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统计全国172个气象观测站(1965年-2013年)年际降水量的变化,总结得出这种变化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导致我国经济损失达到1600亿,1997年北方的干旱也同要造成巨大影响,2013年6月以来南方发生干旱灾情范围多大13个省市。不同强度的年际降水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为了预测未来年际降水变化,为了预防水旱灾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特征变化。

  • 标签: 降水变化 水旱灾害 经济影响
  • 简介:早在70年代,Anfinsen就提出蛋白质分子的一级序列决定其空间结构的论断,这一论断得到多次实验证实并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理论基础。由于蛋白质分子的结晶非常困难,因此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成为目前了解蛋白质结构信息的重要手段,这一研究领域也成为蛋白质工程研究的一个非常活跃的方向。

  • 标签: 同源模建 蛋白质空间结构 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结构预测 目标蛋白 序列相似性
  • 简介:目的:合成新型蛋白转导域PTD4,研究其细胞内穿膜效应及在体组织分布。方法:设计并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新型蛋白转导域PTD4,用FAM(羧基荧光素)进行标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质谱仪测定其纯度与相对分子质量;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在细胞内的穿膜情况;采用裸鼠活体成像观察穿膜肽在体内的组织分布及代谢特性,并切片观察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情况。结果:合成了新型蛋白转导域PTD4,纯度为95.76%,相对分子质量为1776.5;PTD4在体外的穿膜效应有时间与浓度依赖性,约24h代谢完毕,且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层扫证实穿膜肽进入胞内;尾静脉注射的PTD4在裸鼠体内可迅速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但组织分布不均一,且有时间与浓度依赖性,6h后荧光强度下降了大半,且腹腔注射方法不如尾静脉注射的穿膜效率高。结论:采用Fmoc固相肽合成法可成功合成蛋白转导域PTD4;PTD4能高效穿透细胞膜,穿膜效应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PTD4在体内能迅速分布于各组织细胞。

  • 标签: 蛋白转导 细胞穿膜肽 组织分布 固相合成
  • 简介:生物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结合了生物学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对人类身体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飞跃,对于生物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当前生物医学的发展趋势,并简单分析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征.

  • 标签: 生物医学 发展趋势 特征
  • 简介:目的:从腾冲热海温泉中分离嗜热芽孢杆菌噬菌体,并初步分析其特征。方法: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嗜热芽孢杆菌噬菌体,对分离得到的噬菌体进行电镜形态观察,按照感染复数(MOI)分别为0.01、0.1、1.0、10和100加入噬菌体纯培养液和宿主菌,55℃、160r/min培养8h后测定噬菌体滴度,并进行噬菌体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分析。结果:从腾冲热海温泉中分离得到的噬菌体为二十面体型;其感染宿主菌NHH4形成清晰的噬菌斑,最适MOI为1.0,最适感染温度为55℃,最适感染pH值为7.5。将这株噬菌体命名为TBIP1。结论:从腾冲热海温泉中分离得到的噬菌体TBIP1为典型的二十面体型,当MOI为1.0时,TBIP1感染其宿主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

  • 标签: 嗜热噬菌体 嗜热芽孢杆菌 分离 形态与生理特征
  • 简介:目的: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提供重组人ω-干扰素(rhIFN-ω)的分布和排泄试验数据。方法:用^125I同位素示踪法结合三氯醋酸(TCA)沉淀法测定各主要器官组织的总放射性浓度和酸沉淀部分放射性浓度,获得rhIFN-ω的尿粪排泄和胆汁排泄数据。结果:各主要器官组织的总放射性浓度AUC0-dh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尿、胸腺、胆囊、膀胱、肾、肾上腺、肠内容物、肠淋巴结、空肠、肺脏、血清、卵巢、脾、肝、肌肉、心脏、骨髓/股骨、睾丸、脂肪、脑。皮下注射^125I-rhIFN-ω后48h尿和粪的累计排出量分别达到注入放射量的87.9%±2.8%和4.0%±1.6%,尿粪合计排出量占注入放射性量的91.9%±2.1%,而皮下注射^125I-rhIFN-ω后20h内胆汁排泄放射性量占注入放射性量的3.34%。结论:rhIFN-ω在泌尿系统分布比较高,与血清蛋白结合比较少,在脑、脂肪和肌肉等组织的药物浓度最低。rhIFN-ω主要以尿的形式排泄。

  • 标签: 重组人 ω-干扰素 组织分布 排泄
  • 简介:目的:分析和研究c反应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并观察C反应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当地某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01月期住院的感染性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白细胞数目进行分组,每组25例,分为甲组-白细胞数在(4-10)x109/L,乙组-白细胞数在(10-20)x109/L,丙组-白细胞数在超过20x109/L,观察三组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幅度、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组C反应蛋白为(15.9±3.1)mg/L。乙组C反应蛋白为(25.9±13.1)mg/L。丙组C反应蛋白为(45.9±16.1)mg/L。以上数据表明,白细胞、中性粒百分比越高,C反应蛋白变化幅度越大。变化幅度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感染性疾病而言,使用C反应蛋白进行检查,能够明显反映出患者的感染情况,当早期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存在轻微异常情况时,也能够及时进行诊断,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到临床。

  • 标签: C反应蛋白 生物化学特征 临床 应用情况
  • 简介:高分辨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已迅速成为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所选择的一种方法,并被用来鉴别与精神发育迟滞、癌症和其它复杂表型相关的染色体异常的特征。在《医学遗传学杂志》最近公布的两项研究中,高分辨率的NimbleGenCGH芯片被用来进一步鉴别近期识别出的两种基因组疾病的特征

  • 标签: 比较基因组 精神疾病 特征 鉴别 细胞遗传学检测 精神发育迟滞
  • 简介:目的:构建GFE-1多吠与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d(rmhTNF一仅)融合蛋白(GFE-1-rmhTNF),研究该融合蛋白的体外活性和体内分布。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人工合成的编码GFE—l的寡核苷酸片段连接在rmhTNF—d序列的3’端,转入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采用Q—SepharoseFF阴离子层析柱和SP—SepharoseFF阳离子层析柱纯化蛋白,SDS—PAGE和Western印迹鉴定,测定该融合蛋白的体外活性,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构建了融合蛋白GFE-1-rmhTNF,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体外活性实验显示,GFE-1-rⅢhTNF对L929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体内分布实验证实,GFE-I-rmhTNF在小鼠肺组织的富集远高于肝肾组织。结论:构建了融合蛋白GFE-1-rmhTNF.,可显著杀伤L929细胞并特异性富集于小鼠肺组织。

  • 标签: 人肿瘤坏死因子 GFE-1多肽 融合蛋白 体外活性 体内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