级的台风在降水强度、覆盖区域和云顶10.8μm亮温分布上差异大。

  • 标签: 热带测雨卫星 台风降水 非台风降水 可见光/红外扫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