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研究AMDAR(AircraftMeteorologicalDataRelay)资料对GRAPES(GlobalRegionalAssimilationandPredictionSystem)系统的影响,针对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时库检索的业务AMDAR资料,分析了该资料的偏差和标准差等质量特性;利用GRAPES数值预报系统,做了两个月的同化预报循环试验。选取资料和试验的时间是2013年5月、6月,同化窗口6h,预报时效7d。结果表明,与背景场该资料的温度要素的平均偏差在0.2℃,标准差在2℃,风的平均偏差在0.2m/s,标准差在3m/s,偏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AMDAR资料对同化和预报效果均有改善。

  • 标签: AMDAR资料 GRAPES系统 资料同化 数值预报
  • 简介:计算、分析了户县热电厂地区污染气象条件特征和SO_2浓度,为该地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气象条件 SO_2浓度
  • 简介:利用和开发SURFER软件的制图分析功能,对气象要素场主分量的分析结果进行图形显示,并且用SCRIPTER对整个制图分析过程编制程序,使整个分析和制图过程成为一个可控制的自动化流程.实例试运行的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在SURFER环境下运行的气象要素场主分量分析程序具有分析结果准确,操作简便,效率高的特点,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 标签: 主分量分析 SURFER 自动化流程 SURFER软件 主分量分析 气象要素场
  • 简介:通过对1983年7月29—30日的暴雨过程的分析发现,这次暴雨的触发机制,主要是西南急流及700hPa西南低涡北抬。而与这支西南急流相伴随的,处于副高西侧的暖湿平流为能量不稳定区。能量锋则是这次暴雨发生的启动机制。

  • 标签: 暴雨 物理量 分析
  • 简介:以抚顺清原地区南口前镇浑河支流(包括海阳河和康家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周围雨量站的降水资料、SRTM3全球数字高程模型和辽宁省土地利用类型等资料,利用FloodArea淹没模型对2013年8月16日抚顺清原地区特大暴雨洪涝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FloodArea淹没模型模拟的清原地区暴雨洪涝过程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8月16日17时,最大小时降水量达61.7mm;17日01时后,降水过程结束。随着降水量积累,南口前镇浑河支流流域的水位逐渐上涨,流域内海阳村与南口前村水位上涨迅速,16日23时隐患点淹没深度出现最大峰值,其中,南口前村淹没深度达4.12m,海阳村淹没深度达2.32m;至17日01时,隐患点淹没深度逐渐降低,洪水继续向下游集中,下游水深持续增加,最后流入浑河,结束暴雨洪涝过程。通过分析隐患点的逐时淹没深度与流域面雨量的相关关系,推算清原地区暴雨洪水过程山洪灾害不同风险等级的隐患点致灾临界面雨量阈值;其中,南三家村与康家堡村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而南口前村与海阳村4个山洪灾害风险等级的临界面雨量阈值分别为33.2、43.2、53.2mm和63.2mm及41.3、57.6、73.8mm和90.0mm。

  • 标签: 洪水灾害 淹没模型 临界雨量
  • 简介:本文对80年代以来,西安地区大暴雨的天气环流特征和一些物理量进行分析,为预报此类天气提供一些依据。

  • 标签: 大暴雨 环流特征 物理量分析
  • 简介:利用1°×1°的HLAFS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我省1997年6月7~9日暴雨过程0h部分物理量的分布特征。通过物理量0h实时场与12~48h预报场的对比分析,指出预报场的误差及对这次暴雨过程预报有较好指示意义的物理量场。

  • 标签: HLAFS数值产品 误差 指示性
  • 简介:统计分析了1980~1999年辽宁人工增雨示范区内5-10月各类降水云系产生不同强度降水的降水次数和降水量特征。结果表明:降水时长与其相对应的降水次数呈反比关系,降水时长越长,其相应的降水次数越少;而降水时长与其降水量的分布则呈不规则的波动;降水时长为2-8h的降水量对总雨量的贡献为66%,是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最佳时段。

  • 标签: 示范区 人工增雨 降水云系 降水量 人工影响天气
  • 简介:作物不同生育期所要求的需水量(本文仅指作物的蒸腾量和土面或水面的蒸发量两者之和,下同)是随各年的气象条件变化而异的。1948年英国农业物理学家彭曼(Penman)根据水热平衡原理,创立了当下垫面为标准作物复盖时可根据不同生长季节的气

  • 标签: 作物水分 农业气候 蒸腾量 需水量 蒸散量 大小麦
  • 简介:2014年4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WGⅢAR5)正式发布,由58个国家的235位主要作者和38位编审共同起草完成,其中有14名中国专家。报告共4部分16章,引用文献总数为9276篇次,其中引言部分(第1章)236篇次,框架性问题(第2~4章)1970篇次,减缓气候变化的路径(第5~12章)5070篇次,政策、体制和资金评估(第13~16章)2000篇次。

  • 标签: 评估报告 IPCC 工作组 计量分析 中国 引文
  • 简介:气象探测数据质量是影响预报预测准确率的关键向题,探测数据质量问题受到各级领导与用户的高度关注。本文综合分析了目前观测环境保护与探测设备影响探测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建立分级负责的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分工,严格规章制度,开展探测数据质量评估工作,并针对气象设备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 标签: 质量问题分析 探测数据 气象探测 质量控制体系 预测准确率 数据质量
  • 简介: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涉及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利益及政策制定等多方面问题。气候变化与经济的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表现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破坏.

