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在紫金山天文台全自动密度扫描仪(PDS)上测量了1997年3月4日(UT)拍摄的HaleBopp彗星的壳结构。对测量的数据用优选法分析后给出:(1)从彗核喷发出的喷流(壳结构的第一亦即最靠近彗核的那一)呈阿基米德螺线形状,喷流喷出物质的速度(thevelocityoftheejecta)1.6km/s;(2)壳结构的第二、三、四呈抛物线形状,亦与悬链线相近。

  • 标签: HALE-BOPP彗星 壳层结构 喷流速度
  • 简介:年青星一旦从分子云中诞生后,它将与产生它的母分子云发生相互作用。CO转动谱线已广泛地用于揭示恒星形成区分子云的运动学和空间结构,我们考查了71个光学选择的主序前星(PMS)的COJ=2-17谱线资料,发现除已确定的20个具有分子外向流特征的谱型外,还有其它多种谱型,如起因于自吸收的自反转轮廓和明显的双峰频谱。1991年10月用美国五大学民天文台(FCRAO)的14m天线和新建立的QUARRY接收系统对中心区CO(2-1)谱线呈现双峰特征的两个PMS星-PP11和V1515Cyg进行了CO(1-0)的谱线图观测。主要结果如下:(1)对与PP11协的分子云以半波束间距(25″)对其周围4′.2×5′.1天区进行了观测,得到了120个CO(1-0)的发射谱。发现它们与中心处的CO(2-1)谱类似,大多为明显的双峰特征。在分子辐射开始变弱的东北边缘其双峰谱的峰谷反而比中心区下降许多,排除了CO自吸收的可能性。在PP11附近约2′.1×1′.7(也即0.21pc×0.17pc)的中心区有近乎向向同性的物质分布。它应该是PP11吹出的星风所致。中心区的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团块,由IRAS检索证明这些块不对应任何经外源,它可能是新形成的PMS星与母分子云相互作用导致分子云碎裂的结果。分析PP11峰谷速度(视向速度为零)上CO(1-0)发射的等强度分布图,发现具有横向运动的强发射区主要集中在过中心星的东北-西南方向上,并向东南部有一定伸展。在PP11中心区附近观测到的这种运动意味着大范围内的一种膨胀的壳运动。但在壳内密度分布是高度团块性的。从红、蓝速度峰上的等强分布图看,强发射(包括团块)表现出的向前和向后运动在空间上有相反分布的趋势。这说明分子云相对得的这种双向运动,其轴线并不在视线方向。分析CO(1-0)发射的位置-速度等�

  • 标签: 主序前星 分子云 分子谱线 CO成图观测 星际物质
  • 简介:1996年3月25日百武彗星过近地点,当时恰好记录到一次地磁暴。文章分析了这次地磁暴既非来自冕洞,又非来自耀斑,极大的可能就是彗星过境所引起的结果。

  • 标签: 彗星 等离子体彗尾 磁层骚扰 地磁暴
  • 简介:以^13C(α,n)^16O和^22Ne(α,n)^25Mg作为双脉冲中子源,对于星族Ⅰ低质量AGB星,采用无分叉s-过程反应通道,结合最新恒星深化的计算结果,在各物理参量合理取值范围内,计算了He壳内重元素核合成。结果表明,渐近分布时所需的脉冲数N0的范围是6-16个,渐近分布达到后,He壳内重元素的丰度仅与平均中子辐照量τ0有关。与低质量AGB星相应的平均中子辐照量范围是τ0=0.15-1.0mb^-1。

  • 标签: 星族Ⅰ AGB星 重元素丰度 热史 核合成 热脉冲模型
  • 简介:3颗彗星(哈雷、百武和海尔—波普)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的情况下5次过近地点,这5次彗星过境对地球磁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了资料分析和统计研究。文章中指出,根据等离子体彗尾的特征是完全可以对磁引起扰动,但是这种扰动是有严格的制约条件的,不是每次彗星过境都很容易对地球电磁环境产生影响。

  • 标签: 彗星 彗尾 离子彗尾 磁层扰动 地磁场骚扰
  • 简介:本文采用我国上海、昆明和乌鲁木齐三个VLBI站的对流大气高度参数ht和对流内温度垂直梯度βt参数月均值资料,估计了对干大气时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平高度ε=10°-20°时两参数的变化可引起干大气时延周年变化的幅值分别为1-5mm和2-15mm;ht的周日变化也可引起大气时延周日变化约1mm,因此,对于1ps级精度的VLBI物理模型,ht和βt不应当采用测站的固定常数值。

