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于球坐标系下水汽方程,当考虑水汽凝结或凝华过程时,利用水汽方程特点得到了关于水汽方程弱极值原理较强形式。利用该弱极大值原理,证明了对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边值问题,水汽方程解唯一性和稳定性。利用Schauder方法,证明了对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边值问题,C^3空间连续水汽方程解存在性。此外,还严格证明了水汽方程古典非负性。

  • 标签: 水汽 球坐标系 凝华 凝结 用水 稳定性
  • 简介:2008年冬季,河北省连续3次出现了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为近10a来之最。特别是2008年12月3~5日为历史同期最严重一次寒潮天气过程。从3次过程大气环流特征、冷空气强度及影响路径、要素特征等方面分析比较T213和欧洲数值预报产品(EC)与实况异同,检验不同数值预报产品寒潮天气过程预报能力,为以后更准确地预报寒潮天气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分析结果表明:T213和EC数值预报产品都能预报出寒潮爆发典型特征,而T213具有更高时空密度,提高寒潮天气精细化预报水平有更大帮助。

  • 标签: 数值预报产品 寒潮预报 能力检验
  • 简介:为了分析国家气候中心(NCC)月气候预测产品陕西各气候区域和不同月份预测能力,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利用现行评分方法和同号率统计方法,2000--2010年NCC月气候预测产品陕西月降水和气温预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月降水及其异常级评分多年平均值分别为57.9和63.4,同号率56.3%和57.7%。3月、5月、7—9月、11月和汉中、安康、商洛评分及同号率较高。月气温及其异常级评分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4.3和76.4,同号率70.8%和72.0%。3月、6—7月、11月和榆林、延安评分和同号率较高。异常级预测漏报率较高。

  • 标签: 月气候预测 异常级预测 漏报率 国家气候中心 陕西
  • 简介:基于在云南省西部保山地区开展入户问卷调查和关键信息人访谈,探讨在发生旱灾,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以弥补旱灾给家庭和农业生产带来损失这一特定背景下,对比外出务工农户和非外出务工农户在收入来源、应对旱灾措施和家庭收入分配上差异,分析外出务工农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带来影响。结果表明:外出务工收入给留守家庭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带来了积极影响;另外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让经济结构仍然以农业为主村庄出现劳动力缺乏、农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等潜在问题。建议在未来针对外出务工人口开展职业培训中增加诸如家庭财务管理、气候变化等相关内容来加强农村地区和农民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议政府推广气候智能农业,采取本地化/本土化适应措施。

  • 标签: 旱灾 外出务工 农民的适应能力 云南保山市
  • 简介:使用多参数估计方法评估自动气象站运行能力。该方法在提出单次最长故障时间和单次最短故障时间基础上,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赋以不同影响权重,从而计算出自动气象站运行能力综合评估系数,该系数摒弃单一指标分别评估不足,反映了自动气象站相对运行能力。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有效性和实用性。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运行评估 综合评估系数
  • 简介:利用CMIP5全球气候模式、RegCM4区域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三省162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CMIP5和RegCM4模式中国东北三省降水模拟能力,并RCP4.5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东北三省未来降水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CMIP5和RegCM4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东北三省年及四季降水量变化,可再现东北三省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向北递减空间分布形势,但模拟降水中心偏北,模拟降水强度偏强;两个模式夏季降水模拟优于冬季,冬季降水模拟存在较大偏差。总体而言,全球气候模式CMIP5东北三省降水模拟结果较好。东北三省降水量预估表明,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全球气候模式CMIP5预估东北三省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呈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冬季降水量预估偏差百分率增幅最大。在RCP8.5情景下,东北三省降水量增幅显著,预估未来东北三省降水增加量基本呈由南向北逐步递减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分布。在RCP4.5情景下,东北三省降水量增幅较小,预估未来东北三省降水量总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向东递减分布。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降水 模拟能力 情景预估
  • 简介:利用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29个气候模式气温模拟结果,评估了各模式中国地区年平均气温模拟能力,未来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s)下中国地区气温可能变化给出了预估。结果表明: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过去100多年中国地区增温趋势和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从模式间标准差来看,各模式中国中部、南部气温模拟具有较高一致性。利用相对均方根误差分析了各模式模拟能力,对于多时间尺度(月、年)气温气候平均态,有7个模式表现良好,高于中等水平,5个模式模拟能力低于中等水平,模式集合平均值模拟效果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根据29个模式评估结果,使用模拟性能相对较好模式分析了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中国地区气温变化,21世纪前期,不同排放情景之间预估结果差别较小,21世纪中期各情景之间差别逐渐增大,到21世纪后期,3种排放情景升温差别明显增大。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式 CMIP5 中国气温 RCPs情景
  • 简介:本文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自1960—2004年每年起报年代际预测试验结果,初步评估了该模式北极涛动(AO)预报技巧。同时,把该模式年代际预测结果与历史试验模拟比较,分析了气候模式初始化年代际试验预测季节尺度AO及其年际变化贡献。结果表明,年代际试验和历史试验均能反映出AO模态是北半球中高纬大气变率第一模态特征,其中年代际预测试验回报AO模态与观测空间相关系数高于历史试验。两组试验基本能再现AO指数冬季最强、夏季最弱特征。与历史试验相比,年代际预测试验回报月和冬季AO指数与观测相关系数更高,特别是年代际试验与观测月AO指数相关系数达到了0.1显著性水平。年代际试验回报月、春季AO指数变化周期更接近观测结果。因此,年代际试验中初始状态使用海温资料进行初始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AO回报能力

