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本章前面各节摘要性给出了一个成功国家中尺度网组织需求。委员会判断认为,当前观测网组织模式,从发展眼光看都不适合于未来需求,这种需求是有着各自不同利益和需求多方国家层次上数据提供者和用户需求。

  • 标签: 组织 数据提供者 中尺度 委员会 观测网
  • 简介:根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设置要求,提出了水泥行业防护距离设置方案。通过对某水泥厂案例研究,确定其卫生防护距离面源外300m,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距源中心250m,建议取防护距离面源边界以外300m。通过实践,验证了方案可行性,并提出了今后确定水泥企业防护距离建议。

  • 标签: 水泥企业 卫生防护距离 大气防护距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雷电活动概况2014,福建省雷电日285天,与年平均值(2004~201411平均值)相比偏多53天,11最多值;全省范围内,初雷电日发生在1月1日(泉州市惠安县),终雷电日发生在12月28日(漳州市龙海市)。全年我省共监测到雷电658379次(图1),约超过年平均值85%,

  • 标签: 雷电监测 福建省 平均值 雷电活动 惠安县 泉州市
  • 简介:利用1951—2014丹东地区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丹东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4a丹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5℃;四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暖最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增暖幅度明显大于最高气温,呈非对称增长;平均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冬季下降幅度最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减少趋势明显,春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 简介:201420143月至20152月),我国主要存在3大干旱区,分别是长江以北中东部旱区、江南和华南旱区以及西南旱区。其中,中东部旱区春旱和夏末秋初旱较严重,江南和华南旱区主要是秋旱,西南旱区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旱情较为严重。旱区农业、人畜饮水等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主要原因。

  • 标签: 2014年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利用化德国家基本气象站1957—2014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以地面最低温度≤0℃指标,建立了该地历年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分析了近58a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化德站58a平均终霜日期5月28日,初霜日期9月11日,无霜期105d10(2)近58a终霜日期呈明显提前变化趋势,平均每10a提前2.5d;而初霜日期变化趋势不显著;无霜期明显延长,平均每10a延长了3.4d10(3)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际波动大,极差标准差4~5倍,初霜最早可提前在8月18日出现,终霜最晚可推迟到6月19日结束。该地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际变率大,保证率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掌握霜冻发生气候规律,提高霜冻预报预测准确率,对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防御措施,保障农业丰产丰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气候变化趋势
  • 简介:2014福建省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利大于弊。有利方面主要体现在春播春植中后期热量条件良好,有利于作物播种和苗木定植;夏秋季犬部时段温高光足,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收获;上半年雨日多,有利于森林防火;农业气象灾害偏轻。不利方面主要体现在阶段性低温致使部分农作物和果树遭受寒(冻)害;持续性低温阴雨寡照对南部地区春播和作物生长不利;春季强对流、暴雨、台风、夏秋连旱导致部分农作物受灾;秋冬季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偏高。

  • 标签: 农业气候 气象灾害 作物 果树
  • 简介:2014夏季(6-8月),我国旱情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北黄淮、江汉、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中东部、东北中南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区域,黄淮、西北地区东南部以及东北中南部部分地区存在重到特旱,其余大部以轻到中旱为主。旱情给旱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主要原因。

  • 标签: 2014 夏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1概况20144月27日至5月2日,欧洲地学联盟(EGU:EuropeanGeosciencesUnion)2014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欧洲地学联盟由欧洲地球物理学会(EGS:EuropeanGeophysicalSociety)和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UG:EuropeanUnionofGeosciences)于20029月7日合并而成,是在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较大地学学会之一。该学会致力于促进地球及其环境、星球和空间科学研究与合作,造福人类。

