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在巨分子聚合形成过程中,一般都包括了分子间的非弹性磁撞与分子间的自引力。本文主要对分子间的自引力在这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分子间自引力对分子去的成团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旋涡星系 分子云 恒星形成 自引力 非弱性磁撞
  • 简介:研究了利用时域相关法和频域相位加权法,仿真生成具有小数比特时延的实信号,通过数值试验验证了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和正确性,并且对量化和积分的影响做了分析。最后对射电源信号和双目标探测器信号进行仿真,并通过软件处理机处理得到结果。未来可为VLBI相关处理机的处理精度估计、各类噪声分析及未来多目标试验创造必要条件。

  • 标签: 白噪声 小数比特时延 离散傅里叶变换 量化 VLBI 相关处理
  • 简介:在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帮助下,设计并优化了一种用于被动型氢钟的新型电极式微波腔,其具有腔Q值高、微波场分布优越、结构简单实用、腔频调节方便、结构强度大等优点,可用于高性能被动氢钟的研制。

  • 标签: 被动氢钟 电极 微波腔 计算机仿真 腔Q值
  • 简介:利用对暗分子L1211的C^18O(J=1-0)分子发射谱线的首次观测,计算得到了它的核的物理参数,结果表明间分子处在维里平衡状态下所得到的核的质量要大于暗分子处在局部热动平衡状态下所得到的核的质量。同时,暗分子处在维里平衡状态下所得到的外流力要大于暗分子处在局部热动平衡状态下所得到的外流力。但是如何恰当地选择N(C^18O)/N(H2)的值,则上述两种质量和两种外流力之间是彼此相互一致的。

  • 标签: 分子谱线 暗分子云 物理参数
  • 简介:基于卡尔曼滤波技术,实现三频信标数据资料反演,获得二维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通过数值仿真分析,验证算法的可靠性,并对背景协方差矩阵的水平相关因子和垂直相关因子以及台站分布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它们对电离层电子密度反演效果的影响,得到了相关结论。

  • 标签: 电离层 卫星三频信标 电子总含量
  • 简介:磁屏蔽系统是被动型氢原子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物理系统输出信号的具体数值,表现为氢钟抵御外界磁场干扰的能力。通过仿真较为直观地展示并分析了特定磁屏蔽系统在特定外界磁场环境中的工作情况,并且通过原理分析,仿真了在使用特定退磁工艺时磁场在磁屏蔽上的分布情况。根据仿真结果建立了模型,探索了适应于被动型氢原子钟的退磁方法,及相应的结构设计。该方法贴合被动型氢钟磁屏蔽材料的特性,使得退磁工艺的设计有针对性。

  • 标签: 被动氢钟 磁屏蔽系统 退磁工艺 计算机仿真
  • 简介:介绍了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建立的微米级卫星激光测距时延模型。为考察新模型对于参数化后牛顿系数β和γ解算精度的影响,将该模型用于定轨软件Utopia对Ajisai,Lageos1,Lageos2,Etalon1四颗卫星的模拟观测资料进行批处理,并假设大气、固体潮等观测模型的效应以及动力学模型的误差已精确扣除。结果表明,在当前的仿真条件下采用微米级时延模型解算的参数化后牛顿系数解算精度比采用现有的标准时延模型的解算精度高2个量级。

  • 标签: 卫星激光测距 引力时延 参数化后牛顿系数 精密定轨
  • 简介:介绍了一种仅用销模Nd:YAG振荡器进行的卫星激光测距实验。此类振荡器的倍频输出可达5-10mJ(532nm),脉宽50-100ps。整个振荡器仅采用一支氙灯和一支Nd:YAG棒,体积紧凑、小巧,重量仅32kg。接收望远镜口径为60cm,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接收器。本系统对8000km远的Lageos-1,Lageos-2两颗卫星进行了成功的测距。

  • 标签: 卫星激光测距 锁模激光器 辅助仪器 激光振荡器 倍频 脉宽
  • 简介:本文介绍了1985年国际搬钟时间同步实验和1987年国内搬钟时间同步实验中使用双混频时差(DMTD)测量技术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DMTD测量技术在搬钟时间同步实验中,对于确定钟速和同步精度以及严密监视钟的相位、频率跳变等方面是很有用的。它与秒脉冲(1PPS)时差测量技术可同时使用和相互补充。

  • 标签: 时间同步 双混频时差测量技术 钟速 相位 频率跳变
  • 简介:年青星一旦从分子云中诞生后,它将与产生它的母分子发生相互作用。CO转动谱线已广泛地用于揭示恒星形成区分子的运动学和空间结构,我们考查了71个光学选择的主序前星(PMS)的COJ=2-17谱线资料,发现除已确定的20个具有分子外向流特征的谱型外,还有其它多种谱型,如起因于自吸收的自反转轮廓和明显的双峰频谱。1991年10月用美国五大学民天文台(FCRAO)的14m天线和新建立的QUARRY接收系统对中心区CO(2-1)谱线呈现双峰特征的两个PMS星-PP11和V1515Cyg进行了CO(1-0)的谱线成图观测。主要结果如下:(1)对与PP11成协的分子以半波束间距(25″)对其周围4′.2×5′.1天区进行了观测,得到了120个CO(1-0)的发射谱。发现它们与中心处的CO(2-1)谱类似,大多为明显的双峰特征。在分子辐射开始变弱的东北边缘其双峰谱的峰谷反而比中心区下降许多,排除了CO自吸收的可能性。在PP11附近约2′.1×1′.7(也即0.21pc×0.17pc)的中心区有近乎向向同性的物质分布。它应该是PP11吹出的星风所致。中心区的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团块,由IRAS检索证明这些块不对应任何经外源,它可能是新形成的PMS星与母分子相互作用导致分子碎裂的结果。分析PP11峰谷速度(视向速度为零)上CO(1-0)发射的等强度分布图,发现具有横向运动的强发射区主要集中在过中心星的东北-西南方向上,并向东南部有一定伸展。在PP11中心区附近观测到的这种运动意味着大范围内的一种膨胀的壳层运动。但在壳层内密度分布是高度团块性的。从红、蓝速度峰上的等强分布图看,强发射(包括团块)表现出的向前和向后运动在空间上有相反分布的趋势。这说明分子相对得的这种双向运动,其轴线并不在视线方向。分析CO(1-0)发射的位置-速度等�

  • 标签: 主序前星 分子云 分子谱线 CO成图观测 星际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