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关中东部地区高山站及临近两个地面站近50a气象资料、季风指数以及海温资料,对其云量变化的特征及原因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关中东部云量变化呈减少趋势,其中低云量华山(高山站)、华县、西安(平原站)夜间变化趋势分别为-1.74%/10a、-1.56%/10a、-4.23%/10a,白天分别为-0.73%/10a、-1.94%/10a、-4.62%/10a;(2)夜间总云量高山站比平原站变化明显(-1%/10a),白天三站趋势基本一致(小于-0.6%/10a);(3)高山站和平原站四季低云量均减少,总云量除平原站夏季增加外,其他季节均减少。云量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局地气溶胶冷却作用,导致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使局地对流减弱,造成低云量减少。

  • 标签: 关中东部 云量 气溶胶
  • 简介:为了使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在大气科学领域、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前沿动态,开拓视野,同时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学者之间的学术沟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在2003年度联合举办了20期“科技创新论坛”。论坛邀请了30多名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或高水平管理人员做报告或专题讲座,参加总人数达1300多人次。本年度“科技创新论坛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科技创新论坛 专题讲座 学术交流
  • 简介:利用二连、通辽、海拉尔3个站的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内蒙古中东部(1961-2007年)近47年来的总辐射变化规律。探讨了气温、降水、日照、云量等要素的变化及与太阳总辐射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我区东北部太阳总辐射呈波动减少的变化趋势,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变化趋势虽不明显,但近20年的年际波动明显不同。相关要素分析显示,总辐射与日照时数和夏季气温有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总云量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太阳辐射 日照 总云量 相关分析
  • 简介:根据中国气象事业战略研究成果提出的“公共气象”理念,通过对公共产品的分析,探讨了公共气象的内涵和公共气象产品的特征,着重提出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构想。

  • 标签: 公共产品 气象事业 研究成果 气象产品 气象服务
  • 简介:为加强气象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宣传应用,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对气象工作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从《2005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计划》中择优选取了6个已结题项目,对其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进行提炼后,向读者进行介绍。更多课题和更为详尽的软科学研究成果,请关注政策法规司编辑的2005年度中国气象局软科学研究项目文献汇编。

  • 标签: 气象研究 科学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项目 中国气象局 公共 科学研究计划
  • 简介:本章中介绍了NSF目前所采用的针对大气科学研究的各种资助模式,并对其优点与不足进行了评估,这些资助模式包括供给个人和研究团队的基金、小型研究中心、大型国家中心、对高校和其他机构资助观测设施的合作协议、NSF内部项目、部门问项目以及外场项目。

  • 标签: 科学研究 合作协议 观测设施 NSF 资助 大气
  • 简介:利用地面气象要素、火点信息及污染物资料,研究了2014年6月12~13日湖北省中东部地区一次重度霾天气的成因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导致此次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北部大面积秸秆焚烧所形成污染气团受偏东北气流输送的影响,12日在湖北中东部形成了两条"带状"的能见度低值区,最低能见度仅为2.1km。秸秆焚烧污染物输送气流由北向南影响湖北,主要作用于孝感—武汉—咸宁一带,3个地区细颗粒物(PM2.5)峰值浓度均超过了600μg/m^3,且武汉和孝感的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值在12日增加到0.76和0.77,并出现了0.96和0.93的最大值,随着污染气团的传输,其中PM2.5所占比例会出现明显下降。SO2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不显著,NO2质量浓度在污染物质量浓度达到峰值前1~3h达到峰值,而CO是秸秆焚烧产生的主要污染气体,其质量浓度变化与PM2.5和PM10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67。风矢量和分析表明:6月12日湖北省中东部存在明显的东北来向气流输送,污染物的输送是该时段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而6月13日湖北省东北边界处的输送气流已经明显减弱消失,东南部风矢量和异常偏小导致的污染物堆积是该地区污染持续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秸秆焚烧 霾天气 污染物 风矢量和
  • 简介:基于地面观测资料,应用EOF分解、曲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地区总云量的变化趋势和周期。结果表明,中国中东部地区总云量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减少,但年平均总云量标准差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与中国雨带的分布形势相似。1985年以来中国中东部各地区年平均总云量一致减少,华北地区减少最快,四川盆地减少较慢,华北地区和四川盆地总云量在1990年前后由平稳变化开始加速减少,中东部不同地区总云量变化的周期不同。