  • 标签: BCC_CSM1.1 气候模式 年代际 北极涛动(AO) 季节回报
  • 简介:文章评估耦合气候模式预测台风季节(6~10月)西北太平洋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Mws)年际变化能力,分析显示欧洲多模式集合气候预测系统计划(DEMETER)中耦合模式数据基本具有回报MWS基本空间分布特征能力,而回报MWS空间能力不足区域与模式回报MWS与西北太平洋年台风数(WNPTF)虚假显著相关区域相一致。过程中还显示西北太平洋低纬海区MWS与WNPTF正(负)相关,而强E1Nino年时该海区MWS对应正(负)异常,强LaNina年时则相反;这意味着在台风季节,强EINino年WNPTF容易比强LaNina年WNPTF偏多。在考察MWS时间变异特征时,将MWS区域平均时间序列(MWST)和MWSEOF第一特征向量对应时间系数(MWSPCI)定义为纬向风垂直切变指数,讨论指数与WNPTF、强ENSO间关系。分析显示,MWST(MWSPCI)分别与Nino3.4指数、WNPTF显著相关,模式集合较好地再现了这种特征;但对强ENSO信号响应,两个指数在ERA.40数据中是相反,而在模式集合中却是一致

  • 标签: 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 DEMETER 回报 西北太平洋 ENSO
  • 简介:陈欢欢在2007年1月26日《科学时报》撰文介绍,把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中到底在中国适用不适用?李民赞认为,不管用不用得起、合不合算,作为国家来说,要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新农村和城市化目标就必须推进精细农业,农民买不起,国家就要想办法补助。

  • 标签: 精细农业 现代化 “十一五”规划 信息技术应用 城市化 新农村
  • 简介:利用东亚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17个CMIP5气候模式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时空分布、不同强度降水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转折贡献模拟能力。从夏季不同强度降水占总降水比重来看,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小雨和中雨占主导;而在华南和江淮地区,大雨和暴雨则相对更为重要。CMIP5模式可大致模拟出中国东部小雨、大雨和暴雨占总降水比重空间分布,但对中雨占比空间分布模拟较差。总体说来,多数CMIP5模式高估了小雨和中雨比重,但低估了大雨和暴雨比重,从而导致大多数模式高估东北和华北总降水量,而低估华南和江淮总降水量。1970年代末我国华北和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年代际转折,观测资料表明该转折主要体现为大雨和暴雨雨量年代际转折;仅有少数CMIP5模式能模拟出华北大雨和暴雨年代际减少特征,使得这些模式对华北地区总降水年代际变化也有较好模拟能力。对于江淮区域,由于大雨和暴雨比重被严重低估,尽管部分模式能模拟出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增加特征,但却多以小雨、中雨年代际变化为主。多模式集合并不能显著提高模式不同强度降水空间分布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年代际变化模拟能力

  • 标签: CMIP5模式 降水强度 年代际变化 模式评估
  • 简介:从分析气象部门加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建设优势入手,探讨了气象部门加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建设面临新要求新问题,提出了气象部门加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建设、为提高“四个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几点思考。

  • 标签: 能力建设 风险 气象部门
  • 简介:前言“每个人都在谈论天气,可天气让人无可奈何”虽然在马克·吐温时代确实如此,但是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分析,能让一个国家的人们提前做好最坏天气到来准备,这是因为有国家天气局(NWS)发布官方观测、警报和咨询报告。

  • 标签: 预报技术 天气 能力 警报
  • 简介:气象影视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服务大众有效途径.而气象影视事业快速发展,给气象电视节目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气象影视如何更好服务于大众进行分析,从部门横向合作、节目创新、素材优化与组合、网络传输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以提高气象影视服务水平和能力.

  • 标签: 气象影视 服务 品牌 技术 创新
  • 简介:自进入90年代以来,我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1992年建立了地级计算机远程工作站,1994年5月份又建立了地级计算机局域网,并逐步延伸到县级.计算机远程工作站和局域网投入业务使用,不但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减轻了低效重复性劳动,同时也扩大了气象部门知名度,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经过近几年业务实践证明,系统在业务运行中是正常,可以满足当前业务工作需要.

  • 标签: 气象现代化建设 总体效益 卫星云图 灾害性天气预报 远程工作站 计算机局域网
  • 简介:1气象服务经济效益评估模型气象服务经济效益是气象服务投入产出比。从这一定义出发,若用E表示气象服务经济效益,用W表示产出,用G表示投入,其评估模型为:E=W/G(或E=G/W)………(1)在第四讲《气象服务经济效益分析》一文中,气象服务产品经济价值表示为:W=K+SL………(2)式中K为成本,SL为气象部门应分摊新增经济价值,S为气象服务部门分摊系数(S=G/G+G。。式中G为气象部门投入值,G。为使用气象服务投入值)。

  • 标签: 气象服务产品 经济效益评估 经济效益分析 评估模型 经济价值 气象部门
  • 简介: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中,特别强调了气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职能。这给气象服务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气象服务市场发展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营销能力。引进营销理念、培养气象服务人员营销能力是发展气象服务事业必然要求。气象服务人员营销能力培养主要任务是树立系统营销观念,提高各种具体营销能力。培养方法主要是通过高效培训。

  • 标签: 能力培养 气象事业 营销理念 服务人员 气象服务市场 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