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针对2004年5月初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发生的寒潮(降温)、霜冻天气过程,从天气系统演变、气候背景、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西西伯利亚横槽转竖与高原槽叠加形成锋区,地面有鞍型场形成,过程前期增暖显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出现了寒潮(降温)或雪灾天气,并由此引起平流辐射霜冻。另外,本文介绍了甘肃平凉市寒潮(降温)、霜冻预报模型及其在这次过程预报中的作用。

  • 标签: 寒潮 强霜冻 成因分析 预报模型
  • 简介:"717"雷电是在十分有利对流的天气形势背景下产生的,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上都有较明显的特征.通过这个例子的分析,发现高温高湿天气、层结异常不稳定、前倾槽结构、亮温区、回波伸展高度、"逆风区"和"正速度快速增大区"等特征十分明显,是预报分析雷电天气的着眼点.

  • 标签: 强雷电 天气背景 分析
  • 简介:1991年12月26~30日,受暖湿气流和强冷空气的影响,我市先后出现了大到暴雪和剧烈持续的降温天气。27日湖州积雪深度达10cm,28日_日达-5.7℃,30日T_L降至-8.5℃,安吉山区达-12.4℃。这次寒潮大雪和冰冻天气过程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降温幅度之大,极端温度之低是历史同期所罕见。

  • 标签: 过程分析 天气过程 降温幅度 次强 积雪深度 极端温度
  • 简介:应用石河垦区1961-201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垦区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石河地区大雾天气主要发生主要出现在10月至翌年3月,南部市区和乌兰乌苏站以12月出现最多,北部莫索湾和炮台站12月最多,具有显季节特征;由北往南逐渐减少,区域差别较大。各地年大雾日数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石河站以0.6d/10a速率呈减少趋势,乌兰乌苏站、炮台站和莫索湾站分别以0.9d/10a、3.4d/10a和1.9d/10a速率呈增加趋势。特殊的地理地形条件和适合的环流条件形成大雾天气。

  • 标签: 大雾 气候特征 成因分析
  • 简介: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系统(EWSSWE)”2006年6月6日通过验收。该系统是一个依托动力模式的数值预警系统,以WWW为平台,融贯了多种天气预报新技术,集富含信息量的强对流指数诊断预测、基于卫星和雷达产品的外推以及动力模式数值天气预报于一体;该系统开发的冰雹预报产品使本来并非预报量的冰雹作为动力模式后处理的产品输出从而赋予动力模式以直接预报冰雹的功能;

  • 标签: 天气预警系统 突发性 灾害 数值天气预报 动力模式 雷达产品
  • 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3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与甘肃、青海、西藏3省区接界,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国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千米,是中国相邻国家最多、国境线最长的省区。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现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在国家经济、能源、国防中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属于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

  • 标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人才 吉尔吉斯斯坦 国家经济
  • 简介:按现行的沙尘暴标准,统计出近37年的沙尘暴个例15例。根据其环流特征将它们分为5型,并分别加以描述,从中找到一些产生沙尘暴天气的环流特征量条件

  • 标签: 强沙尘暴 环流分型
  • 简介: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流量的25%,黄河总流量的49.2%和澜沧江总流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三条江河每年可向下游供水600亿m^3,因此有“中华水塔”之美称。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我国生物物种形成、演化的中心之一,也是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增雨 生态环境 水资源 科技服务
  • 简介:住宅小区智能化管理主要由住宅自动化系统、家庭信息服务系统、物业管理系统、小区公共服务系统等组成,是利用4C(即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控和IC卡)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的信息服务、物业与安防、住宅智能化集成,为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由于智能化小区中、弱电设备增多,其综合布线系统比较繁杂,要彻底理解设计者防雷设计的思路,查找其中的不足之处,建筑电气工程识图是关键。

  • 标签: 智能化小区 弱电设备 防雷设计 信息服务系统 物业管理系统 智能化管理
  • 简介:文章针对2010年石河出现的4次致灾冰雹天气,从环流特征、热力场和C波段多普勒雷达资料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涡)槽型和西北气流型天气系统与地形抬升作用的共同影响,是石河子产生冰雹天气的主要原因.生成于石河西北一带的对流单体合并加强后,沿东南方向入侵新疆地区,如果其移动路径为西北—东南向,且发展为冰雹云,则带来的冰雹天气来势较猛,强度大,灾害较严重.依据RHI回波顶高度H与45dBz回波顶高H45的差距识别冰雹云,当H-H45≤1.5km时,为冰雹云;当1.5km<H-H45≤2.5km时,为中等雹云;当2.5km<H-H45≤3.5km时,为弱雹云.

  • 标签: 冰雹天气 C波段雷达 回波分析 石河子
  • 简介:1998年5月27日19∶55~20∶55时,武功机场出现了连续1h的雷暴天气过程,此次过程是今年进入雷雨季节后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瞬时最大风速25m/s,降水量9.1mm。以下从大尺度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中尺度触发机制和地形...

