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延伸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预报系统的整体框架、子模块构成和功能、预报方法、操作步骤及应用情况进行详细介绍。该系统主要有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方法预报2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包括低频天气图、关键区低频曲线2种预报方法。目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已使用该系统对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过程和沙尘暴过程进行预报,就沙尘暴预报效果来说,2012年预报准确率达到75%,2011年和2013年的预报准确率均达到67%,预报时效达到8-31d。而对干旱过程的预报效果,2012年预报准确率达80%,2011、2013年分别达75%、67%,预报时效达6-30d。

  • 标签: 延伸期预报 干旱过程 沙尘暴过程 低频天气系统
  • 简介:利用2007—2013年NCEP/NCAR的700hPa经、纬向风场及水汽场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上海市1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对上海梅汛期强降水进行周期分析,提取低频信息,并利用向量场的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对其进行分型。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梅汛期降水存在30—50d的显著周期。在强降水发生,低频系统存在4个主要聚集区。贝加尔湖以西至河套地区存在并维持低频反气旋,鄂霍次克海附近多为低频气旋,这两个地区是中高纬冷空气的主要活动区域;孟加拉湾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及热带洋面的低频气旋是水汽的两大源地。这些区域的显著低频系统的生消是延伸预报的主要依据。上海入梅首场强降水发生前,多为偏北气流控制。南北低频气流辐合区向北移至30°N附近,上海地区梅汛期强降水发生。低频风场及水汽场的北传与梅雨带的移动有较好的对应,当低纬低频水汽稳定北传至30°N附近时,江南北部入梅,随后偏南水汽或继续北进或滞留,对应梅雨带的持续北抬或间歇性停滞。低频经向风及水汽输送的特征是梅汛期延伸强降水的前兆信号。跟踪监测低频偏南气流的北传进程有助于预报入梅强降水过程。

  • 标签: 梅汛期强降雨 低频天气图 延伸期预报模型
  • 简介:开展10-30d延伸天气预报对于气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填补短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之间的时间缝隙、构建完备性预报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延伸天气预报预报对象、基本方法和相关原理以及国内外业务实践3方面回顾了延伸预报的科学进展和业务现状,从数值方法、大气低频信号演变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3个角度比较分析了延伸预报的各种主流方法,详细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延伸预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 标签: 延伸期天气预报 可预报分量 MJO 低频天气图 天气过程
  • 简介:通过使用低频天气图上大气低频系统(低频气旋和低频反气旋),分析上海地区(长江下游)的暴雨(≥50mm)过程发生时段低频系统的地理位置和相互配置,并根据近年75次暴雨过程中每次暴雨过程的低频系统演变,归纳合成得到低频预测模型:一种是长江下游北—西北方为低频反气旋,南—东南方是低频气旋(A型);另一类与A型相反,北—西北方是低频气旋,南—东南方是低频反气旋(B型)。最后分析了低频预测模型的物理意义,表明暴雨发生有西北向东南同时有东南向西北的低频波列(位势高度和水汽通量)在30°N、120°E附近汇合,引起降水。同时低频系统的维持也与扰动动能有关。

  • 标签: 低频气旋 低频反气旋 暴雨过程 水汽通量
  • 简介:利用1981—2015年春季甘肃省77站逐日最低温度资料,分析甘肃省1981—2015年以来春季强冷空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1981—2015年NCEP逐日500hPa高度场资料和准150d韵律方法,对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的延伸预报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发生频次1980年代最少,21世纪以来明显增多。全省范围和河东区域的强冷空气多出现在3—4月,而河西区域的强冷空气则多在4—5月,且河西区域的强冷空气频次是河东区域的两倍。经相似系数的计算及阈值的确定,制定了评估标准及多层筛选方法,从而选出4个针对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活动具有天气学意义的典型预报场,在综合4个典型场的情况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空报率降为零,漏报率显著降低,为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的延伸预报提供了新的预报途径。

