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太白山区地处秦岭腹地,平均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热量资源不足,是限制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障碍因素.春季温度回升晚,玉米播种一出苗时间长,易造成烂种缺苗,密度稀,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苗期50%的年份降水不足,光照差,影响发苗.穗期高温日数少,适温期短,穗分化不充分,影响大穗形成.花期偶有卡脖早.灌浆期阴雨、寡照、低温,适灌期短,千粒重低.受气候条件限制,平均亩产徘徊在200公斤左右.这

  • 标签: 地膜玉米 玉米生长发育 主要障碍因素 出苗时间 气象效应 穗期
  • 简介:依据0—5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分析了土壤水分变化对春小麦需水的影响,揭示了土壤水分变化与作物干旱的关系,确定了不同时段,土壤水分亏缺对作物生育影响的干旱指标,并分析了冬灌对干旱发生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

  • 标签: 土壤水分 干旱 指标 冬灌效应
  • 简介:选取青海省4个农气观测站的动物物候期及气候资料,分析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动物物候现象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2)动物始鸣期至绝鸣期的出现期呈现出作物生长季延长的趋势。3)气候变化的响应,上年9月、至当年4月平均气温升高1℃,大杜鹃平均始鸣期提早约5.4d左右,日照时数偏多10h,提早0.6d;上年9月至当年7月平均气温升高1℃。大杜鹃平均绝鸣期推迟8.3d,降水量增多10mm,提早0.8d,日照时数偏多10h,推迟0.5d;上年9月至当年7月平均气温升高1℃,大杜鹃平均始绝鸣期平均间隔日数延长11.8d,降水量增多10mm。、缩短1.1d;日照时数偏多10h,延长0.6d。

  • 标签: 动物物候期 气候变化 响应
  • 简介:水稻是我省主栽品种之一,1982年前多以30×10厘米形式栽培.这样的高密度,时因管理不当,而致水稻倒伏、发病、效益降低等矛盾产生,成为限制水稻高产栽培的主要因素.1983年后,我省推广水稻稀植栽培技术,栽培形式由30×13至30×26厘米不一.实践表明,稀植栽培改善了田间生态环境,缓解了高产水稻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经济

  • 标签: 产量效应 水稻倒伏 稀植 水稻高产栽培 高产水稻 小气候特征
  • 简介:地震预报是地震科技工作者的职责,做出来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陈运泰院士就目前实际情况,做出地震预报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不能说地震预报是永远不可能的,预报肯定是要作的——刘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

  • 标签: 地震预报 科技工作者 地震台网
  • 简介:去年10月,我局在遂川召开全区县市气象局长会议,推广“遂川模式”.尔后,各县市局普遍实行了风险承包责任制,半年来运行良好,效益明显.截止6月底,基本业务质量稳中有进,绝大多数项目稳定达标,气象科技有偿服务进帐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14.43万元;综合经营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7.14万多元.

  • 标签: 承包责任制 正负效应 综合经营 业务质量 气象科技 有偿服务
  • 简介:1地震与堰塞湖1.1地震堰塞湖的分类堰塞湖是一种自然的地貌现象,主要是在一定的地质和地貌条件下,由冰碛物、滑坡体、泥石流堆积体、火山喷发物及溢流物等形成横向堤坝堵塞河道,造成河流上游壅水形成的湖泊。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冰川堰塞湖、滑坡堰塞湖等。地震堰塞湖是由于地震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阻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

  • 标签: 堰塞湖 地震 气象保障 地貌条件 火山喷发物 滑坡体
  • 简介:为探讨华北平原作物需水量在不同季节随气候变化的变化规律,对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简称ET_o)在不同季节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利用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华北平原48个气象站点1960~2012年的ET_o,其次分析了ET_o及温度(T)、日照时数(n)、风速(u)和相对湿度(RH)这4个主要气候因子在各个季节的年际变化规律,然后使用敏感性分析分析了ET_o对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程度,最后结合ET_o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及气候因子的多年相对变化率分析得出气候因子的变化对ET_o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960~2012年,华北平原ET_o在四季的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气候因子除T呈上升趋势外,n、u和RH均呈下降趋势。ET_o对T、n和u的变化正敏感,对RH的变化负敏感。ET_o对T和n最敏感的季节为夏季,对u和RH最敏感的季节为冬季。ET_o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的下降主要受u下降的影响,ET_o在夏季的下降则主要归因于n的下降。

  • 标签: 参考作物蒸散量 气候因子 敏感性分析 华北平原
  • 简介:根据青海省7个木本植物物候观测站的小叶杨叶芽开放期及气候资料,分析小叶杨叶芽开放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小叶杨叶芽开放期与上年11月至当年4月的平均气温关系密切,平均气温偏高1℃,小叶杨叶芽平均开放期提早2~6d。

