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基于世界各国年碳排放总量数据和人口密度数据,将人口密度作为一项经济-人口综合指标来对碳排放进行空间分配,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做出了1950年、1980年、2014年共3期的全球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图(0.1.×0.1.),并对各期分布格局及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950年主要碳排放区为美国的东部和欧洲地区,1980年新增中国东部、日本、韩国等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区域,2014年新增印度、东南亚为主要排放区。各碳排放区的排放量总体上大幅增加,少数地区略有减少,这与其工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有关。该数据能够反映当前全球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水平的空间格局,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碳排放 空间分布 高分辨率 气候变化 全球
  • 简介:概述了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及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等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作用,并结合城市景观格局研究中的新领域——景观格局优化,提出了解决城市热岛问题的新思路,即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达到缓解甚至消除热岛效应。展望了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

  • 标签: 城市景观格局 城市热岛效应 景观格局优化
  • 简介:以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61~2001年的气象资料为数据基础,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1998年推荐使用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以GIS技术为手段进行黄河流域气候水分盈亏的时空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干旱缺水是一种普遍现象,气候水分盈亏量在空间上总的变化规律表现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气候水分亏缺量呈逐渐增大趋势,大部分地区全年气候水分亏缺量介于200600mm之间;就季节分布而言,水分亏缺的主要时期在春季和初夏,亏缺量一般在180~300mm之间;就典型站点气候水分盈亏量逐月变化而言,存在着区域差异。研究结果和结论对区域充分发挥水分利用效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气候水分盈亏 时空格局 黄河流域
  • 简介:利用锡林浩特气象站1990-2013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得出锡林河流域地区气候在20世纪90年代为暖湿;21世纪10年代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利用GIS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锡林河流域景观类型的转移变化特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的方法,得出锡林河流域除景观蔓延度指数减少外,其余景观格局指数均有所上升,表明区域整体景观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特征.分析流域的气候变化对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得出锡林河流域近二十多年来的气候变化与景观格局变化的规律基本吻合,气候暖干化导致锡林河流域景观格局破碎化,土地资源盐碱化,生态环境恶化.

  • 标签: 气候变化 锡林河流域 景观格局 时空动态
  • 简介:全球长期减排目标将对世界未来的碳排放形成严重制约,减排义务的分担原则涉及各国的发展空间,事关根本利益。部分发达国家倡导人均排放趋同原则,回避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出入均累积排放趋同原则,强调公平性。按人均累积排放量计算,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CO2排放量已远超出其到2050年前应有的限额,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都将继续挤占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闻。因此,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的中近期减排承诺中必须深度减排,以实现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下的排放轨迹,并为发展中国家留有必要的发展空间。同时必须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作为对其过度挤占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闻的补偿,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我国在对外坚持公平原则,努力争取合理的排放空间的同时,对内要加强向低碳经济转型,努力实现保护全球气候和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 标签: 气候变化 碳排放权分配 长期减排目标 人均累积排放 哥本哈根会议
  • 简介:《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必将对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带来重要影响。本文结合IPCC发布的可持续发展(SSP1)、中度发展(SSP2)、局部或不一致发展(SSP3)、不均衡发展(SSP4)、常规发展(SSP5)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综合考虑人口现状和发展政策设定不同发展路径下各省人口模型的相关参数,在全球升温控制在1.5℃和2.0℃时,对比研究中国和各省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的人口演变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升温1.5℃时,SSP1和SSP4路径下总人口较2010年增加0.44亿人;升温2.0℃时,SSP2和SSP3路径下较2010年分别增加0.23亿和0.67亿人,SSP5路径下减少约0.12亿人。5种路径下中国人口将在2025—2035年达到峰值,人口峰值正处于全球升温1.5℃期间。(2)全球升温1.5℃时,除了东北地区和四川、安徽省外,多数省(市)人口均较2010年有所增加;升温2.0℃时,西北、西南和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发达省份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量,其他地区人口开始呈减少趋势。(3)在全球升温1.5℃和2.0℃期间,大部分省份人口达到峰值,其中SSP3路径下广西人口最多,可达1.13亿,其他路径下广东省人口最多,达1.53亿。(4)未来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与全球升温1.5℃相比,升温2.0℃时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重,东北地区老龄化问题最严重。采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全球升温控制在2.0℃之内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

  • 标签: 全球升温1.5℃和2.0℃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人口预估 分省 中国
  • 简介:以辽宁省境内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将流域生态系统划分为7类,从全流域、15个子流域、河岸带3个尺度分析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评价了三个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结果表明:全流域生态系统以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子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及时空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河岸带生态系统结构与全流域结构差异显著,与全流域生态系统结构相比,河岸带森林生态系统所占比例显著降低,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显著增加。全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逐渐降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子流域内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子流域服务价值最大;河岸带内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

  • 标签: 辽河流域 生态系统结构 时空格局 服务价值评估
  • 简介:利用CALPUFF中尺度模型模拟计算出来的影响矩阵建立容量模型,使用专业的数学计算软件Lindo对容量模型进行计算,在综合考虑中部城市群区域的客观情况下,得到基于环境容量的辽宁中部城市群SO2排放总量平衡分配方案,为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 标签: 大气环境容量 SO2 排放清单 LINDO 总量控制规划模型
  • 简介:基于30省区CGE模型,模拟分析了碳排放许可的强度分配标准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按行业属性设定强度分配标准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设定强度分配标准,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较小,但会对高排放行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中央政府基于强度分配标准,参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碳排放许可分配到各个省份,然后各个省份再参考行业特点将碳排放许可分配给机制覆盖行业的实体或排放源,这样的两阶段分配结构是较为现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选择。

  • 标签: 碳排放许可 强度分配标准 区域平衡发展 30省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