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根据福州站探空和地面资料,们和福州市1995~1997年SO2、NOx、进行回代以检验其预报准确度。计算出九个影响污染浓度的大气层结参量,将它TSP浓度建立一系列回归方程,并用1997年资料

  • 标签: 污染物 大气层结参量 回归方程
  • 简介:针对2014年8月南京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周边地区污染源的减排控制研究,将2010--2012年8月NCEP/NCAR的6h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场,利用WRF模式处理得到时空尺度更为精细的风场资料,结合南京奥体中心观测点的颗粒及气体污染浓度资料,通过相关分析以及合成分析,诊断得到了8月影响南京地区主要污染的周边源区及其关键输送通道。结果表明:尽管8月青奥会时段南京地区主导风为海洋吹向大陆的东南风,但影响南京地区主要污染(SO2,NO2,PM10)浓度的外源及其主要输送路径各有不同。来自于南京西南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较远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SO2浓度影响的关键通道;来自于南京正南方向(安徽、浙江一带)的近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NO2浓度影响的关键通道;来自于南京西南部(湖北一带)的中远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PM10浓度影响的关键通道。

  • 标签: 污染物外源 气象条件 输送通道
  • 简介:大气稳定度方法主要分为2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常规气象资料,利用地面风速、云量、日照强度等资料对大气稳定度进行判定,此种方法主要针对开阔平坦乡村地区,资料采用城郊气象站或飞机场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并未考虑特殊的下垫面,如城市、山地、水面等的动力和热力因子对稳定度的影响,只是半定量地给出稳定度扩散级别。第二类是基于高空气象资料,利用温度和风速的垂直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对稳定度的作用,更好地反映出风、温度等气象要素对大气稳定度的影响。

  • 标签: 大气稳定度 温度 风速
  • 简介:应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模拟研究了兰州市2006年12月大气污染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兰州城区冬季大气污染日变化呈现白天高、夜晚低、峰值在中午的特点,NAQPMS较为合理地再现了这一特征。分析表明,在兰州冬季低风速的情况下,逆温出现频次的日变化特征与污染的日变化特征保持一致,说明逆温在冬季大气污染日变化中的作用显著。

  • 标签: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 兰州 日变化 逆温层
  • 简介:通过综合运用micaps、自动站等气象资料,以及环境监测污染浓度和AQI指数等资料,对2013—2015年廊坊市的连续重污染天气进行了分析,并细致分析探讨了在空气达到重污染背景下,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和多种空气污染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连续重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秋季开始出现,冬季达到顶峰,随着次年春季的到来逐渐减少至消失;(2)连续重污染的出现将导致气温升高,此时风向多为西南风—西风和偏东风,平均风速以0.3~1.5m·s~(-1)为主,最大风速多在1.6~3.3m·s~(-1)之间,相对湿度以60%~70%为最高发区间;(3)连续重污染天气的首要污染为PM_(2.5)或PM_(10),其中以PM_(2.5)为主,比例高达94.3%,且呈逐年小幅下降趋势;(4)CO和SO_2浓度变化与采暖期污染排放关系密切;(5)5月出现的连续重污染较少,且由大风沙尘天气造成。

  • 标签: 重污染 气象要素 污染物浓度
  • 简介:利用1995~2000年呼和浩特市的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和气象观测同步资料,在分析了边界层气象条件和影响呼市地区天气系统与空气污染的关系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物理意义明确,且为常规观测的气象要素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模型,分别建立了以小召、四毛、糖厂、公安厅四个监测点为代表的呼市不同功能区以及全市平均的冬、夏季TSP和冬季SO2浓度日均值统计预报模型.通过历史拟合和检验,预报效果良好.

