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并蛎蚧属盾蚧科并蛎蚧属,该虫食性杂,危害植物种类多,极易随水果、苗木、景观花卉植物等寄主传播入境。并蛎蚧分布于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我国大陆地区尚未见该虫发生报道。2016年5月山西口岸从来自台北水果释迦上截获了并蛎蚧,为我国大陆首次截获。[方法]通过显微形态特征观察和测量进行种类鉴定,并研究并蛎蚧生物学、生态学相关资料,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并蛎蚧与近似种主要区别:臀叶与第二臀叶愈合中间有腺刺,有第三对臀叶,臀叶有向内延伸硬化区。通过风险评估认为,来自我国台湾、日本并蛎蚧入侵我国大陆风险较大。并蛎蚧大陆亚热带地区定殖和扩散风险很大。[结论]我国大陆地区气候条件、植物种类可为并蛎蚧定殖提供可能适生条件,各口岸应对进境并蛎蚧寄主植物加强检验检疫。

  • 标签: 山西口岸 截获 并蛎蚧 台北 释迦
  • 简介:【背景】辣木瑙螟是我国辣木上新发现种小蛾类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取食.目前该虫我国云南省已有分布,对辣木产业威胁极大.【方法】通过室内试验、田间调查和收集整理辣木瑙螟相关资料,研究并总结了辣木瑙螟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形态特征、部分生物学特性、危害和发生情况.【结果】人工饲养与初步观察显示,辣木瑙螟幼虫期约16.17d,蛹期约10.25d,从初孵幼虫到成虫共需约26.42d.云南省元江县调查结果显示,辣木被害株率达94%以上,单株虫量最高达302头.株^-1,经常采收地块枝被害率达80.80%、被害指数达0.54,受害程度显著高于未采收地块.【结论】关于辣木瑙螟年生活史、世代数、危害损失、防治方法等方面尚待进步研究.随着辣木种植面积扩大,其他与辣木种植环境相似的地区也可能有辣木瑙螟分布.因此,需采取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方法加强监测,防止该虫蔓延.

  • 标签: 辣木 害虫 辣木瑙螟 初报
  • 简介:烟粉虱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20多年,烟粉虱些遗传群入侵世界各地,严重危害作物生产。烟粉虱遗传结构多样和复杂早已被关注,但其分类地位,尤其是烟粉虱到底是个包含多个生物型种还是个包含许多隐种物种复合体,直颇受争议。近几年,有关烟粉虱种系发生和系统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有证据推论其是个包含至少31个隐种物种复合体,但生殖隔离证据仍显不足,种系发生分析结果也因仅依据COI个基因而受到质疑。因此,大多数从事烟粉虱研究同行接受其为个物种复合体概念同时,仍有同行沿用生物型概念。我国境内已先后报道了包括13个本地种和2个全球入侵种在内15个烟粉虱隐种。本地种主要分布我国南部及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岛东南沿海地区,隐种多样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入侵种“中东小亚细亚1”隐种(MEAMl)(即“B型”)和“地中海”隐种(MED)(即“Q型”)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003年前后入侵我国,并在许多地区迅速取代了本地种而占据优势地位。全国范围内调查数据显示,这2个入侵种可在大部分区域共同存在,但自2005年以来,MED许多地区陆续取代MEAMl,这很可能与MED对大量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有较强抗性有关。本文还讨论了烟粉虱隐种复合体分类所面临命名等难题以及大范围抽样调查数据偏差问题。

  • 标签: 烟粉虱 隐种复合体 种系发生 分布
  • 简介:【背景】花生豆象原产于非洲,目前已扩散至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为害多种农作物,是重要仓储害虫,1992年曾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病、虫、杂草名录》。但200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名录》未包括花生豆象,原因可能是该虫已在我国云南等地发生。【方法】通过检视我国检疫部门截获标本、核对“云南花生豆象”相关研究资料,说明花生豆象鉴定特征,并使用CLIMEX3.0对其我国适生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我国报道花生豆象发生缘于我国酸角豆象鉴定错误。花生豆象外部形态与酸角豆象极为相似,但通过生殖器特征可以明确鉴定并区分这2种害虫。我国多个花生主产区是花生豆象适生区,花生豆象旦入侵,就会给我国花生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结论与意义】花生豆象人侵我国风险,建议将其增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