  • 标签: 欧洲地球物理学会 奥地利 地学 联盟 年会 地球科学
  • 简介:利用1960—2015辽宁省50个常规气象站和加密站降水观测资料,对辽宁省冬季降水极值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辽宁省康平和义县地区冬季年平均极端降水频次最多,1.7次;辽中地区冬季年平均极端降水频次最少,1.0次。辽宁省冬季极端降水频次呈较明显上升趋势并存在11、7a和3a变化周期。辽宁省冬季区域性小雪、中雪、大雪及暴雪量级降水过程总频次极大值分别为32、8、4次和2次。辽宁省冬季连续性降水过程发生频次呈自东向西减少空间分布特征,清原地区年平均连续性降水发生频次最大,达9次/10a。单站冬季降水总量极值95.0mm。单站纯雪过程降水量及24h、6h、1h降水量极值分别为42.0mm、34.5mm、20.0mm和6.9mm。

  • 标签: 极端降水频次 连续性降水过程 纯雪过程降水量 小波分析
  • 简介:本文采用城镇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检验方法,对多种数值预报及释用产品2014度日极端气温、24小时降水、暴雨过程暴雨和8种分类暴雨过程暴雨等预报进行站点预报质量检验。结果表明:释用T639数值预报T639-MOS日极端气温预报具有较高参考价值,5天逐日最高气温和3天逐日最低气温≤2℃预报准确率均为最高;中尺度数值模式晴雨和一般性降水预报优于全球模式,但暴雨预报评分不如全球模式和多模式集成降水预报;暴雨预报Ts评分都不高,且随预报时效降低,24小时预报最高17.3%,而120小时预报最高仅3.4%;暴雨过程暴雨预报平均TS评分很低,均未达10%;分类暴雨过程以台风登陆类暴雨预报TS评分最高,但该类暴雨过程样本数太少,检验结果代表性差;其他分类暴雨预报效果差,对局地对流降水明显午后热雷雨类和副高边缘类暴雨全部漏报。

  • 标签: 预报检验 数值预报 释用产品 分类暴雨
  • 简介:利用1961-2014东北三省83个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曲线、9a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积温、稳定通过0℃和10℃起止日期及稳定通过0℃和10℃持续日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a东北三省热量资源整体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0.29℃/10a,稳定通过0℃和10℃积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0.10(℃·d)/10a、60.00(℃·d)/10a,稳定通过0℃和10℃持续日数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3d/10a、1.9d/10a,稳定通过0℃和10℃起始日期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3d/10a、-0.8d/10a,稳定通过0℃和10℃终止日期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0d/10a、1.1d/10a,东北三省全区热量资源呈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增加趋势显著特点;2005前后出现转折性变化,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积温、稳定通过0℃和10℃持续日数转为逐渐减少趋势,稳定通过0℃和10℃起始日期相对延后,终止日期相对提前,东北三省整体热量资源增加趋势减缓,变化方向为由南向北发展.

  • 标签: 热量资源 积温 持续日数 气候倾向率
  • 简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降雪加密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2月17—19日杭州地区一次雨转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南支槽、700hPa和850hPa切变线,配合700hPa西南急流,杭州地区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提供了较好动力抬升和水汽条件;而700hPa暖湿气流与850hPa不断增强东北气流,又为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提供了上暖下冷有利层结条件。此次雨雪天气过程水汽通量与降水时段和降水强度对应。整个雨转雪天气过程中对流层均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相对湿度较大,且降水不同阶段存在水汽辐合;液态降水时,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层和上升运动层,且中层存在辐散抽吸作用,此配置有利于产生降水;而当降雪时,中低层水汽辐合与垂直上升速度逐渐减小,此时以中层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为主。雨雪强度减弱时,水汽辐合也减弱直至消失,且中低层和中层上升速度逐渐减弱,在600hPa附近出现弱下沉运动和相对湿度迅速减小现象,但中低层一直维持弱上升运动与较大相对湿度,直至19日凌晨雨雪过程才结束。由于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冷空气较弱,地面温度相对较高,因此降水量虽然较大,但积雪率较低。