  • 标签: 空气污染 浓度 预报模型 呼和浩特市
  • 简介: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开发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Mobile5,计算了2005年盘锦冬季机动车单车排放因子在不同车型条件下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车型的机动车其单车排放因子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呈不同趋势的变化,HC和CO逐渐降低,而NOx随车型的变化而变化。

  • 标签: 机动车排放因子 Mobile5 污染物 车型 排放模拟
  • 简介:乌海市PM10浓度与风速的关系明显。总体而言,PM10污染浓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冬季当风速在3.1~4.0m.s-1时,PM10污染浓度低。PM10浓度与地面风向的关系:春季偏西风时PM10污染浓度最高,偏北风时污染浓度最低;冬季东南风时污染浓度最高,西北风时污染浓度最低。PM10浓度与空气湿度的关系:冬季PM10污染浓度值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正相关比较明显。春季当空气湿度越小,出现重度污染的频率越高。

  • 标签: PM10污染浓度 气象条件 相关性
  • 简介:兰州是全国冬季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通过对污染与天气形势的分析,给出了影响冬季兰州污染的天气分型;对3种主要空气污染TSP、SO2、NOx浓度值与同期表征逆温特征的逆温参数及地面气象要素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污染浓度与逆温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2)污染浓度平均温度、能见度、风速、总云量、相对湿度成负相关,与温差、气压成正相关.最后针对不同天气分型,给出了冬半年兰州污染浓度预报方程,经检验预报效果良好.

  • 标签: 污染物浓度 天气分型 相关分析 回归方程
  • 简介:本文首先对中国PM2.5和近地面臭氧浓度的观测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利用2010-2013年全球对流层臭氧的卫星观测数据给出了对流层臭氧浓度在全球和中国地区的分布特征,其平均值分别为29.78DU和33.97DU.然后,利用一个气溶胶大气化学-全球气候双向耦合模式模拟了中国地区PM2.5的浓度分布和季节变化,其年平均值为0.51×10^-8kg/m^3.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5种典型气溶胶对PM2.5总浓度在不同季节的贡献.结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讨论了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及其前体的排放与辐射强迫的联系,以及减排大气臭氧前体和气溶胶颗粒物质(PM)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指出减排臭氧前体对气候的影响还不完全清楚,对短寿命的温室气体和黑碳气溶胶的减排是一种短期(未来50年)的辅助措施;为了保证全球平均温度增长不超过2℃,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仍是我们需要坚持的长期战略.短期和长期的减排战略对于保护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对流层臭氧 PM2 5 温室气体 大气污染 气候变化
  • 简介:大气颗粒一直是西安市的主要污染,多年监测的TSP日均浓度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150pg/m^3。1996年夏季在西安市南郊陕西省委党校设立监测点,使用步进式时间序列自动采样仪对当地空气颗粒进行了4天24小时连续采样,使用PIXE对采到的32个样品进行元素分析,每个样品分析出14~16种元素。各种元素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受气象条件的影响,降雨对空气颗粒各元素浓度有明显抑制作用。富集因子分析表明,西安市空气颗粒不仅受地壳物质的影响,还受到一定程度人为污染的影响。元素浓度的因子分析表明,西安市夏季颗粒物主要有4种来源:地壳物质、有色治炼、燃煤排放源和化工制药业。

  • 标签: 空气颗粒物 污染特征 主要污染物 来源分析 大气颗粒物 元素浓度
  • 简介:AERMOD模型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的推荐模式。为了更好地验证颗粒干沉降作用对该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选取福州市的煤堆场作为面源污染源,对预测范围内所有网格点PM10、TSP最大地面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所有网格点TSP地面浓度考虑干沉降时,约为不考虑干沉降时的0.13;PM10地面浓度考虑干沉降时,约为不考虑干沉降时的0.70,干沉降对TSP的影响大于PM10。同一粒径分布下,密度对颗粒干沉降的影响较大,密度增加对可吸入颗粒干沉降的影响大于总悬浮颗粒,当密度大于3g.cm-3时,所有网格点PM10与TSP地面浓度比值的平均值接近于0.98,认为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基本完全沉降。此后,随着密度增加网格点处地面浓度的减小主要由PM10的沉降引起。AERMOD考虑干沉降时,距离污染源中心500m外的网格点处地面浓度,PM10/TSP〉0.98,大于10μm的粗颗粒几乎完全沉降。

