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介绍了双得统计演化的方法和手段,并对激变星的形成进行了Monte-Carlo模拟,模拟显示,激变变星的诞生度、白矮子星质量分布、轨道周期分布的理论结果与观测结果保持一致。另外,还研究了激变变星的形成与模型参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参量包括公共包层抛射效率、双星初始质量比分布、年龄、金融丰度等。

  • 标签: 恒星演化 双星 白矮星 激变变星 蒙特卡罗模拟 诞生率
  • 简介:本文对瞬时极的移动速度用自回归谱估计的Marple算法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瞬时极的移动速度可能存在着2386.天(6.5天)、1168.9天(3.2年)、321.3天、163.7天、130.1天及92.7天等6个周期,同时计算了极移的振幅和周期,发现极移的速度与极移的振幅正相关,与极移的周期负相关,并且发现厄尔尼诺现象都出现在地极移动周期较短的年份。

  • 标签: 极移 频谱分析 周期 瞬时极 厄尔尼诺事件 自回归谱分析
  • 简介:在混合程对流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湍流压的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以及在对流外壳中出现动力学非稳定性的判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初始质量为2.8M⊙的星族I恒星从主序星到碳AGB星的质量非守恒演化。结果表明,在RGB星和AGB星阶段,靠近恒星表面区域内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且湍流压效应可能是导致RGB星和AGB星靠近表面区域产生了动力学非稳定性,从而造成物质向外逃逸的原因,我们认为湍流压效应可能就是造成有效温度低因而辐射压也低的RGB星产生强星风,以及AGB星产生超星风的物理原因,还发现当氦燃烧层源厚度与层源质量的比值小于0.04R⊙/M⊙时,层源内会出现热核反应的非稳定现象,即出现热脉动,且2.8M⊙AGB星经过6次热脉动后,恒星表面的C/O超过1,恒星演化成碳AGB星。

  • 标签: 恒星形成 恒星演化 AGB星 碳星 红巨星支 湍流压
  • 简介:通过对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基地1997年3月至5月初期间所得到的Hale-Bopp彗星喷流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发现该彗星的喷流结构有周期性变化,其周期为8~9天,这种周期变化可能与彗星的自转轴在空间的进动周期有关。

  • 标签: HALE-BOPP彗星 喷流结构 周期变化
  • 简介:本文根据金星空间探测器对金星重力场的最新探测结果,讨论了由于金星重力场的非对称性引起的对金星自转演化中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金星自转速率具有周期性变化为:·/ω=1.751×10^-18sin2[(ι+ωt)=7°.33]根据金星内部构成的模型力学性质,计算了上式引起的金星的永久变形,从而导致其对自转轴惯性矩的变化。根据[1]的结论,金星形成初期为快速顺向自转的天体,取其平均初始自转周期T0=15小时,则可求得其自转速率的长期减慢为:·/ωg=-6.2155×10^-22弧度/秒^2。如果金星形成后其重力场的变化不大,那么由图1结果可知·/ωg对金星初期的自转速率变化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 标签: 金星 重力场 自转速率 周期变化 非带谐项
  • 简介:用1984-1999年期间的地极坐标序列和两个大气角动量序列。分析了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Chandler摆动周期激发的功率谱密度,以及观测激发与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和相干相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观测激发的功率谱密度,以及观测激发与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分析Chandler摆动的观测激发与地球物理激发的关系时,不能仅以观测激发与某个地球物理激发序列(如大气激发)的更好逼近来选择Chandler摆动的最佳周期,因为Chandler摆动是多种地球物理激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Chandler摆动周期 大气激发 地极移动 激发机制 品质因子
  • 简介:采用统计定轨理论中的协方差分析方法讨论了卫星激光测距资料解乍地球自转的短周期变化(sub-daily)可达到的内符和外符精度,建立协方差分析的Givens-Gentlemen正交变换算法,并将精密定轨和参数解算理论中的多级复弧法推广到协方差分析中,同时考察不解算地球自转的短周期变化时,其误差对精密定

  • 标签: 协方差分析 变化协方差 地球自转
  • 简介:采用统计定轨理论中的协方差分析方法讨论了卫星激光测距资料解算地球自转的短周期变化(sub-daily)可达到的内符和外符精度。建立协方差分析的Givens-Gentlemen正交变换算法,并将精密定轨和参数解算理论中的多级复弧法推广到协方差分析中。同时考察不解算地球自转的短周期变化时,其误差对精密定轨和解算地球自转参数的影响。

  • 标签: 协方差分析 天文地球动力学 地球自转参数 周日项 短周期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