  • 标签: 诊断分析 中尺度 雷暴过程 辐合线 关中盆地 不稳定能量
  • 简介:“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系统”项目旨在为气象部门提供一套预测功能先进且响应迅速,同时具有业务化应用前景的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系统“瑷飓雯”(EWSSWE:EarlyWarningSystemforSevereWeatherEvent)原型。

  • 标签: 天气预警系统 突发性 灾害 WEATHER SYSTEM 预测功能
  • 简介:西北地区沙尘暴研究的进展陈敏连王锡稳(兰州中心气象台730020)引言沙尘暴是大风扬起的地面沙尘,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恶劣天气。西北地区是沙尘暴的多发区,在全球范围内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沙尘暴天气成灾重,突发性,成因复杂。...

  • 标签: 特强沙尘暴 西北地区 沙尘暴天气 中尺度模式 统计特征 中尺度系统
  • 简介:根据石河地区3个气象站近50年(1961-2010)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建立石河地区年日照时数序列,利用3年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全面分析石河地区近50年来日照时数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其变化的倾向率为6.9h/10年;年日照时数近50年来极低值出现在1987年,最高值出现在1961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但是秋季变化趋势不明显,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冬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32h/10年。年日照时数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日照时数在1974年发生了突变,之后年日照时数逐渐减少,到1994年年日照时数出现增加趋势。

  • 标签: 日照 变化特征 石河子地区
  • 简介:主要介绍了冰雹天气的有利环境背景条件和雹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和预警技术。主要结论如下:(1)有利于冰雹的环境条件是-10℃和-30℃之间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0~6km之间的垂直风切变较大;0cC层距离地面高度适中。(2)冰雹的主要的雷达回波特征:高悬的回波;低层的弱回波区(WER)、中高层的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BWER);中气旋。(3)能够有效判断冰雹发生的3个辅助特征指标:VIL密度,风波顶辐散和S波段三体散射长钉(TBSS),具体如下:①冰雹发生对应的VIL密度阈值是3.5g/m^3,如果达到4g/m^3,几乎肯定发生冰雹;②产生冰雹的正负速度差值的阈值是38m/s;③s波段雷达回波中出现TBSS是存在冰雹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 标签: 强冰雹 环境条件 雷达识别与预警
  • 简介:文章利用Micaps系统、地面常规观测气象资料,通过对高空、地面、风场、物理量场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表明:前期的干暖气候及上游充足的沙源是形成巴彦淖尔市沙尘暴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和物质基础;500~700hPa贝加尔湖低涡底部的西北气流风力在16~30m·s-1,并形成一支急流带,冷平流在10个纬度内有5根等温线的密集带,等高线与等温线交角≥45℃,是形成沙暴天气的前提条件之一;影响河套地区的地面冷锋,其后部的地面冷高压紧随其后,高低压之间气压梯度及地面风的加大以及沙尘暴出现前期近地面气温增温明显,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为沙尘暴天气的爆发提供了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通过对物理量场的分析,整层的干暖条件、强烈的上升运动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的次级环流的垂直作用,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动力源泉;高空涡旋云系的发展配合地面辐合上升气流,表明了高低空强烈的抽吸作用对沙尘暴爆发的贡献.

  • 标签: 河套地区 沙尘暴 高低空环流 物理量
  • 简介:通过对河南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影响高速公路的主要气象灾害,以及河南省高速公路气象服务等情况的论述,分析了高速公路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如何做好高速公路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思考。

  • 标签: 高速公路建设 气象服务工作 河南 气象灾害
  • 简介:寒潮造成的降温和伴随的大雨以及偏北大风是我市冬季除大雪以外的重要灾害性天气,数值预报产品能较准确地提供这类天气出现时的影响系统和有关物理量分布。在对1989~1991年冬季(11~3月)绍兴市出现的降温(大雨)和大风天气过程前日本数值预报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组合物理意义明确、相关又好的预报因子,建立客观判别方法。

  • 标签: 数值预报产品 大风天气 物理量场 灾害性天气 选择组合 预报指标
  • 简介:利用Micaps常规实况图、EC客观分析场及T21300时的物理量场,从寒潮冷空气的酝酿、堆积、爆发3个阶段分析了2009年2月11~13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重点分析降温及降水原因。分析表明:此次寒潮冷空气来自新地岛和泰米尔半岛的超极地强冷空气,强冷空气沿乌拉尔山脊前东北风带和北风带南下堆积到西西伯利亚上空。由于乌拉尔山脊西北部冷空气的侵袭,使该脊向东南跨,推动西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大举南下,从而造成这次寒潮天气。形成强降水的原因是北方冷空气与南支槽东移北上的暖湿气流在该地区汇合,并配合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共同造成的。

  • 标签: 强寒潮 环流形势 物理量分析 阿勒泰地区
  • 简介: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6县1市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5年12月11—13日阿勒泰地区发生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为乌拉尔大槽与低纬小槽叠加东移,使地面强大的高压进入阿勒泰地区,从而导致阿勒泰地区出现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造成此次大幅度降温的主要原因为前期气温高,高空冷平流强度大,地面辐射降温等。地形对降温也有一定加强作用,而天气现象则对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阿勒泰地区 强寒潮 欧洲脊 乌拉尔槽 冷平流 辐射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