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13年12月1—9日淮安市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3年12月初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大范围持续重度雾霾过程的气象要素、PM2.5浓度和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淮安地区持续雾霾过程高空为偏西气流,冷空气弱且850hPa有暖平流输送,为雾霾持续的背景条件。在此次持续雾霾过程中,PM2.5日平均浓度均大于0.075mg·m^-3,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关系;高质量浓度的PM2.5长时间堆积使低能见度维持,随着湿度的增大或减小,雾霾交替出现。边界层中低层维持的逆温层结不利于大气湍流、水汽垂直交换及污染物垂直扩散,为雾霾长时间维持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混合层高度低且上升运动弱,为此次持续雾霾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 标签: 雾霾 PM2.5 逆温 混合层高度
  • 简介:利用2013年台风"苏"的监测资料、台风灾情资料、2000年后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资料和台风"苏"灾害防御行为效益评估网络问卷调查资料,采用相似分析法的上下限区间估算法,预评估台风"苏"造成的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并利用台风灾害风险区划方法对台风"苏"进行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台风"苏"预评估结果与实际灾情相符,台风"苏"灾害风险分布与实际灾情分布大部分一致,风险等级高的县市,实际灾情重,高风险区的大部县市直接经济损失均为1000万元以上。应用台风灾害防御行为效益评估三级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可知,指标体系中的各级各项指数均能较好地反映和评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公众参与的防御行为效益,政府主导在各类减灾行为中作用最大。

  • 标签: 台风“苏力” 灾害评估 风险区划 效益评估
  • 简介:通过影响暗筒式日照观测记录准确的各种人为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提高日照记录准确的改进方法或注意事项,保证日照观测记录更好地反映某地的实际日照情况。

  • 标签: 日照记录 人为因素 准确性
  • 简介:将耦合暴露度、灾害风险、敏感性与抗压的脆弱评估模型应用于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评价,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气候条件下,我国东部季风区接近90%的区域水资源处于中度脆弱及以上状态。其中水资源中度和高度脆弱区域约占全区的75%,极端脆弱区域接近15%。中国北方海河、黄河、淮河和辽河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最高。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将加剧水资源脆弱的风险,不同RCP排放情景下2030年代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中度脆弱及以上区域面积有明显的扩大,极端脆弱区域将达到20%-25%。由于未来需水的进一步增加,中国北方水资源脆弱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南方东南诸河等区域将面临可能发生的水危机。

  • 标签: 水资源脆弱性 气候变化 东部季风区
  • 简介:东亚夏季风可显著影响中国季风区气候变化,但是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NPP)对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中国季风区植被NPP,分析了其与夏季风指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其对夏季风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南、北方植被对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响应方式和机理并不相同。强夏季风年北方植被NPP增加,而南方植被NPP减少。东亚夏季风对中国华北平原植被生长季NPP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该地降水量实现的;京、津、冀地区植被NPP受东亚夏季风带来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叠加影响,因而成为北方对夏季风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东亚夏季风对我国南方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植被NPP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太阳辐射实现的,强夏季风导致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各省植被NPP减少。南方沿海的浙江和福建,强季风年带来的弱太阳辐射和低温是该地植被NPP减少的原因。广东、台湾植被NPP则主要受强夏季风带来的低温影响