  • 标签: 春季 强冷空气 延伸期预报
  • 简介:利用全球谱模式T106L19和增长模繁殖法(BGM)建立了月动力延伸集合预报系统,基于气候海表面温度(SST)和预测海表面温度,设计了三组集合预报试验,一组为气候SST作为模式下边界条件的集合预报试验(CSST试验),另一组为预测SST作为模式的下边界条件的集合预报试验(FSST试验),第三组为前两组试验的集合预报结果之和(AvE30试验),对两种海温强迫分别进行了48个月的试验,并对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的控制预报,不管是CSST试验还是FSST试验,利用BGM方法制作的初值集合预报能显著提高月平均环流的预报技巧,集合预报对PNA区域的预报技巧改进显著,特别是预测SST强迫有正的贡献;同时考虑初值和边值不确定性影响的集合预报试验(AVE30试验),其全球预报技巧不仅高于控制预报,也分别高于FSST试验和CSST试验,这说明要提高月延伸预报技巧,必须同时考虑初值和边值的影响;大气对SST强迫的响应在模式积分10天开始显著,SST对第二旬和第三句的作用直接影响月平均环流的预报效果,而SST对第二旬和第三旬预报的影响不仅与SST本身变化有关,还与初值有关,不同的初值其作用不同;集合预报对我国夏季月平均温度分布具有较强预报能力,采用预报海温强迫的预报结果,总体上优于气候海温强迫的结果。

  • 标签: 动力延伸预报 集合预报 海温强迫 预测海温
  • 简介:选用1961—2015年东北地区26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指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86—2015年辽宁省水稻单产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水稻产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基于大气环流对长期天气过程影响的滞后性,考虑预报因子的显著、稳定性和独立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水稻年景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辽宁省水稻实际产量、趋势产量、气象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发生气候突变时间分别为1992、1997和1994年,实际产量与气象产量的关系较密切;(2)水稻年景预报模型经F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预报基本正确率为81.9%,用该模型预测2014、2015年水稻年景,均接近实际值。

  • 标签: 水稻 产量 大气环流特征量 预报模型
  • 简介:一、引言在作物产量的气象预测预报模型中,通常是将作物产量y分解为三个部分:由相对稳定的惰性少变因子(主要是指农业技术水平)引起的趋势产量y_t,它一般表现为产量的正函数;二是由不稳定的活跃多变因子(主要是指气象条件)引起的气象产量y_w,在人们尚无法控制和改变大自然的情况下,它总是使得实际产量沿时间趋势线上下波动;三是某些偶然

  • 标签: 作物产量 预报模型 气象预测 农业技术水平 正函数 周期产量
  • 简介:春季鱼苗最佳孵化的确定,是水产部门感到较为棘手的事,因为它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要满足鱼苗孵化的生态条件,要求水温能够适宜于鱼苗的孵化,二是要尽量抢季节,占领市场,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本文试图以“贡献率”法制作最佳鱼苗孵化的长期预报,给水产部门安排生产提

  • 标签: 水产部门 预报对象 长期预报 生态条件 化期 销售时间
  • 简介:1引言每年3~4月是我县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此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气团常交汇在华南地区,造成我县出现不同时间尺度的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如何抓好冷尾暖头的有利时机和避过长低温阴雨的寒害,这是春播农业生产中最关心的问题。本文围绕春播服务的要求,从本站气象要素出发,以大型环流为背景,结合单站指标探讨中期预报方法。

  • 标签: 低温阴雨 预报方法 春播期 中期 春耕生产 华南地区
  • 简介:利用1995~2000年呼和浩特市的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和气象观测同步资料,在分析了边界层气象条件和影响呼市地区天气系统与空气污染的关系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物理意义明确,且为常规观测的气象要素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模型,分别建立了以小召、四毛、糖厂、公安厅四个监测点为代表的呼市不同功能区以及全市平均的冬、夏季TSP和冬季SO2浓度日均值统计预报模型.通过历史拟合和检验,预报效果良好.

  • 标签: 空气污染 浓度 预报模型 呼和浩特市
  • 简介:使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2年武汉地区梅雨(6—7月)暴雨的气候特征,并建立了暴雨天气预报方程。结果表明,6—7月武汉地区各旬暴雨日数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下旬;暴雨集中期为6月下旬—7月中旬,占梅雨总暴雨日数的61%;暴雨局地性强,雨强呈上升趋势。筛选出武汉站强天气威胁指数、百色站850hPa层的露点温度和怀化站850hPa层的风向、风速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武汉地区梅雨暴雨预报方程,实际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程的预报质量优于实际业务中常用的数值预报产品。

  • 标签: 梅雨期暴雨 气候特征 预报方程 效果检验
  • 简介:对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ZMM4对我省1995-1997年梅雨的降水预报能力进行了检验;结合梅雨的天气形势特点与日本E03的降水预报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ZNH4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但与E03一样,雨量容易报得偏小,分析结果有利于数值预报产品的业务使用和模式的改进。

  • 标签: 中尺度 数值预报产品 梅雨期
  • 简介:引言目前,城市空气污染预报主要利用3种方法进行预报集成,即气象形势潜势预报、要素统计模型预报和污染模式预报.通过对3种结果的经验集成,综合得出预报产品进行分发服务.为了配合兰州市4月1日按时开展空气质量试预报,我们设计了一个利用实时资料和数值资料相结合并直接用于业务应用的要素统计模型.

