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80 个结果
  • 简介:陈欢欢在2007年1月26日《科学时报》撰文介绍,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中到底在中国适用不适用?李民赞认为,不管用不用得起、合不合算,作为国家来说,要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和城市化的目标就必须推进精细农业,农民买不起,国家就要想办法补助。

  • 标签: 精细农业 现代化 “十一五”规划 信息技术应用 城市化 新农村
  • 简介:利用1971—2010年汛期河南省111个观测站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河南省汛期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汛期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峰值均从南向北递减;黄河流域降水量日峰值明显小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的降水量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凌晨,豫西山地大多出现在傍晚,豫南大部分地区则出现在下午;豫南地区的降水频率日峰值最大,南阳盆地和豫西山地次之,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频率日峰值出现时间集中在上午;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日变化呈双峰值特征,均在凌晨和傍晚出现峰值,凌晨的峰值最大;长持续性降水对河南省汛期降水量的贡献大于短时降水。

  • 标签: 降水 日变化 河南 持续性降水
  • 简介:利用1970—2012年河南省114个气象站9月日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海温数据,采用统计诊断与合成方法对河南省初秋降水的气候特征、异常年份大气环流特征及降水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初秋(9月)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80年代前期降水偏多,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至2003年降水偏少,2000年后降水呈波动变化。河南省初秋的降水场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降水区,两个分区降水无显著的线性趋势和突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03年两个降水分区降水均偏少。旱涝年合成高度的差值场表明欧洲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蒙古至中国北方地区及西太平洋区域均是影响河南省初秋降水的关键区;西伯利亚地区为正高度异常、中国北方至蒙古为负高度异常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的环流形势易造成河南省初秋降水偏多;降水偏少年份的环流形势则相反。ENSO为冷位相年,河南省初秋降水易偏多;河南省初秋降水偏少年除受ENSO的影响外,中高纬度环流的影响可能起主导作用。

  • 标签: 初秋降水 降水区划 趋势分析 大气环流异常 ENSO
  • 简介:农业气象测报工作的本次内容与以往实况关系密切,为此可将其观测、编报、报表制作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县站农气观测人员在平时输入基本气象数据、农气观测数据,通过微机编发AL报、AB报,把有

  • 标签: 观测人员 报表制作 农业气象 测报系统 气象数据 气表
  • 简介:利用河南省驻马店、沈丘和太康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0--2004年的蚱蝉物候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蚱蝉始鸣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升高的气候背景下,蚱蝉始鸣期呈提前趋势;3—6月平均气温对蚱蝉始鸣期有显著的影响,始鸣期与1月1日至平均始鸣期期间〉5℃有效积温关系最为密切。用积温法以5℃为发育起点温度,〉5℃初日为起始日期对各站蚱蝉始鸣期进行模拟和预报,其效果优于平均法。

  • 标签: 气候变暖 蚱蝉始鸣期 物候 积温 模拟
  • 简介:通过对河南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影响高速公路的主要气象灾害,以及河南省高速公路气象服务等情况的论述,分析了高速公路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如何做好高速公路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思考。

  • 标签: 高速公路建设 气象服务工作 河南 气象灾害
  • 简介:《气候与效益农业的关系》课题调研表明,效益农业发达的地区,顺天时地利,变气候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因此欲写本文,提供服务,推进效益农业的稳定发展。

  • 标签: 效益农业 气候优势 稳定发展 经济优势 地区 服务
  • 简介:在作者多年开展农业气候论证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农业开发的实践经验,指出了开展农业气候论证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述了农业气候论证的原则,提出了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业气候论证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步骤.

  • 标签: 农业气候 论证 农业开发
  • 简介:利用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0年共196个冬小麦品种的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长度、积温需求和产量构成要素等品种更新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升高明显,营养生长期增温速率高于生殖生长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区域品种更新的主要特征是出苗—抽穗天数减少(2.8~5.9d/10a)、抽穗—成熟天数增加(1.3~2.5d/10a);完成各生育阶段所需积温(>0℃积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抽穗—成熟期尤为明显(26~50℃·d/10a).有效穗和穗粒数与营养生长期长度或同期积温无显著相关,千粒重随生殖生长期延长而显著增加.豫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抽穗至成熟天数/出苗至成熟天数)和同期积温比(抽穗至成熟积温/出苗至成熟积温)随时间增加,积温比对产量变化的解释性高于天数比;豫中和豫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随时间增加,但积温比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单产提高与生育期天数比增加有关.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是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千粒重增加,从而提高了产量.