  • 标签: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大气参数 对流层 温度垂梯度 时延
  • 简介:本文采用上海、昆明和乌鲁木齐三个VLBI站各自不同的大气参数分别计算并比较了Chao、Marini和CfA-2.2三个大气时延械琪不同地平高度ε的映射函数所对应的理论大气时延值。结果表明,Marini模型有相对较大的偏差;Chao与CfA-2,.2模型相比较,在ε=10°+20°范围,夏季湿性大气时延偏差的三个站的平均为+47mm-+6mm,而冬季干性大气时延偏差的相应平均为-28mm--9mm;在平均大气条件下,偏差值约为10mm左右。分析表明,Chao与CfA-2.2模型的理论时延之差与季节分布有关,可能的原因来自Chao模型的影响和CfA-2.2模型中湿映函数的误差,有这待于未来VLBI观测结果的进一步试算和对大气时延模型的改进。

  • 标签: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大气时延模型 对流层 VLBI观测 大气参数 映射函数
  • 简介:利用GPS实测资料,对GPS相对定位中对流折射天顶延迟参数估计方法的单参数法、分段常数法和分段线性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各种方法的参数估计结果和对相对定位结果的影响。指出单参数方法存在较大的误差,这一误差主要影响基线垂直分量的精度,用分段常数法和分段线性法可明显提高基线垂直分量上的重复率,但这一精度的提高并非随分段数的增加而单调增加,各测站应分别选用各自最合适的模拟估计方法和分段数,才是最合理的。

  • 标签: 全球定位系统 大气折射 GPS 对流层 精度 分段常数法
  • 简介:本文根据金星空间探测器对金星重力场的最新探测结果,讨论了由于金星重力场的非对称性引起的对金星自转演化中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金星自转速率具有周期性变化为:·/ω=1.751×10^-18sin2[(ι+ωt)=7°.33]根据金星内部构成的模型力学性质,计算了上式引起的金星的永久变形,从而导致其对自转轴惯性矩的变化。根据[1]的结论,金星形成初期为快速顺向自转的天体,取其平均初始自转周期T0=15小时,则可求得其自转速率的长期减慢为:·/ωg=-6.2155×10^-22弧度/秒^2。如果金星形成后其重力场的变化不大,那么由图1结果可知·/ωg对金星初期的自转速率变化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 标签: 金星 重力场 自转速率 周期变化 非带谐项
  • 简介:以地星状星云(PN)是由高度演化的AGB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标内(-10^4年)形成的。因此现在认为即是不是全部,许多PN的周围将保留AGB星的中性包层遗迹。分子的观测是示踪PN中性包层的重要控针。1991年10月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的14-m和QUARRY接收系统对两个较年青的行星状星云M1-7和M1-16以及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VV47进行了COJ=1-0的谱线图观测,得到了这些星云CO谱线积分强度的空间分布和谱线发射的速度范围。主要结果如下:(1)M1-7的CO(1-0)发射类似CO(2-1)的接近于球形分布,整个辐射区略向东北-西南方向倾斜,且稍大于CO(2-1)的发射区,约为44″×44″。,而膨胀速度则小于CO(2-1)的结果,约为20km/s。(2)M1-16是我们观测样本中光学星云最小的一个年青PN(-3″.6)。没有找到对应CO(2-1)图资料。我们的观测表明,CO(1-0)的分子射区呈椭圆形壳结构。△α×△δ-82″×45″。可见尽管源的星云半径很小,但分子发射区有很大的促展。该源的CO(1-0)包层的膨胀速度类似M1-7也小于CO(2-1)的,大约是20km/s。边一现象味着COJ=1-0跃迁相对2-1跃迁而言分布在离电离星云较远的部分。(3)VV47是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最近Bachiller等人用CO(2-1)跃迁对该源进行观测,在-45,-60和-68km/s等3个速度特征上得到了VV47的两个团块型分子凝聚区,它们播散在东南和西北两个区域。我们用QUARRY系统对VV47周围12′.6×15′.0区域进行了长积分时间的CO(1-0)图测量,共得到了4个谱特征;在VV47的西北区域有-60和-70km/s两个特征,在东南区域有-45和-34.5km/s两个特征。这最后一个特征暗在CO(2-1)观测中没有发现的。由不同特征速度附近CO(1-0)的谱线积分强度空间分布图可见,对于�

  • 标签: 行星状星云 谱线轮廓 CO成图观测 AGB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