  • 标签: 兰州市空气质量 模型设计 空气质量统计
  • 简介:根据长江中游地区暴雨的基本特征和活动规律,将长江中游地区暴雨划分为五种类型:1)梅雨锋型,2)冷锋型,3)中尺度幅合体,4)东风辐合型,5)涡旋型,本文对其中一类梅雨锋型暴雨进行了仔细分析,概括出它的云雨场概念模型,得出了降水的初生源地,移动路径,生命史和强降水产生的多发区,并配置了有效的物理量场,为暴雨短时预报提供了依据.最后介绍了在VAX-3200短时工作站上实现概念模型在实际预报中应用的技术.

  • 标签: 暴雨 概念模型 预报
  • 简介:为了探索夏季(6~8月)日气象负荷的最佳分离方式和引起日最大电力负荷波动的主要因子,以及建立预报模型最佳个数,基于北京市2005~2010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和间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日最大电力负荷的变化规律,采用不同方法将气象负荷从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中分离出来,分析北京夏季气象负荷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及炎热指数、高温持续日数、炎热日数持续时间、前一日气象负荷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基于2005--2009年夏季逐日气象负荷和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日最大电力负荷的预报模型,将2010年夏季北京日最大电力负荷作为预报效果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2005~2010年,北京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坍,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显著的星期效应;与去掉逐年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趋势和夏季平均日最大电力负苘趋势相比,去掉全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变化趋势的夏季日气象负荷预报模型的拟合能力更优;北京夏季日气象负荷与当日气温的相关系数最高,与前一日气象负荷也关系密切;利用前一日相对气象负荷和当日气缘要素一周逐日分别建立预报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较好。

  • 标签: 北京 日最大电力负荷 气象因子 趋势分离方式 预报模型
  • 简介:本文利用兰州1944~1997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建立了线性平稳序列的降水预测模型,该模型使用了功谱密度函数中的最大熵法(或叫全极模型),并将特征多项式模大于1的根反射到单位圆内,再返回修正后的线性预测的系数。并对1986~1997年11年的月降水做了预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其中取15阶预报效果较好。此方法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可作为台站月、季、年降水预测走向客观化、定量化方法的一种初步尝试

  • 标签: 线性预测 最大熵法(全极模型) 自回归模型 月季年降水预测
  • 简介:由于近几十年来华北干旱频繁发生,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寻找影响华北夏季(6~8月)降水的预报因子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提出气候场的主分量回归预测模型,对1951-2001年华北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拟合并预报。研究发现,所选取的70个预报因子分别为高度场、海温场和海平面气压场不同区的前2个主分量,所建立的回归预报方程反映出在夏季来临的前2个月,海平面气压场的变化对华北夏季降水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海平面气压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ENSO的信号。研究结果也指明ENSO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在20世纪70-80年代之间的反相关件聿芷强.

  • 标签: 华北 夏季降水 主分量 逐步回归预报模型
  • 简介:1引言福建省前汛期是指每年的5~6月,全年降水的高峰就出现在前汛期。前汛期降水的预报是每年长期预报的关键。以前用得比较多的降水预报方法以传统的相似或经验统计等方法为主。目前一些新的预报模式被许多研究者所采用,有些已取得不错的预报效果。在这里我们应用其中的均生函数场模型对福建省前汛期降水量场做试预报,以期得到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果。

  • 标签: 均生函数场模型 前汛期降水 降水预报 福建省 检验 长期预报
  • 简介:本文针对2004年5月初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发生的寒潮(强降温)、强霜冻天气过程,从天气系统演变、气候背景、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西西伯利亚横槽转竖与高原槽叠加形成强锋区,地面有鞍型场形成,过程前期增暖显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出现了寒潮(强降温)或雪灾天气,并由此引起平流辐射强霜冻。另外,本文介绍了甘肃平凉市寒潮(强降温)、强霜冻预报模型及其在这次过程预报中的作用。

  • 标签: 寒潮 强霜冻 成因分析 预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