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科技小论文是学生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不是文学作品。小论文的写法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包括以下内容:1、论文题目:题目要与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文不对题。题目要求简洁、新颖吸引读者。如《为什么咸蛋黄会出油?》这个题目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研究的题目不能太广,或过于深奥,不然无从下手。

  • 标签: 小论文 科技 撰写 科学研究 文学作品 咸蛋黄
  • 简介:利用2006~2010年陕西10地市逐小时的气温和逐日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总云量、降水量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以及临近气温实况资料的逐时气温预报模型,并对2011年每天的逐时气温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晴天、多云和阴雨天的预报能力依次减弱,其中晴天和多云天02~18时的预报效果好于19时至次日01时的,而阴雨天01~10时的预报效果好于其它预报时段的;当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较为准确时,西安站各预报时刻的准确率均在60%以上,其中14~17时的准确率较高,晴天的达到100%,多云天的在96%~99%之间,阴雨天的准确率偏低一些,特别是11~17时较晴天和多云天偏低了12%~27%;该方法可以将24h日最高(低)气温预报细化到逐时气温预报,同时考虑了气温日变化的地域差异、季节特征、以及在晴天、多云和阴雨天的不同表现,具有一定的业务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逐时气温预报 线性回归方法 预报准确率
  • 简介:面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操作平台是实时和历史资料加工处理与应用一体化业务系统,台站主要工作任务是反馈MDOS平台中省级查询的疑误信息。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MDOS平台一些常见疑误信息的处理方法,帮助台站业务人员更好地适应一体化业务流程,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对气象资料在完整性、时效性、一致性和高质量方面的要求。

  • 标签: MDOS平台 疑误信息 处理方法
  • 简介: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参数能够完成雨滴谱反演,但是由于X波段雷达波长较短,降水观测时存在较大的衰减,本文采用自适应约束算法进行反射率和差分反射的衰减订正。通过对雨滴模型的散射模拟以及对雨滴谱进行Gamma谱拟合,建立了雨滴谱参数与双偏振雷达目标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和雨滴谱参数相互之间的关系,用于进行雨滴谱反演。将雨衰减订正前后的雷达目标参数进行雨滴谱反演并与实测雨滴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X波段双偏振雷达反演雨滴谱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演雨滴谱,并且经过订正后反演得到的雨滴谱在浓度、尺度和谱形上都优于订正前的反演结果,通过对距离高度扫描和平面位置扫描数据进行雨滴谱反演,可以得到雨滴谱参数的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可用以进行降水分析。

  • 标签: 双偏振雷达 衰减订正 雨滴谱反演 GAMMA分布
  • 简介: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Ng是雷击风险评估中的重要参数.首先,通过对目前普遍使用的多年平均雷暴日Td计算Ng、应用网格法或圆面积法计算Ng以及应用Topsis法计算Ng等3种方法的分析,发现这些方法的计算出的Ng值存在精细化程度较低及不符合地闪实际分布情况等不足.其次,以宁波地区为例,从雷击风险概率角度,在计算得出本地区雷电流幅值累积分布概率表达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雷击风险概率的圆面积法来计算Ng值.最后,通过应用上述4种方法计算宁波地区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Ng值并进行比较分析,对4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和说明.

  • 标签: 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 雷击风险概率 圆面积法 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
  • 简介:针对变电站接地装置测试的特殊性,对变电站接地装置特性参数的测试内容、测试流程、测试方法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和分析,为广大防雷检测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变电站 接地装置 测试 分析
  • 简介:利用2002~2011年安徽阜阳市逐日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FNL再分析资料,分析大雾发生时各预报因子的分布特征,确定预报因子的阈值及消空指标,建立基于PP法思想和指标叠套方法的阜阳市大雾天气潜势预报模型。通过2013~2014年逐日业务化运行检验,基于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的大雾天气潜势预报模型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其TS评分为0.49、准确率为0.91,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业务应用价值。

