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检测猪常见致病菌的反向斑点杂交方法。方法:将23SrRNA基因芯片用的针对12种细菌的25~30mer探针加长到30~38mer,2对通用引物序列不变。用地高辛标记下游引物,以尼龙膜为载体制备膜芯片,检验探针/膜杂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另外设计1条大肠杆菌K88基因探针、一段带K88探针的报告基因和1对报告基因的反向PCR引物,在PCR体系中增加封口的K88报告基因和反向引物对,被检样品扩增后进行膜杂交。结果:修改的13条探针与参考目标菌株在膜上成特异性杂交,对52个参考菌株和野外分离株的检测准确率为92%;膜杂交的敏感性与玻片芯片接近,最小检出量为100fgDNA;在尼龙膜上增加K88探针,与3重PCR产物杂交,可以检测到大肠杆菌K88毒力基因。结论:建立的反向斑点杂交方法简便快速,检测成本低,可用于仪器设备不足的实验室,同时可以加入检测如大肠杆菌K88等致病基因,提高基于保守基因的芯片的诊断能力。

  • 标签: 反向斑点杂交 RRNA基因 猪致病基因 反向PCR
  • 简介:目的: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非标定量技术,研究里氏木中磷酸化蛋白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表达差异,以期获得与纤维素酶表达调控相关的磷酸化蛋白。方法:分别在阻遏条件、诱导条件和中性条件下培养里氏木,提取胞内总蛋白,进行酶切和非标记定量分析。结果:对比诱导条件与阻遏条件、诱导条件与中性条件、阻遏条件与中性条件下培养的里氏木的胞内蛋白表达量差异,分别发现差异蛋白90、61和90个。根据其功能,可将这些差异蛋白归为四类,即锌指蛋白、ATP结合蛋白、具有N-乙酰化转移酶活性的蛋白以及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的蛋白。它们主要参与糖酵解、蛋白质合成、DNA修复以及转录调节过程。结论:发现的这些差异蛋白为研究调控纤维素酶的表达调控提供了新的线索。

  • 标签: 里氏木霉 磷酸化蛋白组学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非标记定量 纤维素酶
  • 简介: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是一项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学检测技术,目前常用于疫苗开发中评价疫苗诱发的细胞免疫效应。我们就ELISPOT技术的原理、具体实验操作、技术优势,及其在新发传染病疫苗研究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

  • 标签: 酶联免疫斑点法 新发传染病 疫苗
  • 简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基因工程是近年来生物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成基因,已经合成了100多种"非天然”的天然化合物,为筛选新抗生素开辟了新的途径.本研究以糖多孢红霉菌A226基因组DNA为模板,先用PCR扩增出红霉素合成基因eryKR6两侧片段,再用重叠PCR将其拼接成去除KR6的约3.2kbDNA片段,并克隆于pWHM3载体,构建了同源重组质粒pWHM2201.用PEG介导将pWHM2201转入糖多孢红霉菌A226原生质体.PCR鉴定和生物活性检测均显示pWHM2201已重组到红霉素合成基因位点.在无抗性R3M斜面上生长两代后,制备重组体原生质体,并涂R3M平皿.利用PCR筛选出KR6敲除的突变体糖多孢红霉菌M.

  • 标签: 酮内酯类化合物 3-去氧-3-羰基-红霉内酯B 基因工程 合成
  • 简介:目的:应用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由HA、NA、M1和M2蛋白组成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样颗粒,为研究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构建能共表达A/chicken/Jilin/2003(H5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A/PR/8/34(H1N1)流感病毒基质蛋白(M1)和离子通道蛋白(M2)的2个二元重组杆状病毒,共同感染HighFive细胞,同时表达HA、NA、M1和M2蛋白,使这4种蛋白在感染的细胞内自主组装成病毒样颗粒。经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收获病毒样颗粒,通过Western印迹鉴定病毒样颗粒的组成,透射电镜观察病毒样颗粒形态,血凝试验测定病毒样颗粒的活性。结果:HA、NA、M1、M2蛋白在昆虫细胞中共表达,并组装成病毒样颗粒;电镜观察到病毒样颗粒的形态与流感病毒一致,直径约80nm;血凝试验显示该病毒样颗粒具有凝集鸡红细胞的活性。结论:应用该方法可以制备流感病毒样颗粒,为H5N1流感疫苗研究提供了可行方案。

  • 标签: 流感病毒 病毒样颗粒 杆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