  • 标签: 经济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 科研论文 文献计量分析 发达国家 自然生态环境
  • 简介:渭南自动气象站2005年进入单轨运行。在2a的运行中,自动站的压、温、湿、风、地温等气象要素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天气实况,与人工站观测的差值相对稳定,唯独雨量与人工观测差值较大且不稳定。通过对渭南站2005年和2006年汛期(4—10月)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

  • 标签: 自动站 降水量 数据质量 人工观测 自动气象站 天气实况
  • 简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科研人员主持的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生态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分析技术和应用研究(课题号:CMATG2007M09)”,联合固城、武汉、武威、锦州、五营、南昌、海北7个生态气象试验站开展观测资料的质量评价,研究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及插补方法,

  • 标签: 气象观测资料 技术推广项目 生态环境 质量控制 应用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利用2017年1月1日-7月31日陕西省十地市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年1-7月陕西省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与2016年同期相比较差1-3月全省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PM2.-和PMW),5-7月为臭氧.1-3月各市平均风速均在3.0m/s以下且小风频率较高;全省冷空气活动较上年同期减少3次且强度偏弱;全省平均混合层高度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22m.与上年同期相比,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增多,冷空气活动次数减少且强度偏弱,混合层高度偏低,是颗粒物污染过程增多的主要因素.5-7月臭氧质量浓度与高温显著正相关,当日平均气温≥30℃或日最高气温≥35℃时,臭氧显著超标;臭氧质量浓度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升高,日照时数≥6h时,各市臭氧平均质量浓度均较高,日照时数≥10h时臭氧超标率最高;臭氧质量浓度随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相对湿度〈60.0%时,臭氧平均质量浓度超过140μg/m3,当相对湿度≥70.0%时,臭氧超标率明显降低.与上年同期相比,气温偏高,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是造成臭氧超标日增多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大气环境质量 气象条件 颗粒物 臭氧
  • 简介:利用京津冀地区80个环境监测站PM_(2.5)浓度的逐时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3次典型重污染天气过程PM_(2.5)浓度的分布和演变特征,选取PM_(2.5)浓度快速增长时段的风场特征分析外来源对北京地区污染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存在3个PM_(2.5)浓度高值中心,分别位于石家庄—保定、廊坊和唐山地区。北京地区外来源主要来自河北省中南部的石家庄—保定及廊坊一带,主要通过边界层偏南风远距离输送影响北京地区,边界层辐合线和逆温结构加剧了污染物在北京地区的累积。随着静稳时间的增长,PM_(2.5)污染物向燕山和太行山前输送堆积,造成北京地区PM_(2.5)浓度高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北京市郊区PM_(2.5)浓度高于城区。

  • 标签: PM2.5浓度 污染输送 地形辐合 外来源
  • 简介:文章对呼和浩特市2015年冬季(2015年11月—2016年1月)空气质量指导预报从单时次预报、逐日预报、过程预报3个方面进行了检验分析。检验分析表明:(1)单时次(08时)PM2.5、PM10等要素浓度预报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PM2.5、PM10、CO、NO2、O3、SO2冬季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52.99、68.21、1.25、17.89、26.93、23.76ug·m-3,且PM2.5与PM10误差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其相关系数为0.91;单时次(08时)AQI预报准确率为72.94%。(2)逐日AQI检验误差65.41,AQI预报准确率为64%。(3)空气质量污染过程预报较为滞后,其中单峰型污染过程波峰预报时间滞后48~60h;双峰型污染过程中第一个波峰预报时间滞后60h左右,而第二个波峰滞后1d左右;持续性污染过程中波峰预报时间滞后约36h。

  • 标签: 检验分析 单时次检验 逐日 AQI 检验 污染过程检验
  • 简介:利用2007--2010年南昌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空气质量与天气形势的关系,以及造成南昌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南昌市空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污染日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春、秋两季,夏季由于雨水的冲刷稀释作用、热对流作用,极少出现空气污染日。(2)影响南昌市空气质量的地面形势主要分为低压类(倒槽、锋前)和高压类(高压底部、高压后部、弱高压),而高空系统主要为槽后西北气流以及西南气流的影响。(3)当出现空气污染时,地面至1000hPa近地层逆温非常明显,地面风速弱,基本在3m/s以下,且以偏东风出现频次最高。(4)污染物浓度与霾天气密切相关,霾日的空气质量较差。

  • 标签: 空气污染 天气形势 逆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