  • 标签: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中国 东亚夏季风 植被
  • 简介:植被总初级生产(GrossPrimaryProductivity,GPP)决定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是陆地碳循环与大气碳库的重要联系纽带.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4-CN(CommunityLandModelversion4withCarbon-Nitrogeninteractions)模拟和分析中国区域1982~2004年GPP(CLM4_GPP)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与基于观测数据升尺度所得到的MTE_GPP(ModelTreeEnsemble,MTE)进行比较,评估CLM4在中国区域GPP的模拟能力,同时探讨了不同土地覆盖资料对GPP的影响.结果表明:(1)CLM4-CN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区域GPP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但在量值上大部分区域尤其是30°N以南地区存在高估,CLM4-CN模拟的GPP多年平均值为13.7PgCa^-1,而MTE_GPP仅为6.9PgCa^-1;(2)CLM4-CN可以合理模拟GPP的季节变化(与MTE_GPP相关系数大于0.9),在量值上对温带阔叶落叶林、寒带阔叶落叶林、寒带阔叶落叶灌木、C3极地草地、C3非极地草地和农作物模拟较好(均方根偏差RMSD〈100gCm^-2month^-1);(3)不同植物功能型CLM4_GPP表现出的年际变率均大于MTE_GPP,仅热带针叶常绿林、寒带阔叶落叶林和C3极地草地的CLM4_GPP与MTE_GPP变化趋势一致;(4)降水是研究时段内控制整个中国区域GPP的主要气候因子,但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5)两种不同土地覆盖资料GPP模拟结果的显著差异表明,精确的土地覆盖是准确模拟GPP的重要基础.

  • 标签: 陆面过程模式 CLM4模式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MTE_GPP数据
  • 简介:本文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德来(Hadley)中心海温数据、国家气候中心的观测站降水和客观分析海气通量(OAFlux)潜热感热通量资料,研究了1960-2010年春季黑潮区潜热输送对中国春季降水的影响及其影响过程。本文以黑潮流经的中国东部海域及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该区域是黑潮的主体区域,在文中简称为东海黑潮区。对中国东海以及邻近海域海温与降水的分析表明,在夏季该区域可能以大气强迫海洋为主,而在春冬两季可能主要为海洋强迫大气为主,秋季则可能为不明显的海气相互作用。在春季西北太平洋区域中感热和潜热都对黑潮流经的区域有比较好的敏感性,黑潮流经区域感热和潜热的气候平均值分别约为30Wm^-2与120Wm^-2;春季的感热通量标准差大值区主要集中在日本以西区域,潜热通量标准差主要集中在中国东海区域与日本东南区域(即东海黑潮区域)。春季潜热EOF第一模态的主要变化就集中在东海黑潮流域。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当黑潮潜热指数为正时,华南地区春季降水偏多,长江以北地区偏少,反之亦然。在物理过程分析中,黑潮潜热指数大于0.8时,长江以南的中国大陆有比较强盛的异常北风,使得水汽无法输送到更北的地区,导致在华南地区水汽的积累,并且在海面出现有利于降水的垂直运动异常延伸到大陆上,使华南地区降水增多,而长江以北的东部地区由于水汽输送偏弱,导致水汽积累偏少,从而降水减少。当黑潮指数小于-0.8时,有较强盛的异常南风,有利于水汽输送到北方地区,水汽在华北地区积累,导致长江以北出现降水正异常,而华南地区由于南风偏强,水汽输送加强,导致水汽无法在此区域积累,并且出现不利于降水的垂直运动异常,从而导致降水偏少。

  • 标签: 黑潮 潜热输送 中国春季降水 大气环流异常 水汽输送
  • 简介:在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低温条件下,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变化直接影响水工混凝土的性能。本文以不同含水条件的水泥基材料为研究对象,在-60℃极端低温条件下,对水泥基材料的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模变化、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冻胀变形、孔隙率和平均孔径等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0℃极端低温冻融作用使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轴向冻胀率变大、孔隙率增大、平均孔径变大。并揭示了受冻前后水泥基材料含水条件对其抗冻、力学性能、冻胀变形和微观孔结构等性能的影响规律。

  • 标签: 水泥基材料 极端低温 抗冻性 力学性能 孔结构
  • 简介:基于最新的GTAP8(GlobalTradeAnalysisProject)数据库,使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2004年到2007年全球贸易变化下南北集团贸易隐含碳变化及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规模扩张,全球贸易隐含碳流向的重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04年到2007年,发达国家高端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出口以及发展中国家资源、能源密集型行业及中低端制造业出口的趋势加强,该过程的生产转移导致全球碳排放增长4.15亿t,占研究时段全球贸易隐含碳增量的63%。未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隐含碳比重还将进一步提高。贸易变化带来的南北集团隐含碳流动变化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影响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对此负有重要责任。