  • 标签: 大雾 PP法 指标叠套法 潜势预报
  • 简介:利用2003—2012年南宁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南宁地区雷暴天气和常用对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2年南宁地区有雷暴、无雷暴天气时对流参数的数值存在明显的区别;整层比湿积分(IQ)、K指数(KI)、抬升指数(LI)与雷暴天气发生概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总指数(TT)、沙氏指数(SI)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超过一定数值后雷暴天气概率变化较小。对流参数二值化后对雷暴天气的指示作用比实际值更好。将二值化的对流参数作为因子,采用二值Logistic回归法建立雷暴天气概率的预报模型;利用2013年资料进行试预报检验,证明建立的模型预报效果较好,可用于雷暴天气潜势的6h短时预报。

  • 标签: 雷暴 对流参数 二值化 二值Logistic回归法 概率预报模型
  • 简介:自动气象站自动观测数据及各种气象资料文件、报表的储存和备份是气象部门重点工作之一。为了抵御不可抗力因素对计算机设备和存储资料的硬件设施造成破坏,本文给出一个简单实用的实现自动气象站大量数据自动备份的方法,并结合这种方法阐述了数据备份中的几点策略和注意事项。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数据备份 注意事项
  • 简介:根据中国气象局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的内容,自2012年4月1日起,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实时传输方式中取消了天气预报,改用新格式的地面气象要素文件即新长Z文件。由于新长Z文件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缺测,数据异常等情况,要求观测员在出现此情况时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相关数据做质量控制,因此简要介绍新长Z文件和新长Z文件形成时若正点地面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的如何正确合理的维护方法,以保证观测员在遇到类似问题是及时、有效、正确的上传自动站正点新长Z文件数据。

  • 标签: 新长Z文件 异常数据 维护方法
  • 简介:结合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过程,对L波段高空观测系统在观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及处理办法做以汇总,供同行参考。

  • 标签: 高空观测 特殊问题 处理方法
  • 简介:辐射误差订正是探空观测过程中最重要的误差订正之一,辐射误差订正方法的引入和订正方法的修改是造成中国探空温度资料非均一性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本文利用加拿大环境部开发的惩罚最大F检验(PMFT)方法,结合详细的元数据信息对中国区域123个探空台站的温度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探空台站均存在由于辐射误差订正方法改变造成的资料不连续问题。由于辐射误差订正方法改变造成中国探空温度序列产生的间断点数占总间断点数的46.17%。从订正幅度可知,00时统计得到的温度订正量值随高度增加,订正量均为负值,较高层次的温度订正量值明显大于低层的温度订正量值。

  • 标签: 辐射误差订正方法 探空温度资料 均一性检验 PMFT
  • 简介:根据全国5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数(≥10℃日数)作为划分我国温度分布的指标,经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REOF)方法处理,找出时间演变过程中变化相似的区域归为一类.在此基础上,采用快速样本聚类法(K-means法)、分层聚类法(Ward法)、聚类统计检验法(CAST法)3种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范围的温度变化区域差异进行客观分区,结果分别将全国温度变化区划分为10个地区、9个地区、13个地区,且不同区域分界线与中国地形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K-means法运算简单快捷,结果会不断修正到最佳为止;Ward法聚类过程清晰明了,可以选取需要划分的类别数;CAST法使样本通过显著性检验,不但有助于气候变化的客观分区,而且在划分温度区时客观考虑气候变化对分区结果的影响也有很重要意义.

  • 标签: 聚类分析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日数变化分区
  • 简介:1概况2014年12月,上海市气候中心胡恒智争取到由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计划组织(START)及美国兰德公司(RandCorporation)联合设立的START&RAND全额奖学金,

  • 标签: 气候变化 决策方法 美国 鲁棒 城市 学习
  • 简介:本文在以滞后时间为权重的经典尺度化时间滞后法(SLAF)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将滞后预报与控制预报之间差值场的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尺度化因子,构成集合预报成员,对比分析经典SLAF和改进SLAF方法对2007年4月23—24日广东地区一次飑线过程集合预报试验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改进SLAF方法预报的各变量RMSE值有所降低,成员间离散度普遍增加;改进SLAF方法对强降水中心位置及降水强度的预报均优于经典SLAF方法。另外,多组加扰变量试验结果表明,对位温进行扰动的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变量;不同的扰动变量对预报结果的影响不同,正确地选择扰动变量可明显提高预报效果。

