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在15℃、20℃、25℃、30℃及35℃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吡虫啉、丁硫克百威和氰戊菊酯对烟蚜毒力的温度效应。结果显示,吡虫啉和丁硫克百威对烟蚜的毒力呈正温度效应,但随着温度上升,烟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变化比丁硫克百威大。吡虫啉毒力在35℃时为15℃时的7.12倍;而丁硫克百威为2.88倍。氰戊菊酯对烟蚜的毒力呈负温度效应,在35℃时的毒力约为15℃时的1/5。鉴于这些药剂的毒力受温度影响的规律,建议在气温较低时选用氰戊菊酯等负温度效应的农药,在气温较高时则选用吡虫啉等正温度效应的农药,以充分发挥农药的性能,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

  • 标签: 烟蚜 温度效应 吡虫啉 丁硫克百威 氰戊菊酯
  • 简介:类Bscavenger受体(SR-Bs)是在vivo涉及各种各样的生理的进程的房间表面glycoproteins,包括xenobiotics的类脂化合物,绑定和吞噬作用的运输和新陈代谢,并且发信号。但是很少信息都不关于蚕SR-Bs是可得到的;为揭示他们的功能学习这些SR-Bs是必要的。在这研究,我们克隆BmSCRBQ4的全身的编码顺序,从蚕BombyxmoriL的SR-B基因。我们发现BmSCRBQ4基因由九exons和八introns组成,与编码456氨基酸的1371bp的一个开的读物框架。基因表示研究决定BmSCRBQ4送信人RNA(mRNA)在未受精的鸡蛋被表示,在胚胎的开发期间并且在整个幼虫的时期的多数。mRNA的表示在中间的内脏,中间的丝绸腺,以后的丝绸腺,头,integumentum,胖身体,睾丸和幼虫的B的卵巢被检测。moriDazao紧张,以及在蚕,房间衬里BmN和BmE。蛋白质表示研究发现BmSCRBQ4蛋白质仅仅在睾丸,胖身体和幼虫的中间的丝绸腺,以及在蚕房间行BmN和BmE被表示。BmSCRBQ4蛋白质在不同纸巾和房间在banding模式看了可变性什么时候由西方的弄污分析了。染色的Immunohistochemical证明BmSCRBQ4蛋白质本地化到组成的膜或这些纸巾的细胞的膜。这些结果显示那BmSCRBQ4基因可以在每纸巾在房间表面起一些生理地相关的作用。

  • 标签: 家蚕细胞 清道夫受体 组织定位 表达模式 B类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简介:Bemisiatabaci在20052008期间从B遗传因子型的优势在中国出人意料地变了到Q遗传因子型。这观察在调查环境因素,包括的主人,温度和相对湿度(RH)是否能可能在遗传因子型分发解释观察移动刺激了兴趣。结果显示所有三个参数检验了影响遗传因子型survivability。当与Q遗传因子型在辣椒植物上一起高耸了时,B遗传因子型的百分比在第一和第二代在创始人人口从66.7%显著地减少了,到13.6%和3.7%分别地。什么时候B(在66.7%点的创始人)和Q(在33.3%点的创始人)遗传因子型独自在茄子上,或在pepper-plus-eggplant联合上一起被饲养,B遗传因子型任何一个的人口尺寸仍然保持不变,或在第一和第二代有点增加了。在茄子上,在Q和B遗传因子型(3Q和6B)之间的竞争力上的RH和温度的效果不是重要的。

  • 标签: B型烟粉虱 相对湿度 生物型 竞争力 温度 主机
  • 简介:【背景】不同烟草品种会影响B型烟粉虱的取食选择性,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明确。刺吸电波图(EPG)技术是研究刺吸式昆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性的重要手段,通过烟粉虱取食产生的电信号,可以分析其对不同烟草品种的取食差异。【方法】应用EPG技术对B型烟粉虱雌成虫在6个烟草品种(翠碧1号、K326、闽烟7号、云烟85、云烟87、红花大金元)上的取食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6个烟草品种上有效记录的雌成虫数均为18头,在翠碧1号、K326、闽烟7号、云烟87、云烟85和红花大金元叶片上能够到达韧皮部的个体数分别为15、15、12、13、15和15头,能够持续吸食的个体数分别为13、14、8、12、14和15头。烟粉虱雌成虫在6个烟草品种上的非刺探(np)波所占的比例差异显著,在红花大金元上所占的比例最小,显著低于其他5个品种。雌成虫在红花大金元和K326上E1波的总持续时间显著短于闽烟7号和云烟87。雌成虫在红花大金元上E2波的总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其他5个品种,而在闽烟7号、云烟87和云烟85上显著短于其他3个品种。【结论与意义】在6个烟草品种中,B型烟粉虱雌成虫最喜食红花大金元,最不喜食闽烟7号和云烟87。因此,在福建省B型烟粉虱的发生区,选择烟草品种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红花大金元的种植,增多闽烟7号和云烟87等抗B型烟粉虱品种的种植。

