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2006年8号超强台风“美”在闽浙交界处登陆后迅速进入福建省,并横穿福建省北部,且在福建省停留时间长达12个小时。福建省北部地区遭受17级以上超强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洪水等灾害的袭击,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总指挥杨志英介绍:全省有14个县市、16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45.52万人、倒塌房屋4.57万间;直接经济总损失63.57亿元,截至8月23日,因灾死亡233人、失踪144人,其中海难死亡196人,失踪140人。

  • 标签: 重大灾害 强台风 引发 经济损失 受灾人口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实时资料、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卫星雷达和自动站监测资料,对0608超强小型台风美的特征和强度突变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小型台风的特征和强度突变的原因和诊断思路。分析结果表明:小型台风在高度场和气压场分析中容易被忽视,但涡度场分析对小型台风强度突变有指示意义,正涡度平流、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有利热力及水汽条件有利于美强度发生突变。

  • 标签: 桑美特征 台风强度突变 诊断分析
  • 简介:通过对0608号超强台风“美”在海上强度发生突变前后的Micaps、海温、云图、雷达等资料的分析,发现暖的洋面为“美”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和足够的能量,而“美”在海上发生强度突变的重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快速加强导致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加强以及叠加造成的,“美”的紧密结构以及副高边缘的对流云团也是它加强的原因。

  • 标签: 超强台风 强度突变 副热带高压 辐合 辐散 海温
  • 简介:我站在冬季有冻土项目的观测任务。2004年12月31日,最低气温-4.8℃,土壤有冻结,浅层5cm地温低于0.0℃,却测不到冻土。认真查看冻土器管内水量足,无缺水,内管、外管的零线与地面齐平,再看冻土器周边地段的土壤情况,发现冻土器外管周边土壤被马尼拉草根盖住,严重影响土壤温度下降。把草根清除干净,土壤适当松动,次日低温正常测到冻土。

  • 标签: 冻土器 土壤温度 原因 最低气温 马尼拉 外管
  • 简介:文章针对岱湖水恶化、湖盆萎缩,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湿地面积锐减、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着重在气候条件方面对岱湿地变化产生的一些可能影响作了详细分析与说明,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 标签: 岱海湿地 生态问题 气候因素 防治对策
  • 简介:主要研究太平洋与印度洋表温度和地表温度场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以及异常大降水产生的下垫面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黑潮区海温与同期长江流域的降水存在明显正相关,北方地区夏季降水与靠近非洲东岸的印度洋海域存在明显负相关.(2)夏季海温异常与同期中国降水异常场之间的相关分析(SVDI)表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海温由LaNina多发期向ElNino多发期转变后,长江流域向异常多雨转变,而其北方和南方地区则向异常少雨方向发展.(3)中国东部区域降水与陆面温度的明显相关区有:(a)春,夏季热带非洲和夏季亚洲大陆部分地区地表温度与当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b)春季4、5月份部分亚洲大陆地表温度与当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有明显负相关.(4)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长江(1954,1998和1999年)或江淮(1991年)流域几次特大异常降水的下垫面条件是黑潮区为海温正距平,同期欧亚大陆主要为正地表温度距平场.

  • 标签: 海表温度 地表温度 异常降水 相关分析 中国 夏季
  • 简介:通过对尕-则岔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分析了气象灾害、气候变暖和环境蠕变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分析表明,气象灾害可导致植被缺水或受机械损伤;当地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与60~70年代相比,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4℃,年平均降水量减少了87.5mm,导致部分区域草地退化、鼠害猖獗、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环境蠕变--以国道213线改建工程为例,对保护区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

