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以地星状星云(PN)是由高度演化的AGB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标内(-10^4年)形成的。因此现在认为即是不是全部,许多PN的周围将保留AGB星的中性包层遗迹。分子的观测是示踪PN中性包层的重要控针。1991年10月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的14-m和QUARRY接收系统对两个较年青的行星状星云M1-7和M1-16以及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VV47进行了COJ=1-0的谱线成图观测,得到了这些星云CO谱线积分强度的空间分布和谱线发射的速度范围。主要结果如下:(1)M1-7的CO(1-0)发射类似CO(2-1)的接近于球形分布,整个辐射区略向东北-西南方向倾斜,且稍大于CO(2-1)的发射区,约为44″×44″。,而膨胀速度则小于CO(2-1)的结果,约为20km/s。(2)M1-16是我们观测样本中光学星云最小的一个年青PN(-3″.6)。没有找到对应CO(2-1)成图资料。我们的观测表明,CO(1-0)的分子射区呈椭圆形壳层结构。△α×△δ-82″×45″。可见尽管源的星云半径很小,但分子发射区有很大的促展。该源的CO(1-0)包层的膨胀速度类似M1-7也小于CO(2-1)的,大约是20km/s。边一现象味着COJ=1-0跃迁相对2-1跃迁而言分布在离电离星云较远的部分。(3)VV47是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最近Bachiller等人用CO(2-1)跃迁对该源进行观测,在-45,-60和-68km/s等3个速度特征上得到了VV47的两个团块型分子凝聚区,它们播散在东南和西北两个区域。我们用QUARRY系统对VV47周围12′.6×15′.0区域进行了长积分时间的CO(1-0)成图测量,共得到了4个谱特征;在VV47的西北区域有-60和-70km/s两个特征,在东南区域有-45和-34.5km/s两个特征。这最后一个特征暗在CO(2-1)观测中没有发现的。由不同特征速度附近CO(1-0)的谱线积分强度空间分布图可见,对于�

  • 标签: 行星状星云 谱线轮廓 CO成图观测 AGB星
  • 简介:目前国际上VLBI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串口控制向网络控制发展,模拟设备向数字设备发展,本地控制向远程控制发展,事后处理向实时处理发展。为与国际VLBI系统的发展趋势同步,并为今后工作作技术储备,进行了佘山VLBI站的远程控制开发。通过增加自动化接口板卡和开发软件,对上海天文台佘山25mVLBI基地设施手工操作的工作方式进行自动化,对接收机、天线、终端、时频各子系统主要设备的状态进行周期监测,对各类故障进行分类处理,对实验中设备非器件实质性故障的出错进行自动修复,然后通过B/S方式实现远程监控,从而使之成为我国第一个可远程监控的VLBI观测站。佘山VLBI测站的远程监控系统大幅度提高了设施的自动化程度和实时性,也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 标签: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自动化操作 远程监控
  • 简介:在混合程对流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湍流压的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以及在对流外壳中出现动力学非稳定性的判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初始质量为2.8M⊙的星族I恒星从主序星到碳AGB星的质量非守恒演化。结果表明,在RGB星和AGB星阶段,靠近恒星表面区域内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且湍流压效应可能是导致RGB星和AGB星靠近表面区域产生了动力学非稳定性,从而造成物质向外逃逸的原因,我们认为湍流压效应可能就是造成有效温度低因而辐射压也低的RGB星产生强星风,以及AGB星产生超星风的物理原因,还发现当氦燃烧层源厚度与层源质量的比值小于0.04R⊙/M⊙时,层源内会出现热核反应的非稳定现象,即出现热脉动,且2.8M⊙AGB星经过6次热脉动后,恒星表面的C/O超过1,恒星演化成碳AGB星。

  • 标签: 恒星形成 恒星演化 AGB星 碳星 红巨星支 湍流压
  • 简介:软件共享和软件保护中软件过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VAX/VMS平台上开发的M-SHORDE系统实现了SHORDE程序的资料共享和保护。介绍了M-SHORDE的功能、结构和设计思想,重点介绍了系统的安全策略。M-SHORDE的设计思想已运用于UNIX平台。

  • 标签: 软件管理 软件保护 人造卫星动力学 轨道 资源共享 安全策略
  • 简介:利用上海天文台和Bonn大学天文台的照相底片资料及大视场CCD观测数据,测定了球状星团M10(NGC6254)天区中532颗恒星相对于依巴谷参考系和ACT星表的绝对自行。相对于Hipparcos参考星和ACT参考星分别得到的测定结果符合得很好。根据自行测定结果进行了星团成员判定。有两颗星族II造父变星被证实为星团的成员。根据星团的绝对自行,结合其距离与视向速度观测结果,得出了M10的空间运动轨道。

  • 标签: 球状星团 自行 绝对自行 盘族
  • 简介:本文对已经使用九十年,位于上海西郊佘山的40cm折射望远镜,利用近期拍摄的三张昴星团区域底片,在PDS上量测星象坐标,再利用天体测量标准星场:Eichhorn,H.etal的昴星团区域恒星精确位置,作为底片上星象位置的比较标准,采用作常数、三镒底片归算模型求得在底片中心周围40′×40′的象场范围内定位转换精度达0″.03,对于50′×50′和1°×1°范围,分别达0.″04和0.″05-0.″06。底片常数中相应于彗差项系数达10^-5-10^-6量级,畸变项系数达10^-8量级,这些结果表明:架望远镜的光学和装上光电导星装置的机械传动系统,仍能满足高精度的天体测量工作的要求。