  • 标签: 冬小麦 品种更新 气候变化 河南省
  • 简介:利用1957~2008年(共52年)河南省48个气象站月、年降水量资料,利用标准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检验方法,对降水量的正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多数气象站的月和年降水量不服从正态分布,但对降水量序列进行开平方或开立方处理后,降水量序列的正态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半数台站的年降水量原始序列服从正态分布。对各站偏态系数进行平均,可以发现,所有站月序列的偏态系数均为原序列的最大,立方根序列的偏态系数最小。原序列均为正偏,平方根序列以正偏为主,立方根序列则以负偏为主。所有站月原序列的峰度系数均为正数,平方根或立方根的峰度系数则正负相间。

  • 标签: 河南 降水量 正态性 概率分布
  • 简介:利用河南省103个气象站的降水量和各省辖市的水资源资料,分析了河南省1956—2007年降水和水资源变化特点,对降水资源量和水资源量进行了丰枯评估;分别采用线性相关法和产水系数法以降水量估算水资源量,并对估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2年来河南省年降水资源量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32亿m3/10a;省内不同区域降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不太一致,豫北、豫西和豫中为减少趋势,豫东、豫西南和豫南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2)52年来全省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0.85亿m3/10a,大于降水资源量的减少速率,省内各区域水资源量均呈弱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豫西最大,豫北次之,豫中最少;全省水资源总量的年代际变化特点与降水资源量基本一致。3)水资源总量与降水量关系密切,用年降水量估算水资源总量,平均相对误差为10%~22%;将线性相关法和产水系数法两种估算模式分别用于不同丰枯程度年景的估算,可减小估算误差。

  • 标签: 河南 降水 水资源 估算 评估
  • 简介:1.1包含光抑制过程的作物生长模式的建立与验证在近期国内外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气孔导度、光合、蒸腾、光抑制、能量平衡等子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对描述上述子过程的方程进行联立求解,得到能反映光抑制过程的叶片光合模式,用Gaussian3点积分法将叶片尺度光合模式升尺度到冠层尺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光抑制功能的作物生长模型,并用冬小麦田间生理生态观测和干物质积累动态观测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评价(图1)。(邬定荣)

  • 标签: 生理生态 农业气象 作物生长模型 光合作用 动态观测 干物质积累
  • 简介:2009年,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在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农作物模拟模式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方面,分别针对我同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北方农业干旱、北方农业低温冷害、华南寒害和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等)建立了灾害的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

  • 标签: 农业气象灾害 生态环境 监测预警体系 长江中下游 气候变化 模拟模式
  • 简介:1.1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估技术通过对西南玉米和水稻干旱、南方双季稻低温、黄淮海小麦干热风不同灾害的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估技术的研究,提出上述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的致灾气象指标和灾害分级指标体系,研发了可在气象业务中应用的基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和作物模式相结合的不同灾害的立体监测技术和动态评估的技术方法。该项目所研究解决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关键技术是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和灾害对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同时也是针对气象和农业部门的业务需求和决策服务的需求而展开的,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比较显著地提高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和评估能力。(赵艳霞)

  • 标签: 农业气象灾害 动态评估 监测技术 立体监测 生态 农业生产模式
  • 简介:2012年,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在生态与农业气象理论及应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生态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3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部分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1生态与农业气象理论及应用技术1.1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PyWOFOST模型在东北玉米估产中的适用性研究在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构建的遥感信息-作物模型耦合模型(PyWOFOST)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叶面积指数(LAI)为结合点、使用MODISLAI数据作为外部同化数据的中国东北玉米同化模拟模型。

  • 标签: 农业气象 生态环境 集合卡尔曼滤波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理论 东北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