  • 标签: 自然保护区 干旱 气候变暖 气象灾害 人类活动 环境保护
  • 简介:基于1958/1959~2009/2010年冬季全球表温度(HadISST)和中国160站地面月平均温度等资料,利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分析了中国地区2009/2010年冬季气温异常型态与SST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中东太平洋ElNio型和热带大西洋"三极型"对2009/2010年冬季中国地区西南暖东北冷的异常型态(简称LN型)影响显著。为了验证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利用MPI(MaxPlanckInstituteforMeteorology)全球大气环流模式ECHAM5进行气温异常型态对关键海盆SST变化响应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气温异常对热带太平洋ElNio模态强迫的增暖响应在0.5°C左右;对热带大西洋"三极型"强迫的增暖响应在0.6°C左右,增暖中心的云贵高原一带最大增温幅度达到1°C。对ElNio模态、热带大西洋"三极型"的强迫,东北绝大部分地区表现出冷的响应,气温异常下降分别在0.6°C和0.45°C左右,中国东部地区气温异常型态是热带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和热带太平洋ElNio模共同强迫的结果。这两种海温异常型态使中高纬度地区西风加强,阻挡了来至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向南方输送,导致西南地区较常年偏暖,而东北偏冷。同时,西太平洋地区出现的海平面气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可能削弱了东亚冬季风。

  • 标签: 冬季气温异常 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 ECHAM5模式 SST 遥响应
  • 简介:Ajax是使用客户端脚本与Web服务器交换数据的web应用开发方法。web页面不用打断交互流程进行重新加裁,就可以动态地更新。使用Ajax,用户可以创建接近本地桌面应用的直接、高可用、更丰富、更动态的Web用户界面;在“陕西气象网”改版过程中,在首页中大量使用了Ajax技术,如:新闻版块,分“本站要闻”、

  • 标签: 技术实现 气象信息 AJAX 陕西 WEB服务器 刷新
  • 简介: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3.1,对近百年温室气体浓度、全球表面温度、太阳常数的变化以及火山活动对我国地表气温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全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及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导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升高的部分因素.近百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主要经历了两次年代际振荡并逐渐增温.第一次振荡的冷期为1910年代,随后变暖,1940年代达暖峰期.第二次振荡冷期发生于1950~1960年代,随后变暖,暖峰期发生在1990年代.太阳常数和全球表面温度的两次振荡是造成这两次振荡主要因素,气温、太阳常数和全球表面温度均发生了准60年周期的年代际振荡,气温振荡的位相落后于太阳常数和全球表面温度的位相.20世纪20年代以前及60年代以后火山活动的活跃是导致1910年代和1960~1980年代出现冷期的原因之一.

  • 标签: 温室气体浓度 海表面温度 太阳常数 地表气温 气温影响 火山活动
  • 简介:在具备了基本的维修方法(见文献[1]),明白了检修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后,系统维修功效就取决于系统维修思路.极轨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维修流程图(简称流程图),是根据作者从业30余年,所接触过的上海1050研究所、南京大桥机器厂、中国科学院远望公司、国家气象局风云公司和星地通公司等推出的极轨卫星接收处理系统,依据系统原理,结合自身实践归纳整理的.借鉴流程图,灵活应用文献[1]介绍的方法,能很快将系统故障范围缩小到或划定在某一个框内.

  • 标签: 接收 极轨卫星 维修流程 维修方法 检修 图纸
  • 简介: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过程模型(VIP模型)和NOAA-AVHRR遥感信息,模拟了1981~2001年黄土高原无定河区域(36-40°N,108-111°E)植被总第一性生产力(GPP)和水量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1981-2001年间气候有明显变暖趋势,斜率为0.08℃·a^-1降水量下降,斜率为-3.2mm·a^-1.GPP年总量1998年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平均值为289g·m^-2·a^-1(C),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377g·m^-2·a^-1。(C)(1994年)和143g·m^-2·a^-1。(C)(2001年)。年降水量、蒸散量和径流量随时间都呈下降趋势,且其空间分布有明显的由南向北梯度递减特征。

  • 标签: 总第一性生产力 水量平衡 气候变化 VIP模型
  • 简介:利用1961—2013年4—5月辽宁省52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鄂霍次克阻塞高压对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61—2013年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为4月17日至5月3日,平均出现日期为4月22日,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的平均日期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推后。鄂霍次克阻塞高压是影响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的主要环流系统,受鄂霍次克阻塞高压的阻挡,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在对流层低层鄂霍次克阻塞高压激发了辽宁省北部地区的一个气旋式环流,水汽从孟加拉湾地区经中国中东部地区输送至辽宁地区,为辽宁地区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必要条件。

