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大陆大气本底基准研究”项目于1999年底获得批准,从2000年初正式启动实施。根据项目工作任务和目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与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及浙江临安、北京上甸子、黑龙江龙凤山等3个区域本底站的业务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已经完成项目的大部分工作任务,正在进行最后的结题总结。主要进展和成果包括:(1)建成了包括4个大气本底监测台站和1个中心实验室的我国第一个以红外分析法为技术基础的二氧化碳气瓶监测体系,通过半年左右的实际采样运行,验证了采样、运输、贮存、分析等技术流程,大气样品的分析精度达到要求;

  • 标签: 大陆大气本底基准 温室气体 大气气溶胶 甲烷 二氧化碳 太阳辐射
  • 简介: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重点项目“大陆大气本底基准研究”2006年8月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基础司组织的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观测数据资料、数据质量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瓦里关山NOy的观测和本底地区气溶胶理化特性方面有价值的发现。

  • 标签: 大气本底 基准 大陆 国家科技部 数据资料 数据质量
  • 简介:简要说明了负离子及其作用,介绍了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对南昌测站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

  • 标签: 空气负离子 浓度 观测
  • 简介:本程序采用C语言编写,在IBM系列微机上完成对基准气候站信息化资料的格式检查。

  • 标签: 格式 方式位 要素顺序
  • 简介:基于各附件I缔约方2011年提交的年度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森林管理活动的温室气体源/汇数据,以及森林管理活动的基准线数据,分析了森林管理活动在第一承诺期履约中的贡献,以及按各方提交的基准线,预计森林管理活动在未来承诺期履约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最初两年(2008—2009年),附件I缔约方可从合格的森林管理活动中获得年均2.46亿tCO2当量(CO2-eq)的信用额,相当于相应缔约方基准年(1990年)源排放的2.3%,对减限排目标的贡献率达53%,不合理的规则使一些缔约方在履约中可过度地利用森林管理的汇清除。各附件I缔约方提交的2013—2020年森林管理活动的基准线(约2.52亿tCO2-eq/a的净汇清除)远低于目前和过去的水平,使其可从中获得的用于抵消减排目标的信用额约为第一承诺期的4倍,对未来承诺期履约的贡献率将更大,一些缔约方提交的减排目标中的大部分可通过森林管理活动的信用额来抵消。因此,本文建议在未来的谈判中,要严格控制可用的森林管理活动的信用额,避免森林管理活动被滥用。

  • 标签: 温室气体源/汇 《京都议定书》 第二承诺期 森林管理
  • 简介: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领导和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批准,大气成分中心郑向东研究员和气候系统研究所陆龙骅研究员,于2008年6月29日至7月5日赴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Tromso)参加了4年1次的国际臭氧学术会议(Qos:QuadrennialOzoneSymposium);7月7~11日赴荷兰气象研究所(KNMI)参加了第10次地表辐射基准站网(BSRN:BaselineSurfaceRadiationNetwork)学术会议。

  • 标签: 国际合作 地表辐射 基准站 会议总结 站网 臭氧
  • 简介:根据沈阳市72家供暖企业调研数据,利用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核算供热企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151d供暖期内,不同热源形式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小型分散锅炉房平均碳排放强度为58.25kgCO2/m^2,区域锅炉房为53.42kgCO2/m^2,热电联产为49.87kgCO2/m^2,组合式热源(燃煤锅炉+热泵)为34.49kgCO2/m^2,清洁能源为21.58kgCO2/m^2。基于不同热源形式碳排放强度和清洁发展机制推荐的基准线确定方法,设置了实际排放、历史排放、单体容量40t/h以上区域锅炉房排放、热电联产排放、技术水平领先前30%和40%企业排放6种基准线情景。通过各个碳排放基准线值比较,结合沈阳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未来碳交易市场计划,建议选择技术水平领先前40%企业排放情景下的碳排放基准值46.57kgCO2/m^2作为沈阳市2013年供暖行业的碳排放基准线。以此基准线为起始基准线,对2014—2020年的碳排放基准线进行了预测。

  • 标签: 供热行业 碳排放基准线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计算 情景
  • 简介:研究表明,全球CO2浓度变化有二大特点,一是北半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南半球由于各纬度上的浓度变化很小,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二是两个半球又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较大的逐年增高的趋势,各地的平均年增长率在1.4至1.7ppmv/a之间.南北两半球相比,北半球的年平均浓度要高出4ppmv,年平均增长率也要略高一些.研究还表明,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还具有10年左右的周期,而且与厄尔尼诺年的关系比较密切.