  • 标签: 总云量 变化趋势 突变 周期
  • 简介:采用195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逐月感热通量资料,分析了亚洲中东部春季近50年地表感热通量的气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亚洲中东部春季地表感热通量的高值区位于华北、西北和印度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东北、江南和蒙古国北部;青藏高原、中国东部30°N附近地区和印度中部地区是感热通量年际变幅最大的区域。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分析了亚洲中东部地区地表感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主要区域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30°N附近地区的春季感热与黄淮地区的夏季降水为负相关,而夏季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与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和印度中部地区春季感热异常则为较显著的正相关。运用非绝热加热理论和合成分析,进一步分析了与春季地表感热通量异常相对应的同期和后期大气环流场的异常,结果表明:对应于中国东部30°N附近地区春季的感热通量异常,中国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存在着显著的环流场异常,伴随着春季江南地区西南风强度的改变,进而引起东亚夏季风强度及我国夏季降水的异常;印度中部地区春季地表感热通量的异常则会影响到后期印度夏季风的强弱,进而通过印度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环流的遥相关关系,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进而影响到中国夏季降水的异常。

  • 标签: 感热通量 夏季降水 陆气相互作用 REOF 相关分析
  • 简介:1概况2014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张强为团长,张存杰、柯宗建、杨明珠和王朋岭为成员的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2届东亚冬季气候展望论坛

  • 标签: 气候展望 论坛 冬季 东亚 中国气象局 日本东京
  • 简介:本文针对新时期履行好气象公共服务职能的问题,通过分析作为政府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职能内涵、包括的内容以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提出了气象公共服务职能的内涵、包括的内容以及实现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这对气象部门履行好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 标签: 气象部门 服务职能 公共服务
  • 简介:安全和健康所涉及到的天气问题,超越了与交通、强风暴和能源和空气质量相关的传统天气问题。由于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痕量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严重干扰了大气的化学成分。而大气化学成分的改变对城市、地区和全球的空气质量,以及气候变化都有重要影响。

  • 标签: 公共健康 安全 空气质量 化学成分 痕量气体 人类活动
  • 简介:实时气象资料支持系统包括资料预处理、客观分析、物理量诊断及图形显示三部分。该系统操作简便,分析质量较高,即省时省力又可极大地增加预报信息量,还是进行天气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 标签: 微机 实时资料分析 诊断 图显
  • 简介:在符淙斌院士的倡导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协办,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一环境重点实验室和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计划(MAIRS)承办的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研讨会于2007年6月27~29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召开。

  • 标签: 青年科学家论坛 中国科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 大气物理研究所 半干旱地区
  • 简介:天气成为人们出行所关心考虑的问题,福建气象网站则承担着向民众传播气象信息的窗口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提高,各种服务器也在层出不穷,塔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和刀片式服务器在各个行业各领风骚,而承载福建气象网站的服务器以及网站安全性等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 标签: 气象网站 硬件支持 福建 塔式服务器 刀片式服务器 机架式服务器
  • 简介: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整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独具中国特色的决策气象服务和重大活动保障专项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专业气象服务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差距正在日益缩小。到“十二五”末期,实现气象部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明显增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气象服务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决策气象服务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世界领先,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达到世界同期先进水平。

  • 标签: 气象服务系统 决策气象服务 专业气象服务 世界前列 社会管理职能 公众气象服务
  • 简介: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的月平均500hPa高度场、NOAA月平均海温资料和山东省121个测站逐月降水资料,对1961—2015年山东省夏季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对应关系的年代际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夏季降水在1970年代中期以及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其中,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山东省夏季降水量为线性减少趋势,总量偏多,而在1990年代以后,无明显变化趋势。山东省夏季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前期冬季海温的关系在转变前后有明显差异:在1970年代中期之前,二者为反位相关系;1990年代之后,二者转为同位相关系。此外滑动相关结果也显示,1990年代以前,山东省夏季降水与Ni1o3区前期冬季海温为负相关关系,1990年代之后,二者为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山东省夏季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在前一时期,山东省夏季降水偏多年份的水汽主要来自东亚夏季风的输送;在后一时期,山东省夏季降水偏多的年份水汽主要来自ElNi1o次年夏季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的输送。

  • 标签: 山东省夏季降水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850hPa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