  • 标签: 雨转雪 抽吸作用 上升运动 相对湿度 地面温度
  • 简介:2014,福建省降水量1672.7mm,接近常年,但时空分布不均,北多南少;雨季降水偏多,秋季偏少,其余各季正常。全省年平均气温20.0℃,较常年偏高0.5℃。年内出现6次寒潮、5次强对流、22场暴雨、1个台风登陆和5个影响以及夏秋连旱。主要异常天气气候事件是:冬季气温较常年偏低0.6℃,出现本世纪第3个冷冬;雨季历时偏长,降水偏多;8月无台风登陆或影响,且出现非台风引起持续性强降水,均属历史少见;9月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0℃,达历史极值;秋季气温异常偏高,温高雨少,中南部沿海夏秋连旱较重。全年主要气象灾害共造成福建省155.8万受灾,16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4.7亿元。

  • 标签: 年降水量 年平均气温 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
  • 简介: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欧洲EC、美国GFS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20141月30日至2月2日(春节期间)江苏淮北地区日最高气温预报明显高于实况可能原因。结果表明:2014江苏淮北地区春节期间对流层中低层强暖平流有利于大幅升温,期间低云较多、雾较浓且空气污染较重,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气温较低,吸收大气热量,对暖平流升温有明显抵消作用,不利于淮北地区大幅升温,甚至造成局地降温,垂直方向温度层结上易出现逆温。当逆温层维持时,层结较稳定,地面风力较小,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和水汽扩散,雾霾加重,形成一个降温正反馈机制。低云和雾霾及逆温层对地面气温变化有重要影响。造成此次最高气温预报失误主要原因为,模式预报形势场与实况存在较大差异,未充分考虑近地层相对湿度条件,预报云量少于实况;对白天雾霾降温效应估算过低;强暖平流增强850hPa气温时,当地面气温较低时,地面吸收大气热量,升温不明显,850hPa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对应关系减弱,过高估算了强暖平流升温作用;对EC和GFS等模式2m气温数值预报产品过度依赖,未对形势和要素数值模式预报结果进行检验。

  • 标签: 预报误差 温度平流 低云 雾霾 逆温层
  • 简介:通过对20149月至20158月福建省农业气象灾害过程气象资料统计,结合田间调查、专家走访等方式收集灾情数据,分析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结果表明:20149月至20158月福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包括干旱、寒(冻)害、强对流、暴雨、台风5种,其中干旱、寒(冻)害、强对流对农业生产影响偏轻,暴雨和台风带来影响偏重。

  • 标签: 农业 气象灾害
  • 简介: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构建出一个GDP综合预测模型,并且考虑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共同富裕精神与国家关于技术、资本、劳动力等方面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调整模型参数,计算了2016-2050中国分省GDP总量与人均GDP,进一步通过计算省区间人均GDP基尼系数来分析省区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省区协调发展时,各省区在2016-2050GDP总量与人均GDP差距逐渐缩小,省区间人均GDP基尼系数将从20150.219下降到20300.176和20500.137,未来区域间发展不均衡态势在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同时可以得到缓解。

  • 标签: GDP 省区协调发展 基尼系数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ARIMA模型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欧洲细网格资料、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闽清县20146月18日大暴雨过程天气系统和热力、动力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两槽一脊形势。福建中北部处在副高北侧冷暖气流交汇区有利暴雨发生环境场下。高低空急流耦合和低层流场风向风速辐合,大暴雨产生提供充沛水汽和辐合上升条件,特别是东路南下冷空气在闽东沿海形成偏东气流和南侧西南气流边界层辐合对闽清大暴雨发生起了重要触发作用。

  • 标签: 暴雨 边界层辐合 东路冷空气
  • 简介:利用江淮梅雨区66个测站1960—2014逐日降水数据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于多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手段,探究该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夏季极端降水指数以上升为主,显著上升区主要位于东部。(2)夏季极端降水指数第一特征向量呈全“+”分布形态,北部地区更强,第二特征向量呈“西北+东南-”分布形态;第一模态时间系数呈上升趋势,第二模态时间系数变化趋势不明显。(3)在强(弱)夏季极端降水典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东),中纬度地区表现出经(纬)向型环流分布特征,利于(不利于)江淮地区极端降水发生;同时,对流层中、低层上升运动增强(中层气流辐散增强),水汽通量增强、辐合(减弱、辐散),因此,梅雨区极端降水异常增强(减弱)。

  • 标签: 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环流异常 水汽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