  • 标签: 透雨 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 贝加尔湖 气旋
  • 简介:运用NCEP、HadISST再分析资料,北大西洋涛动(NAO)月指数序列,探讨了表面温度(SST)锋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北大西洋SST锋的主要气候变率及其与北大西洋风暴轴和大气大尺度环流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剔除季节循环后的SST锋显示其最主要变率为锋区的向南/北摆动,其对应的风暴轴发生相应的西南/东北移动,并同时在北大西洋上空对应一个跨海盆的位势高度负/正异常。这种环流异常可引起高纬度海平面气压(SLP)的反气旋/气旋式环流,这有利于增强表面风对大洋副极地环流的负/正涡度异常输入,进一步减弱/加强了高纬度上层冷水向SST锋区的输送。北大西洋SST锋的另一主要模态为锋区在南北方向的分支和合并。当SST锋异常在40°N^45°N以单支形式加强时,对流层位势高度场和SLP南北梯度增大,对应NAO正位相,此时风暴轴也为单支型;同时SLP异常场促使冰岛附近具有气旋式风应力异常,亚速尔地区具有反气旋式风应力异常,导致副极地环流和副热带环流均加强,增加高纬度冷水和低纬度暖水在锋区的输入,从而进一步增强40°N^45°N附近的SST锋区。当SST锋异常在40°N~45°N纬带南北发生分支时,风暴轴也同时出现北强南弱的南北分支,此时对应了负位相NAO,来自北南的冷暖水输送减弱,SST锋也发生减弱分支。此外,位于大洋内区的SST锋东端也存在一个偶极子型的模态,尽管其解释方差相对较小,但仍与偏东北的NAO型具有显著相关。谱分析表明,北大西洋SST锋与风暴轴具有1~3年和年代际共振,与中高纬大尺度环流也存在周期1~3年的共变信号,其中准一年共变信号体现了SST锋和NAO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诊断分析表明,SST锋上空的近表层大气斜压性和经向温度梯度随着SST锋的增强而增强,经向热通量的向北输送导致涡动有效位能的增加;海洋的非绝热加热产生更强

  • 标签: 北大西洋 海表面温度锋 风暴轴 NAO
  • 简介:1980年和1981年夏季及其前期冬春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均未出现显著异常。然而,这两年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却呈现显著异常,且截然不同,具体表征为:198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第一次北跳异常偏早,第二次北跳异常偏晚,而1981年则相反,第一次北跳接近气候态,第二次北跳却异常偏早。就副高两次北跳过程而言,其直接原因也有显著差异:1980年副高两次北跳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的影响,而1981年两次北跳则是由于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后所激发的极向传播的Rossby波列与中高纬度东传的Rossby波的锁相作用造成的。与北跳过程相比,副高北跳前后环流稳定维持的时间长短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表明,1980年夏季副高异常程度之所以堪比1983年和1998年强ElNi?o衰减年,主要是由于不同阶段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的相互配合与接力,其中,6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强对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强起到主要贡献,但二者的影响因子不同:6月主要受马斯克林高压(马高)偏强的影响,而8月则与澳大利亚高压(澳高)异常偏强有关。此外,7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南是因为鄂霍茨克阻塞高压长期维持。与1980年相比,1981年夏季马高和澳高均异常偏弱,因而南半球环流对副高异常的影响有限。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对该年夏季副高的快速北进和南退起主导作用,特别是8月中高纬度盛行强烈的经向环流,使得副高异常偏东偏弱,从而导致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东偏弱。本文的个例分析表明,在显著海温异常强迫的年份需要特别关注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对副高及与之相关的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季节内演变的影响,但是这些环流因子持续性较差,难以用于跨季度预测。

  • 标签: 副高北跳 东亚夏季风 热带对流 中高纬度环流 南半球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