  • 标签: 大气 CO2浓度 北半球 厄尔尼诺 二氧化碳 温室效应
  • 简介:利用1995~2000年呼和浩特市的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和气象观测同步资料,在分析了边界层气象条件和影响呼市地区天气系统与空气污染的关系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物理意义明确,且为常规观测的气象要素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模型,分别建立了以小召、四毛、糖厂、公安厅四个监测点为代表的呼市不同功能区以及全市平均的冬、夏季TSP和冬季SO2浓度日均值统计预报模型.通过历史拟合和检验,预报效果良好.

  • 标签: 空气污染 浓度 预报模型 呼和浩特市
  • 简介:使用RHtest均一化方法结合元数据信息对中国825个基准、基本站的地面气压月值数据进行均一性检验与订正,结果发现有400个站的气压数据均一,425个站存在系统误差。对于后者,使用静力模式订正可消除255个站的系统误差,另外170个站采用均值订正,均值订正的断点共245个。对气候趋势和个例的分析表明,上述方法对气压数据均一化订正效果明显。均一化之后站点气压长期趋势的空间一致性更好,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北部的新疆地区气压表现出下降趋势,中部地区主要表现出上升趋势。

  • 标签: 均一性 气压 中国825站 RHtest
  • 简介:基于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1999—2015年逐分钟降水数据,分析15个历时年最大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中地区年最大降水强度由短历时向长历时递减,短历时和长历时年最大降水量分别达特大暴雨和暴雨级别的年份最多;南部山区沂源和北部高青平原多数历时年最大降水强度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其他地区5~15min历时随时间呈增加趋势,其他历时多数呈减少趋势;各历时多年平均最大降水强度大值均在西南部山区,山区各历时降水强度高于其他地区,年最大降水强度空间差异由短历时向长历时缩小;多数地区各历时年最大降水最早出现在5、6月,最晚出现在8、9月,最多出现在7、8月,南部山区沂源和北部高青平原年各历时最大降水出现日期随时间呈提前趋势,其他地区变化趋势不显著;短历时年最大降水最易从傍晚开始,随着历时的增加,开始时间由傍晚向上半夜推迟,南部山区沂源各历时年最大降水最多开始于凌晨和上午,而北部高青平原最多开始于下半夜和凌晨,其他地区短历时年最大降水最多开始于下午和傍晚,长历时最多开始于夜间和凌晨。

  • 标签: 短历时 长历时 年最大降水 变化特征
  • 简介:2016年4月24日至5月2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杨荣康赴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参加了全球高空基准气候观测网(GRUAN)第8次实施协调年会。本次会议是GRUAN计划实施的常规年会,主要是来自GRUAN工作组、技术组、牵头中心和观测站点的专家和相关组织的代表,就GRUAN实施和运行相关的当前工作计划和各种相关行动的进展报告进行讨论,并决定下一步实施计划以推动GRUAN成为一个完全业务网络的目标。

  • 标签: 观测网 会议总结 气候 基准 高空 科罗拉多州
  • 简介:2002~2008年,北京市城区和近郊8月的NO2月均浓度大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前5年二者均以每年约10%的降幅下降,2008年发生显著下降,降幅达40%左右。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IAP),采用敏感性试验方法,评估了气象条件与污染控制措施对北京奥运会期间大气NO2浓度降低的影响,评估不同污染控制措施对NO2浓度降低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控制措施是NO2浓度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面源的污染控制措施对于NO2浓度降低的作用最明显。

  • 标签: NO2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 污染控制措施 北京奥运会
  • 简介:—个国际科研小组日前开发出一种新方法,能够对海洋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较精确的测量,并据此绘制出二氧化碳分布图,这一成果将有助开发预测气候变化的新方式。

