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在北半球,通常认为南坡即为阳坡;北坡即为阴坡。所谓阳坡,即日照时间长,接受辐射多的坡向;日照辐射相对少的坡向为阴坡。根据太阳照射时间和所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计算分析,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冬季,南坡是阳坡,北坡为阴坡;在夏季恰恰相反,北坡是阳坡,南坡是阴坡。太阳辐射能是绿色植物的唯一能量源泉,又是坡面上热量主要来源。因而对阴、阳坡的认识,关系到坡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此我们特对中、低纬度南、北坡辐射、热量季节变化作了粗浅分析。

  • 标签: 北坡 季节变化 太阳辐射能 资源合理开发 可照时数 太阳辐射量
  • 简介:以跨越南北半球的亚澳季风区内的暴雨等灾害天气系统为主要讨论内容,分析了影响这一地区的环流和天气系统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这对深入了解该区域内季风的影响和降水系统的机理提供了帮助.同时,对于预报的改进也是有益的.

  • 标签: 季风区 暴雨 天气系统 大气环流 冷空气 梅雨锋
  • 简介:基于NOAA的全球陆地降水资料(PREC/L)1948-2003年56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温(SeaSurfaceTemperature,SST)资料,并根据多年降水平均图选定了东亚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区,对该区域夏季(6-8月)降水进行了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OrthogonalFunction,EOF)。EOF第一模态呈现出全区一致的变化类型,第二模态则呈现出以100°E为界东西相反的分布类型。通过分析干旱/半干旱区以及以100°E为界的东西两部分降水异常年的环流形势和海温并加以对比,结果表明:在环流场上,对应于东亚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偏多年,对流层中下层环流异常在中高纬度呈现为一个东西向波列,乌拉尔山东侧为正的高度异常,贝加尔湖附近乃至以东地区为低压槽所控制;不同的是,对应于10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偏多年,波列有所东移,并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显著北抬;而对应于100°E以东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偏多年,环流形势异常基本与整个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偏多年一致,只是在里海附近有一高度负异常。在200hPa纬向风场上可以看到,当西亚副热带急流偏南加强时,对应于100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偏多;而当东亚、西亚风急流都有显著北抬且加强时,对应于100°E以东干旱/半干旱区的夏季降水偏多,这可能与急流所激发的次级环流有关。进一步对SST的分析表明,海温与100°E以东或以西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异常的关系也不一样。当前冬、前春赤道中东太平洋都有正的海温异常,而到夏季转换为负的海温异常,且南太平洋在前冬和前春呈现显著负海温异常时,整个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偏多;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前冬、前春有正的海温异常并一直减弱,但能维持到夏

  • 标签: 干旱/半干旱区 夏季降水 西风急流 波列 海温异常
  • 简介: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北半球两类对流层顶(热带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频率数据。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在季节变化上的差异,并讨论了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分布与高空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的再分析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季节变化特征:热带对流层顶全年频率高,冷、暖季节差异不明显;极地对流层顶盛夏频率极低,冷、暖季节差异明显。与极地对流层顶频率相比,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的可信度更高。2)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地区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暖季增加(减少),在冷季减少(增加)。相比同纬度地区,青藏高原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冬季偏少(多),其他季节偏多(少)。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等值线的梯度更大,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更易断裂。3)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与高空温度关系密切。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平流层下部)温度升高(降低),有利于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增加,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减少,反之亦然。

  • 标签: 青藏高原 热带对流层顶 极地对流层顶 频率 季节变化 高空温度
  • 简介:在日常防雷检测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接地电阻值同历年比较存在着一定的误差。现在分以下三个方面来谈造成误差的原因和处理误差的方法。

  • 标签: 接地电阻值 测定 检测过程 误差 防雷
  • 简介:一、引言高斯扩散模式中选用的扩散参数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已成为研究空气污染的主要问题。P-G扩散参数、Briggs(城市)扩散参数在使用时各有局限,它们的通用性较差。因此,需要作更广泛、深入的现场探测,以取得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扩散参数。杭州半山工业区位于西湖风景区以北约12km。工业区内以厂房建筑居多,各厂之间有

  • 标签: 大气扩散 工业区位 空气污染 西湖风景区 高斯扩散模式 厂房建筑
  • 简介:阐述了雷电监测网数据的应用、雷电监测网的探测原理和结构及功能,并根据江西的实际,提出了江西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布建和要求.

  • 标签: 雷电 监测 定位网 原理 布建
  • 简介:针对中子仪测湿精度问题,利用2年的中子仪测湿资料与相同时期土钻法测湿资料进行比较,统计了两种资料的相对偏差、相关系数和离散系数等特征值,分析了各统计特征值的变化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其结论可为中子仪测湿精度的提高提供参考和思路.

  • 标签: 中子仪 土壤水分 测湿 偏差 土钻法 时空分布
  • 简介:在农业气象观测中,土壤水文物理常数的测定非常重要,其测定方法技术性强,观测员不容易掌握,且因人为因素容易出现偏差。结合十多年来全省多次土壤水分测量培训和在各个地区土壤水文物理常数测定中的实际经验,介绍了以《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为标准的土壤水文物理常数测定的实用方法,为农业气象观测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土壤水分 物理常数 测定 实用方法
  • 简介:测定横向降水量订正降水测量中的风场变形误差本项目得到中国气象局支持,并于1988年开始实施。自18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雨量器的测量精度受风的影响。高出于地面的雨量器由于收集口上方的风场变形,使得雨量器的收集率偏小。仪器安装高度越高,收集率越小,雪比...

  • 标签: 降水量 降水测量 场变形 横向雨量器 相关系数 对比实验
  • 简介:利用2010年7月上旬—2011年6月下旬每旬FDR型土壤水分监测仪与人工烘干称重法测定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观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相对误差为0.10%;误差春季最大,平均为0.19%;夏季最小,平均为0.02%。浅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误差也较大,相对误差为0.01%~0.62%;中层变化较平稳,相对误差为0.12%;深层60~100cm土壤水分受外界影响轻微,变化最平稳,误差最小。两种方法观测值具有很高的相关性(P〈0.001),因此,可用烘干称重法的观测值为基准,对自动站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校正。

  • 标签: 土壤水分 FDR型土壤水分监测仪 人工烘干称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