  • 标签: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 青海 生态环境
  • 简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近2万人失踪及数十万人受伤,倒塌建筑物难以计数,灾区范围超过10万平方公里,波及陕西、甘肃、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市,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 标签: 强烈地震 气象保障 大气污染 唐山大地震 汶川县 四川省
  • 简介: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区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OCAL)的微脉冲激光雷达(MPL)2008年4月30日至5月2日观测资料,对晴朗天气、浮沉天气及扬沙天气过程中气溶胶垂直分布的连续变化、物理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MPL很好地反映出不同天气过程中大气气溶胶廓线的日变化特征:受人类活动影响,天气晴朗时,早晨9时开始在0—2km范围出现气溶胶聚集区,持续至15时,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20km-1;受沙尘输送影响,浮尘天气时,气溶胶聚集区高度范围为1—2km,高层气溶胶富集区高度范围为5—7km,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38km-1;扬沙天气时,气溶胶聚集区高度范围为0—1km,浓度远大于浮尘天气,但高层气溶胶浓度较小且分布较均匀,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50km-1。

  • 标签: MPL 气溶胶 沙尘天气 垂直分布
  • 简介:1991年,郭增建发现1912~1914年缅甸、云南峨山和安达曼群岛3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产生大量水汽,导致1915年珠江特大洪水.2005年3月26日,王涌泉向有关方面反映苏门答腊巨震后,珠江可能发生大洪水,6月珠江果然出现了大洪水.巨震引起地壳释放出携热水汽,叠加到西南气流上,季风爆发后,被带到中国的华南地区形成暴雨.由于地下裂隙复杂和不畅,放气可滞后1a.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南海地区850hPa水汽通量距平明显呈现出高峰值.杜乐天等判读美国MOPITT的850hPa高度地球排气图,发现2002年9~11月印尼上空几百万km2有高出常年10倍以上的C0强烈排气.震前数月,印度洋东北部有持续性"长波辐射".对苏门答腊震区地震前后的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过程的分析,发现了在地震前20d里,震中附近潜热通量发生了显著的异常变化.巨灾预测属世界科学难题.重大自然灾害一经发生,极易借助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引发出一系列灾害-由损失较轻灾害扩展为损失较大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因此,利用卫星遥感、红外技术分析地震前后水汽变化,进一步探索地气耦合机制,是一个关键科技问题.

  • 标签: 地震 洪水 地壳携热水汽 研究
  • 简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变态”是指机体免疫功能的变态。不正常,此病的病因有遗传因素、接触过敏物质,但最关键的是免疫功能不正常。变态反应疾病的特点为地区性、季节性,它的发病还与环境气候有明显关系。由于地区地理气候不同,花粉、霉菌。螨、昆虫、污染等的分布也不同;不同的季节、气候、环境有不同的花粉、霉菌、动植物、化学、物理的影响。许多原来机制不明。防治有困难的疾病,经研究发现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经从免疫人手治疗取得以前得不到的可喜疗效。调节免疫功能药物将成为一类重要的药物。

  • 标签: 变态反应疾病 免疫功能 环境因素
  • 简介:利和樟子松解析木,依据森林气候学、树木生理生态学、森林气象学等原理,通过图形分析的方法,揭示了相同坡向不同坡位条件下樟子松解析木树高不同部位的特征值差异,以及变化情况,研究了不同位置解析木所反应的气候信息和森林立体小气候类型的差异。

  • 标签: 分布规律 气候反应 樟子松解析木 坡位条件 森林气象学
  • 简介:统计整理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国家基准气候站1992~1998年标准雨量对比观测资料,并结合降水形态和降水时段的风速,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标准雨量器观测降水量较现行地面气象定时观测雨量器所测降水量平均偏多13.39%,其中降雨量平均偏多11.98%,降雪量平均偏多36.52%.并且随着降水时段风速的增大,标准雨量器观测降水偏多率也随之增大.

  • 标签: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1992-1998年 标准雨量对比观测资料 降水形态 降水时段
  • 简介:6月初—7月初是长江流域梅雨期,也是江西主讯期,其间降水差异甚大,有的年份降水特多,常形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却又降水稀少,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旱.本文根据江西省35个台站降水资料,对1952—86年(35年)江西汛期降水量大小进行排名(排名表略),然后从中选取较典型的前5名多雨年(1954、1962、1969、1977、1982年)

  • 标签: 汛期降水 梅雨期 南亚高压 副高控制 脊线 环流指数
  • 简介: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和热带测雨卫星观测降水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南海地区降水季节峰值是在秋季,主要集中在8~10月,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环流场的合成分析表明,南海地区秋季中层500hPa有利的副高位置和低层低压系统的活动和维持是形成这一地区显著秋雨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副高的位置受热带太平洋海温影响较大,分析发现Nifi03.4的海温指数对该区域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8~10月Nino3.4指数和同期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之间的相关能够达到-0.47,超前3个月(即5~7月)的Nino3.4指数与8~10月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的相关亦能达到-0.43。从跨季度气候预测的角度来考虑,5~7月的Nifi03.4指数可以作为预测8~10月南海秋雨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南海秋雨 降水 季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