  • 标签: 飑线 SLAF 中尺度系统 集合预报
  • 简介:利用小波变换法反演边界层高度时,不同小波母函数的选取可能得到不同的边界层高度。因此,对构造的白天及夜间激光雷达后向散射信号理想廓线进行Haar小波协方差变换,并对后向散射信号梯度廓线进行Morlet与MexicanHat小波变换反演边界层高度。结果表明,宜采用Haar函数与MexicanHat函数作为小波母函数,其中Haar函数准确性优于MexicanHat函数,而MexicanHat函数更易稳定。同时为了进一步检验3种小波变换法的反演结果对小波振幅的敏感性,通过改变小波母函数的小波振幅,发现无论是理想廓线还是叠加扰动的廓线,较大的小波振幅易得到比较稳定准确的白天边界层高度与夜间混合层高度。

  • 标签: 激光雷达 边界层高度 小波变换法 Haar函数 Morlet函数 MEXICAN
  • 简介:将时间滑动相关方法STC(slidingtemporalcorrelation)用于研究混沌系统和海洋环流模式的可信计算时间RCT(reliablecomputationtime),Lorenz混沌系统的数值试验表明用STC求得的可预报时间和可信计算时间,与使用传统误差限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证明了其有效性。对海洋环流模式LICOM和NEMO的研究发现:1.当海洋模式以非耦合的方式运行时,试验的结果表明其海表温度SST的可信计算时间较长,平均达到6个月以上,这主要是由于海洋模式的运行过程中,采用恢复性边界条件使模拟结果不会太过偏离观测值。对于强迫场从1月开始的试验,LICOM模式的SST可信计算时间在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RCT低值区,其数值不超过2个月。而NEMO模式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全是RCT高值区,NEMO模式的RCT低值区域出现在赤道外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中纬度地区,强迫场从7月开始的试验,RCT纬向平均分布与1月有相反的形式。2.海洋模式以耦合方式运行时,由于去掉了恢复边界条件作用,海洋模式预报的SST可信计算时间明显减小,年平均RCT为1个月左右。按季节平均得到的RCT变化不大,在30~40天之间,RCT的大值区春季位于南半球,而秋季位于北半球,可达2个月以上。耦合模式中所模拟的500hPa高度场的RCT与单独运行的大气模式所得结果相差不大,仍在2周以内。3.无论是按季节平均还是按海区平均所得到的RCT分布,都在30~60天左右,只有极少数区域在特定季节可以达到80天以上,这说明在海气耦合模式中,由于计算不确定造成的可预报上限一般不超过2~3个月,这比使用资料分析得到可预报期限短很多,因此根据木桶原理,RCT可能是制约海气耦合模式SST预报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可信计算时间 木桶原理 混沌动力系统 海洋环流模式
  • 简介:利用“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的观测资料,对6种地表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PlateCal法、TDEC法、谐波法、热传导对流法、振幅法和相位法)进行比较,检验了6种方法在不同干湿地表状况下的适用性,并研究了6种方法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差异以及对地表能量闭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PlateCal法计算的2cm土壤热通量与观测值最接近,计算结果的均方差为6.9W/m2。在不同干湿地表状况下,干燥和降水条件下适合使用PlateCal法,计算结果的均方差分别为14.0W/m2和30.1W/m2;湿润条件下适合使用谐波法,计算结果的均方差为21.4W/m2。6种方法计算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存在明显差别,最大相差178.6W/m2,不同方法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最大差值超过25W/m2的时次占样本的96.3%。不同方法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差异对地表能量闭合度的大小有明显影响,但不影响近地层能量闭合度随湍流混合增强而增大的规律。

  • 标签: 土壤热通量 地表能量平衡 相对垂直湍流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