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首先建立新疆北部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在北疆地区,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凝减,降水量呈物线分布,在中山带达到最大。然后利用天然草场资源调查资料和相应气象站及推算的资料,建立天然草场牧草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分布模型,年降水量每增加1毫米,天山北坡中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场平均单产可增加0.94和0.82公斤,生存气候模型可用于推算天然草场牧草产量空间分布

  • 标签: 天然草场 牧草产量分布模型 气候要素 太阳辐射 温度 降水
  • 简介:利用鄱阳湖区4种观测站的风资料。计算了鄱阳湖区的平均风功率密度、有效小时数、年平均风功率密度、风能总储量及技术可开发量,评价了风能资源分布特征。并根据分析结果规划出了风能开发最佳期及较佳期。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风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10万kW。受狭管地形作用,该区域风向稳定.风能资源品质较优。为了给风电场的微观选址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科学的依据,应进一步加大时风能普查及详查工作的投入;为了进行精细化风能资源测量,摸清风电场的场址分布、资源储量及装机容量.应在鄱阳湖区尤其在浅滩设置更多风能资源测量点。

  • 标签: 鄱阳湖 风能资源 储量 分布 研究
  • 简介:使用延安市1986-1990年自记风资料,统计了延安市静风各级持续时间及其频率.用Weibull分布拟合了各月静风持续时间频率,并导出其分布函数.

  • 标签: 静风 持续时间 频率 WEIBULL分布
  • 简介:通过对地形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特殊地形下的物理量场,得出该地区地形对降水分布的作用。

  • 标签: 特殊地形 降水分布 对比分析
  • 简介:依据正态分布函数对陕西平均气温进行概率分布统计检验,利用统计结果季、年平均气温进行分析,得出合理评价陕西平均气温的简便指标。

  • 标签: 平均气温 概率分布 应用
  • 简介:本文采用气候学方法计算了祁连山北坡乔木林的蒸散耗水量和满足其需水的海拔高度。分析得出,年内最热月平均气温10℃和6℃分别是乔木和灌木生长的下限温度指标。根据山区水、热条件的分布,确定海拨2600—3200米的中山区适宜发展乔木林,海拔3200—3700米的亚高山区适宜发展灌木林,其余山区只能生长草类。

  • 标签: 植被分布 祁连山区 北坡 乔木和灌木 草原带 乔木林
  • 简介:本文选取本省26个站为代表站,分析了本省近40年来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初步揭示了本省气温异常的基本事实。指出,气温正、负异常在暖半年(4—9月)和冷半年(10——3月)发生的频数基本上呈相反的关系。月平均气温负异常频数,随海拔升高而明显增加。

  • 标签: 青海 气温 异常指数 时空分布
  • 简介:利用1951-2003年辽宁12个代表站的雾资料。分析了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夏形成条件。结果表明:辽宁年平均雾日地域分布呈现两高三低的形势。雾日的年际变化曲线较平稳,雾日最多的年份和最少的年份相差17d。沈阳与大连雾日变化相反,大连呈下降趋势,沈阳则在平稳中略有上升。辽宁大雾每个月都可形成,但沿海地区和内陆又有所差异,沿海地区主要出现在5~8月,而内陆地区主要出现在8-11月。雾日的天气形势可分为5~7种类型,其中以倒槽型、锋面气旋型、地形槽型、冷高压前部型最为典型。

  • 标签: 时空分布 天气类型
  • 简介:运用旋转主分量方法对分布于全国621个站点的候降水量和2214个站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进行分析。得到4个季节的降水气温主特征模态及其相对应的时间变率。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分解得到的特征模态较好地反映了全国不同区域降水温度演变的差别,依据各模态的相关系数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的降水温度天气区。最后。获得表征全国不同天气特点的252个代表站,这些站的资料可作为提高要素客观预报、扩展服务领域的基本资料。

  • 标签: 候降水量 旋转主分量 特征模态 天气区 代表站 降水天气过程
  • 简介:对北京地区气溶胶数浓度及其谱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探讨了气溶胶数浓度分布与相对湿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气溶胶浓度和谱分布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逐日变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空气相对湿度和里查森数影响。

  • 标签: 谱分布 气溶胶 数浓度 日变化 北京地区 空气相对湿度
  • 简介:本文在分析各气象因素单独确定的牧草气候生长季的基础上,根据因子限制定律,确定牧草最终的气候生长季,这对全省农牧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及远景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天然牧草 生长季 分布规律
  • 简介:1有关正态分布的一些错误认识正态分布在概率统计理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气象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众多的气象要素中,不少要素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特点,通俗地简单地讲就是两头小中间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两头小中间大,是针对概率分布(气象上多为频率分布)而言的,并不是指时间分布或空间

  • 标签: 主要气象要素 概率统计理论 头小 概率分布 时间分布 频率分布
  • 简介:采用二维车比雪夫多项展开了江西省4~6月24站季度雨量场,并以前期海温、海平面气压和500hPa高度为因子,预报前4项展开系数,再反演为4~6月季度雨量场.3种预报因子预报的符号评分结果显示,SST和SLP预报效果尚好且较500hPa稳定,也表明了单一因子预报可能的不稳定性.

  • 标签: 季度雨量 多项式展开 分布预报
  • 简介:利用重庆市污染源和浓度的监测资料,分析并阐明了大气悬浮颗粒物(TSP)的来源、各类尘源的贡献率及悬浮颗粒物的物理特征,得到了总悬浮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日变化规律,为发展城市大气污染模式和控制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总悬浮颗粒物 城市大气污染 污染源 TSP 空间分布特征 尘源
  • 简介:本文选用青海境内41个气象站1961年到2000年的大风日数和沙尘暴天气等资料,统计分析沙尘暴产生的主要条件、地域变化、时间分布特征及沙尘暴天气与大风天气的关系。得出:青海近40年来沙尘暴天气的变化趋势的逐年减少;沙尘暴的中心与大风中心基本吻合;8级以上大风是造成沙尘暴天气的充分条件。

  • 标签: 青海 分布特征 沙尘暴 大风 植被覆盖度 能见度
  • 简介:分析我省中北部1997年4~6月强对流回波(≥45dBz)资料,发现我省中北部强对流回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成源及一定的移动路径等特征,这些特征可成为强对流天气预测之依据。

  • 标签: 强对流回波 地理分布 特征
  • 简介:利和樟子松解析木,依据森林气候学、树木生理生态学、森林气象学等原理,通过图形分析的方法,揭示了相同坡向不同坡位条件下樟子松解析木树高不同部位的特征值差异,以及变化情况,研究了不同位置解析木所反应的气候信息和森林立体小气候类型的差异。

  • 标签: 分布规律 气候反应 樟子松解析木 坡位条件 森林气象学
  • 简介:本文对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逐月的视热源(Q1)及视水汽汇(Q2)进行了计算。发现视热源及视水汽汇的分布不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且在1982年这一强厄尔尼诺年,视热源及视水汽汇分布和强度也有相应的异常变化。在1982年5~6月,厄尔尼诺开始时,印度尼西亚表现为视热汇及视水汽源,而赤道中太平洋为较强的视热源及视水汽汇。随着ENSO事件的发展,这一现象有增强的趋势。赤道太平洋的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也进一步向东发展。南海、西太平洋副热带及赤道东太平洋等区域强视热源和强视水汇的垂直分布相差很大;在海洋区域多为对流性降水

  • 标签: 视热源 视水汽汇 厄尔尼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