  • 标签: 国际贸易 南北集团 贸易隐含碳排放 投入产出 生产转移 产业链
  • 简介:通过分析1978—2013年三北(东北、西北、华北)防护林建设区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变化与植被生态质量的相互关系,以及1961—2013年我国主要草原区气象要素变化与草原生产的相互关系,指出2000年以来北方降水增多导致三北防护林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持续好转,且2000年以来在降水增加、生态工程实施的情况下,北方草原生态恶化的局面有所改变。进一步根据RCPs排放情景和预估的我国未来气候变化,指出未来30~60年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利于巩固和扩大三北防护林和草原生态建设成果,缩短生态恢复的时间;但气候增暖会增加森林和草原火灾及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和频率。在对策上,指出应充分利用北方气候暖湿化的正效应,加快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北方草原生态恢复;同时加强防护林和草原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

  • 标签: 气候变化 生态保护工程 影响 对策建议
  • 简介:1.1海洋层积云微物理特征的观测研究利用海洋层积云观测试验数据库中的气象、云粒子和垂直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海洋层积云穿云过程中云参数的特征及微物理过程。将穿云过程按照降水强度分为晴空、轻度毛毛雨和重度毛毛雨3个类型。结果表明,非降水穿云过程、轻度毛毛雨、重度毛毛雨的云滴数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56、247和193;液态含水量分别为0.06、0.15和0.30;滴谱的标准差分别为1.20、1.42和1.98;相对散度分别为0.40、0.34和0.32。对夹卷混合过程的分析表明,海洋层积云中极端非均匀夹卷混合过程占主导,但非均匀夹卷混合并随后抬升过程也占相当比重。分析了非降水、小毛毛雨和大毛毛雨穿云过程的垂直速度标准差与云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海洋层积云中小毛毛雨时垂直速度的扰动与云参数的关系更加紧密。(段婧)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云物理 云微物理特征 降水强度 垂直速度 混合过程
  • 简介:2014年(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我国主要存在3大干旱区,分别是长江以北的中东部旱区、江南和华南旱区以及西南旱区。其中,中东部旱区春旱和夏末秋初旱较严重,江南和华南旱区主要是秋旱,西南旱区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旱情较为严重。旱区农业、人畜饮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的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4年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准确、及时和完整地收发气象综合观测资料和服务产品是开展天气预报预测和气象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支撑。通过对青海省气象通信系统、信息传输业务流程和传输业务规范的阐述和业务状况的分析,从对气象信息资料产生的源头、传输、收集、分发到最终逐级入库、逐项全面分析,找出影响青海气象信息传输时效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针对的解决气象信息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终达到有效提高气象信息传输时效的目的。

  • 标签: 气象信息 传输 时效 因素 对策
  • 简介:2015年秋季(9~11月),我国华北、黄淮、内蒙古、西北地区东部、东北、西南地区西部以及西藏中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主要存在3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区,分别是华北大部、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大部组成的北方旱区以及西藏旱区和西南旱区。旱区农牧业、人畜饮水等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5秋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气候变化将使水利工程的服役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水工混凝土作为水利工程建设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其对极端气候变化较为敏感与脆弱。本文以水库大坝、大型调水工程等水利工程为对象,系统总结了部分已观测到的低温冻害、寒潮和干旱等气候条件对水利工程影响的事实。结合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可能的影响,从改善水工材料性能的工程措施角度,分析了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阶段可采取的应对措施,并从规划修订、预案制订、监测预报等非工程措施角度,分析了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领域可采取的减缓适应对策,以提高水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 标签: 气候变化 水工程 水工材料 影响 应对措施
  • 简介: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升温、降水强度增加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会通过影响重大工程的设施本身、重要辅助设备以及重大工程所依托的环境,从而进一步影响工程的安全、稳定性、可靠和耐久,并对重大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一定影响,气候变化还对重大工程的技术标准和工程措施产生影响。本文以青藏铁路(公路)工程、高速铁路工程、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为典型工程阐述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青藏铁路(公路)沿线的冻土环境的热平衡极易打破,多年冻土环境一经破坏,难以恢复,气候变化已经使多年冻土环境发生变化,并且未来的多年冻土退化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将变得更加严重。未来中国地区的地表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台风等都将发生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的气候变化向着不利于高铁工程的趋势发展,将给高铁基础设施的服役寿命以及高铁运输秩序等方面带来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变化、降水变化,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水工程和水安全在水量分配和调度、水资源利用和水文风险管理等产生影响