  • 标签: B型烟粉虱 雌成虫 取食行为 刺吸电波图 烟草品种
  • 简介:[背景]红火蚁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利用其相互清洁和交哺行为等社会性昆虫特有的生活习性,使杀虫剂在巢群内传导,可以达到全巢药剂控制的目的。然而,有关茚虫威在红火蚁巢群内的传导效应尚未见有详细报道。[方法]采用供药蚁/受药蚁模型,研究了药剂剂量、供药蚁—受药蚁比例、处理时间对茚虫威在红火蚁工蚁间横向传毒的影响。[结果]剂量越高,受药蚁的死亡率越高,25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为14.1%~70.0%,而50ng·头-1处理组的受药蚁死亡率最高可达100%;供药蚁—受药蚁比例显著影响茚虫威的传毒,比例为1∶1时,50、100、250、500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可达100%;随着时间延长,受药蚁的死亡率升高,但在12h后,供药蚁死亡率最高仅为8.0%,表明茚虫威具缓效特性。[结论与意义]本研究明确了在红火蚁工蚁间茚虫威横向传毒的剂量、时间和供药蚁—受药蚁比例的效应,为应用该药剂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红火蚁 茚虫威 横向传毒
  • 简介:[背景]红脉穗螟是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对其进行防控.[方法]采用药膜法和饲喂法研究了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槟榔红脉穗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印楝素、烟碱、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对红脉穗螟各龄幼虫均表现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采用药膜法处理后,除虫菊素和烟碱对槟榔红脉穗螟各龄幼虫的毒力最高,LC50分别为3.83~17.01mg·L-1和3.75~24.78mg·L-1,且其毒力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减弱.浸叶饲喂法结果表明,烟碱和鱼藤酮表现出较强的杀虫活性,LC50分别为7.72~20.69mg·L-1和11.41~25.25mg·L-1.[结论与意义]植物源杀虫剂不同处理方法对红脉穗螟的毒力存在差异,生产上应根据药剂的作用方式合理选择.

  • 标签: 植物源杀虫剂 红脉穗螟 生物活性
  • 简介:在在与银叶白色的关系的光合作用和可溶的碳水化物含量飞的棉花(GossypiumhirsutumL.)上种日期和氮授精的影响,Bemisiatabaci(Gennadius)遗传因子型“B”,人口在地实验被检验。在迟了的4月和早6月的Cottonplanted用尿素肥料在土壤与0,112,168和224kg/N公顷被对待。种4月的棉花的吝啬的光合的率是4%—20%高在季节晚比种6月的棉花的比在季节,而是10%-18%早的种6月的棉花的降低。为两个都种日期的光合的率断然与增加的氮的层次被相关。当为两个都种日期的葡萄糖的层次断然与氮层次被相关时,fructose和蔗糖层次不是。当蔗糖的更高是多达59%时,fructose的层次在to40%上面的平均数降低,在比在June-plantedcotton的种4月的棉花。光合的率或有气孔的传导力的层次没被相关与adultwhitefly,为种的任何一个的密度标明日期。葡萄糖和fructose的层次断然在季节晚仅仅为种6月的棉花与白苍蝇密度被相关。

  • 标签: 种植技术 氮肥 光合作用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银叶粉虱 生物类型
  • 简介:【背景】南方小花蝽是一类很有利用前景的捕食性天敌,而有关其在不同捕食空间下对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的重要入侵害虫西花蓟马捕食控制效能的研究较少。【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南方小花蝽成虫在不同试验空间对西花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选择性、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南方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选择性强于成虫;在相同的试验空间,南方小花蝽成虫的日均捕食量随猎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捕食量在猎物数量为每指形管中60头时最大,分别为15.90和19.30头;而搜寻效应随猎物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各供试条件下,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小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若虫的瞬时攻击率最大,为1.2794;而在大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成虫的瞬时攻击率最小,仅为0.3506,其处理1头西花蓟马成虫的时间约需0.0402d,而处理1头若虫的时间仅需0.0242d。在相同的猎物数量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大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的日均捕食量均低于其在小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的日均捕食量。【结论与意义】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有很强的捕食效能,对西花蓟马的种群消长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应用南方小花蝽防治西花蓟马积累资料,同时为西花蓟马的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南方小花蝽 捕食选择性 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 简介:【背景】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急性毒性尚未明确。【方法】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铜(Cu2+)、锌(Zn2+)、镍(Ni2+)、镉(Cd2+)、铅(Pb2+)和锰(Mn2+)等6种重金属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并参照欧盟指令91/414/EEC标准评价了其环境风险。【结果】滤纸接触法48h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对蚯蚓的L%为3.17(2.53—3.81)~90.42(69.45~140.47)μgcm-2,其毒性次序为Cu2+〉Zn2+〉Ni+〉Cd2+〉Pb2+〉Mn2+。人工土壤法14d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对蚯蚓的LC50为1347(1236~1453)~6936(6144~8930)mg·kg-1,其毒性次序为Cu2+〉Cd2+〉Ni+〉Zn2+〉Mn2+〉Pb2+。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u2+、Zn2+、Ni+、Cd2+、Pb2+和Mn2+等6种重金属的暴露比(toxicity/exposureratio,TER)分别为3.37、4.46、8.68、1428、13.87和5.85。【结论与意义】6种重金属对土壤动物蚯蚓均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Cu2+、Zn2+、Ni+、Mn2+等4种重金属对赤子爱胜蚓存在急性毒性风险,而Cd2+和Ph2+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风险水平是可接受的。该评价结果可为我国制定基于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 标签: 重金属 赤子爱胜蚓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