  • 标签: 照相天体测量 折射望远镜 底片 光电导星装置 光学质量
  • 简介:本文给出了疏散星团M11中心25′×25′天区内872颗恒星的相对自行、自行测定误差以及团中心距r≤25′范围内785颗恒星的成员概率,并对有关问题作了简单的讨论。

  • 标签: 疏散星团 相对自行 成员概率 自行测定误差
  • 简介:在合理假设星团成员星的内部随机运动为各向同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纯运动学资料确定星团距离的方法,并依此方法估算出疏散星团M11的速度距离为(1.89±0.52)kpc。这一结果与其他作者给出的星团M11的光度距离符合得相当好。

  • 标签: 疏散星团 M11 速度弥散度 速度距离
  • 简介:介绍了安装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1.56m望远镜上的新CCD照相机系统,内容涉及CCD的量子效率、增益、控制器、观测程序以及滤光片等情况,为使用该1.56m望远镜的天文学家提供了所需的参数。

  • 标签: CCD照相机 量子效率 增益 控制器 滤光片
  • 简介:以《Hipparcos星表》体现的国际天球参考架为基础,对球状星团M13中心附近70′×70′天区内264颗恒星,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口径40cm双筒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以5颗《Hipparcos星表》中恒星和38颗《Tycho-2星表》中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为参考,归算得到了位置和绝对自行,并估计了成员概率。

  • 标签: 球状星团:M13 恒星 绝对自行 成员概率
  • 简介:以《Hipparcos星表》体现的国际天球参考架为基础,对球状星团M3(NGC5272)中心附近100′×100′天区内534颗恒星,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以8颗《Hipparcos星表》中恒星和49颗《Tycho-2星表》中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为参考。归算得到了位置和绝对自行,并估计了成员概率。

  • 标签: 球状星团 恒星 绝对自行 成员概率 位置
  • 简介:介绍了用于上海天文台佘山25m射电望远镜VLBI观测站S2-PT终端的S2FS(S2FieldSystem)控制软件。该软件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实验中,能实现S2终端系统记录观测数据自动化。

  • 标签: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 终端系统 控制软件
  • 简介:处理了2008年8月佘山25m射电天线归心测量中的GPS观测资料。针对每期测量时段仅6h,不足以平滑测站坐标在天以内的高频变化,以及测量数据存在的严重周跳问题,特别调整了GAMIT软件解算模式的设置,即将参考站和待测站的坐标采用值做松弛约束(10m)、参数解算模式选择快速迭代,以避免周跳较大的观测数据被删除,并且采取了手动和软件自动相结合修复周跳的方式,得到了形式误差小于4mm的基线向量解,且测控点在ITRF2005系统下的坐标精度均好于2mm。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测控网的GPS测量结果与光学测量结果之间的坐标转换参数求解问题。具体计算表明,由于存在大的旋转和平移,参数解难以收敛,为此采用了大参数部分预先扣除的方式。经6种解算模式的比较,最终获得了较高精度的转换参数,拟合残差均小于5mm。以上工作为佘山站后续VLBI、SLR归心测量及本地连接测量做了必要的铺垫。

  • 标签: GPS VLBI 归心测量 ITRF
  • 简介:采用球状星团M3的两组不同的绝对自行值,其中有一组为基于Hpaarcos星表参考是生的新绝对自行值,推导出M3对于银心坐标系的空间位置和速度,并利用Dauphole和Colin的银河系质量分布模型,计算了M3的轨道,考察了绝对自行的取值不同对其轨道计算结果的影响。

  • 标签: 银河系 球状星团 绝对自行 轨道 银心坐标系 空间位置
  • 简介:对于用佘山40厘米折射望远镜拍摄的10组底片,用底片常数法和中心重叠法分别重新作了归算;对于饮食大时角底片的组,归算中使用在恒星常数中加进折射项的办法计入了大气色散改正。给出了15颗星的相对视和自行,以及由重叠解换算的绝对视差,对视差测定值的精度作了讨论。

  • 标签: 折射望远镜 恒星 三角视差 底片常数法 中心重叠法 归算
  • 简介:介绍上海天文台25m射电望远镜首次单天线脉冲星观测。2010年4月23日,使用上海天文台位于佘山观测基地的25m射电望远镜对脉冲星J0332+5434在L波段进行了观测,此次观测使用VLBI终端进行数据采集记录,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非相干消色散和周期折叠,成功获得目标源的平均轮廓。此次观测的成功,表明该天线具备开展单天线脉冲星观测的条件,并为上海天文台建设中的65m天线的天文观测提供了参考,为将来自主研发脉冲星终端进行了技术储备。

  • 标签: 脉冲星 观测 非相干消色散 射电望远镜
  • 简介:叙述了1.56m望远镜CCD照相机的象素格值测定结果和1.56m望远镜FWHM测定情况。结果表明,1.56m望远镜的Series200CCD照相机1pixel=0″.0002,而1.56m望远镜的FWHM值在1″.1-1″.9之间,在国际上是属于较好的一架望远镜。

  • 标签: 天文望远镜 光学望远镜 CCD照相机 象素格值 FWHM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