  • 标签: 重大工程 气候变化 影响
  • 简介: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NOAA的渔业生物学家JimIanelli称:逐渐升高的温度对北极鱼类的影响是不确定的。阿拉斯加鳕鱼是一种重要的商业鱼类资源,有人认为从整体来讲这种鱼会得益于气候变暖,因为温暖环境可以使整个生态系统活跃起来。然而,新发现表明寒冷的气候也很重要:秋冬季的冷水能够促进富有营养的微生物生长,而这些微生物正是幼鱼生长所需要的食物。随着这些水域继续变暖,目前NOAA预计到2050年阿拉斯加鳕鱼的数量会有所减少。

  • 标签: 海洋渔业 鱼类资源 美国华盛顿州 渔业生物学 西雅图市 NOAA
  • 简介:利用环渤海地区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各季节雾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运用天气学基本原理和天气学分析方法,研究环渤海地区春夏季和秋冬季雾出现的天气形势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雾出现次数的年际变化呈小幅波动且略减少的趋势;雾出现次数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冬季和夏季为雾的高发季节;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雾出现的次数最多,河北省南部和辽宁省中部地区雾出现的次数多于其他内陆地区。环渤海地区雾发生时高空环流形势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低槽型、高压脊型、平直西风型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而地面天气形势类型较复杂,主要包括均压场型、高压前部型、锋面气旋型、弱高压型、东高西低型、地形槽型和西南倒槽型等7种。环渤海雾发生时近地面逆温温差(T925-T)维持在2.5℃左右,温度露点差(T-Td)全部小于3.0℃,地面风速以微风为主(1—3m·s-1),风速较大时也有雾出现,但风速不超过8m·s-1。通过对环渤海地区雾出现时高低空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并结合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为环渤海地区雾的分析和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高空环流形势 地面天气形势 气象要素
  • 简介:由于气候变化,现有气候分区内水工混凝土经历的冻融温度正在发生改变,采用研制的气候模拟系统,对不同强度等级、不同抗冻设计等级的水工混凝土在-30~-5℃冻融中心温度下进行了系统的冻融试验。研究提出了变化条件下水工混凝土冻融温度一强度等级一抗冻设计等级一冻融循环次数归因分析图。基于试验结果,对我国现行水工混凝土抗冻制度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改变水工混凝土抗冻融中心温度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

  • 标签: 冻融变化 水工混凝土 耐久性 归因分析 节能减排
  • 简介:通过构建广东省两区域动态模型,对广东省碳交易及其他政策措施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实施可调控总量的碳交易政策机制对广东省及参与交易部门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按照减排情景到2015年广东完成19.5%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相比基准情景,GDP将减少0.7%;按照强减排情景到2015年将完成20.5%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相比基准情景GDP将减少0.9%;如果在强减排情景的基础上实施碳交易政策,GDP相对基准情景减少0.8%,到2015年实施碳交易政策可减少GDP损失约90亿元,说明广东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支持经济发展和节能减碳双赢的作用。

  • 标签: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广东省 碳交易 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