  • 标签: AERMOD 环境影响评价 颗粒物 干沉降 密度 TSP
  • 简介:利用850hPa逐日温度进行旬平均后,其旬际差值△t与地面旬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非常接近,因此提出一个利用ECMWF850hPa逐日温度预报值来制作中期旬平均温度的客观预报方法。经业务使用,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 标签: 中期客观预报方法 旬平均温度
  • 简介:目前,气候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题。本文对这一研究方向中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非均匀陆面影响的高度及其尺度划分,阐述了混合高度、参考层高度(观测高度和模式第一层高度)、近地层高度、内边界层高度、平衡层高度、粗糙度副层和边界层高度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非均匀尺度划分中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整体输送公式在不同尺度的非均匀陆面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可能解决办法。同时还对中尺度的非均匀陆面驱动的一类非经典中尺度环流的参数化,即中尺度通量的参数化问题进行了评述。最后针对内蒙古草原实验和青藏高原实验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边界层观测和非均匀陆面参数化方法的几点问题。

  • 标签: 陆面面积平均通量 陆面非均匀尺度 整体输送方法 中尺度通量
  • 简介:基于京津冀地区80个环境监测站PM2.5浓度逐时监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12月16—21日和2017年1月1—7日雾和霾天气为例,分析PM2.5浓度演变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在北京地区污染浓度爆发性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地区12月19—20日PM2.5浓度出现爆发性增长,小时浓度在8h内上升201μg·m~(-3),主要是边界层南风分量由地面增厚至700m,700m以上弱下沉抑制作用,结合地面辐合线维持所致;20—21日北京地区PM2.5浓度维持高值且无日变化,是由于低空1.5km出现弱回暖,逆温层显著增厚增强且无明显日变化,导致高浓度气溶胶无法有效扩散。综合来看,2016年12月16—21日污染浓度爆发性增长的原因以外源性污染输送为主;2017年1月3—4日污染浓度爆发性增长原因与局地极端不利扩散条件及污染排放等其他因素有关。

  • 标签: 重污染 爆发性增长 边界层南风分量厚度 地面辐合线 逆温层
  • 简介:简要说明了负离子及其作用,介绍了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对南昌测站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

  • 标签: 空气负离子 浓度 观测
  • 简介:依据正态分布函数对陕西平均气温进行概率分布统计检验,利用统计结果季、年平均气温进行分析,得出合理评价陕西平均气温的简便指标。

  • 标签: 平均气温 概率分布 应用
  • 简介: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Ng是雷击风险评估中的重要参数.首先,通过对目前普遍使用的多年平均雷暴日Td计算Ng、应用网格法或圆面积法计算Ng以及应用Topsis法计算Ng等3种方法的分析,发现这些方法的计算出的Ng值存在精细化程度较低及不符合地闪实际分布情况等不足.其次,以宁波地区为例,从雷击风险概率角度,在计算得出本地区雷电流幅值累积分布概率表达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雷击风险概率的圆面积法来计算Ng值.最后,通过应用上述4种方法计算宁波地区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Ng值并进行比较分析,对4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和说明.

  • 标签: 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 雷击风险概率 圆面积法 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
  • 简介:引言本方法制作于1982年,样本个例为1955~82年共28年,历史概括率为100%。从1983年使用到95年,预报准确率为11/13=85%。1预报对象分级1.1预报对象分级预报对象_ye(e为预报对象的级数,e=0,1)为嵊县倒春寒天气。4月3日~30日,受冷空气影响,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11.0℃为倒春寒天气,即y_e=1;反之。为无倒春寒天气,即y_e=0。1.2预报因子分级

  • 标签: 倒春寒天气 概率法 预报对象 候平均气温 确定预报 预报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