  • 标签: 二氧化碳浓度 海洋 测量 气候变化 分布图 开发
  • 简介:为了更好地研究沙尘气溶胶起沙和输送特征,2010年4—5月,在民勤周边沙地利用EZLIDARALS300&ALS450型激光雷达和GRIMM180型颗粒物采样器进行了大气气溶胶的外场连续观测,取得了晴天、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条件下沙尘气溶胶总后向散射垂直剖面图和PM10、PM2.5、PM1.0质量浓度采样资料,其中包2010年4月24日特强沙尘暴过程资料。结果表明:春季民勤近地层大气中沙尘气溶胶浓度较高,且随气象要素的变化很大;在整个观测期内,PM10、PM2.5和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02.3、57.4μg/m3和16.7μg/m3。在不同天气条件下,PM10、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沙尘暴天气条件下,PM10的日平均质量浓度高达2469.1μg/m3,是背景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100多倍,是浮尘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8倍,是扬沙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2倍。PM2.5在沙尘暴天气下日平均质量浓度为460.3μg/m3,是背景天气条件下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45倍,是浮尘天气条件下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6倍,是扬沙天气条件下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1.4倍。PM1.0在沙尘暴天气条件下的日平均浓度为92.7μg/m3,是背景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浓度的13倍,是浮尘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浓度的7倍,是扬沙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浓度的1.3倍。可见,风速增大时,沙尘粒子浓度的增加对粒子粒径是有选择的,小粒子比重随沙尘浓度增加而相对减小,大粒子比重随沙尘浓度增加而相对增多。通过对2010年4月24日特强沙尘暴过程的研究表明,一次沙尘暴过程往往包括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中的两种类型。通过对激光雷达数据分析发现,在强沙尘暴发生过程当中,民勤沙地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风蚀起沙现象。

  • 标签: 近地面沙尘气溶胶 天气类型 质量浓度 天气类型 民勤
  • 简介:以北京和河北兴隆观测站地面O3观测资料为主,结合我国其它地区的观测资料,给出我国近地面臭氧日、逐日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气象条件和前体物的关系,同时简要介绍过量臭氧浓度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标签: 臭氧 紫外辐射 人体健康
  • 简介:为了探索夏季(6~8月)日气象负荷的最佳分离方式和引起日最大电力负荷波动的主要因子,以及建立预报模型最佳个数,基于北京市2005~2010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和间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日最大电力负荷的变化规律,采用不同方法将气象负荷从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中分离出来,分析北京夏季气象负荷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及炎热指数、高温持续日数、炎热日数持续时间、前一日气象负荷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基于2005--2009年夏季逐日气象负荷和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日最大电力负荷的预报模型,将2010年夏季北京日最大电力负荷作为预报效果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2005~2010年,北京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坍,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显著的星期效应;与去掉逐年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趋势和夏季平均日最大电力负苘趋势相比,去掉全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变化趋势的夏季日气象负荷预报模型的拟合能力更优;北京夏季日气象负荷与当日气温的相关系数最高,与前一日气象负荷也关系密切;利用前一日相对气象负荷和当日气缘要素一周逐日分别建立预报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较好。

  • 标签: 北京 日最大电力负荷 气象因子 趋势分离方式 预报模型
  • 简介:利用2008—2009年大连市逐日负氧离子实况资料,分析了负氧离子季、月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连市负氧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大,夏季最小;而气温和PM10等是影响大连市负氧离子浓度的关键因素。运用逐步回归方法,求得各季节负氧离子的预报方程,实现了预报的定量化。经检验,预报方程效果显著,在预报业务中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负氧离子浓度 气象因子 预测模型 预报检验
  • 简介:本研究自始至终测定了在若干不同CO2浓度增加实验中的6种陆生植物和2种水生植物的群重和干重,还从文献中摘录了另外18种植物的鲜、干重资料。一般说来,CO2浓度增加对植物干物质含量百分比几乎没有影响,除在有利于叶子中淀粉积累的情况下,那么它导致干物质含量百分比的增加。

  • 标签: 大气 二氧化碳 植物 干物质 鲜重 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