  • 标签: 花生豆象 酸角豆象 适生区 检疫性有害生物
  • 简介:[目的]生态位模型在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具有广泛应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预测物种潜在分布和现实分布研究。本文以美国白蛾为例介绍pROC方案在生态位模型评价应用及其注意事项,以期对物种潜在分布预测进行合理评价,促进生态位模型我国合理运用和发展。[方法]介绍ROC曲线和AUC值基本原理,总结其在生态位模型评价应用,从物种存在分布点和不存在分布点可信度出发,分析AUC值用于模型评价优点和不足,最后介绍局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线下面积方案(pROC方案)来弥补传统AUC值不足。[结果]AUC值虽独立于阈值,但因其综合灵敏度和特异度,而屏蔽这2个指标各自特征,不能分别评估预测结果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对遗漏率和记账错率不能进行权衡,会误导使用者对模型评价。与AUC值相比,ROC曲线形状更具有价值,蕴含丰富模型评价信息。[结论]模型评价需要将灵敏度和特异度区别对待,ROC曲线形状比AUC值在生态位模型评价更为重要,pROC方案相对于传统AUC值具有优势,但容易对过度模拟做出不当判断。模型评价与作者研究目的密切相关:当以预测物种潜在分布为目的时(如入侵物种潜在分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影响和谱系生物地理学),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或者遗漏率)更多权重;当以预测物种现实分布为目的时(如保护区界定和濒危物种引入),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和特异度同等权重。

  • 标签: 生态位模型 灵敏度 特异度 ROC曲线 AUC值 遗漏错误
  • 简介:[背景]苹果蠹蛾原产于欧亚大陆,是世界著名严重危害苹果生产入侵害虫,也是中国重要对外检疫有害生物。[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并于2005~2013年使用标准信息素诱芯对全国各苹果、梨主产区苹果蠹蛾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监测,明确该虫我国分布现状及扩散历史;此外,使用特定公式对苹果蠹蛾发生区造成的当前经济损失和扩散完成后潜在经济损失进行了系统评估,以明确该虫我国现有和潜在危害。[结果]苹果蠹蛾于1953年首次中国新疆被发现,目前中国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黑龙江、辽宁和吉林7省144个县(市、区、旗),主要集中分布东经74.56°~106.8°以及东经120.02°~132.95°,发生面积约49410hm~2;经济损失评估结果显示,苹果蠹蛾导致中国苹果和梨潜在减产数量为185.01万和81.33万t。[结论与意义]该虫已在中国形成东西2个分布区,对占据中国苹果产量80%西北黄土高原(陕西为主)和渤海湾(山东、河北、辽宁为主)两苹果主产区构成了严重威胁,须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苹果蠹蛾 入侵生物 中国 分布 扩散 经济损失
  • 简介:【背景】北美刺龙葵是种全球广泛分布恶性杂草,已被列入我国进境检疫有害生物名单。近年来北美刺龙葵不断随进口货物传入我国,明确其传入途径和适生区对控制其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GIS、空间统计学、Maxent生态位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北美刺龙葵传入途径与潜在分布区,并通过ROC分析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跨区域农产品贸易是北美刺龙葵全球扩散驱动力与传入我国主要途径。生态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北美刺龙葵我国具有广阔适生区,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甘肃、西藏、四川西北部以外区域都是其我国适生区,其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东部和南部沿海、西南边境和新疆部分地区。AUC值为0.789,表明本研究建立Maxent模型预测能力较强,能够很好地拟合物种已知分布环境生态位。【结论与意义】北美刺龙葵我国传入风险极高。基于北美刺龙葵我国主要传入途径与潜在扩散媒介时空分布,划定了重点监测区域,建议对适生区内极易传入高风险区如港口、机场、物流中转站、加工厂等开展早期监测预警,以预防其再次入侵与进步扩散蔓延。

  • 标签: 北美刺龙葵 适生区 入侵植物 生态位模型
  • 简介:硫丹茶叶消解动态符合级动力学方程,茶叶残留量随着施用剂量增加而增加。硫丹乌龙茶消解速率显著低于绿茶,同环境下,35%硫丹乳油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乌龙茶和绿茶半衰期分别为2.15-2.84d和1.65-1.98d,药后7d残留量分别为4.21mg/kg-12.04mg/kg和2.81mg/kg~8.98mg/kg。同时,由于气候差异,同浓度处理残留量和半衰期不同地区间差异也较大。不同茶区,无论乌龙茶或绿茶品种,药后7d,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残留量均在10.0mg/kg以下,而500倍个别超过10.0mg/kg,但在20.0mg/kg以下,所以,按欧盟最高限量30.0mg/kg标准计,目前茶园施用该药安全间隔期为7d是合理。本分析方法采用微型层析柱法净化,具有操作时间短,试剂用量省、净化效果好优点,最低检出量为0.0006ng,最小检出浓度为0.0064g/g,该技术指标完全满足残留分析要求。

  • 标签: 硫丹 茶叶 残留 安全性评价
  • 简介:瓜实蝇BactroceracucurbitaeCoquillett是世界上重要检疫害虫,通过14、18、22、26、30、34℃温度下孵化和饲养实验,测定该虫卵、幼虫、蛹、产卵前期、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8.0982℃、4.5245℃、4.5245℃、7.4751℃、10.0019℃和28.8506、162.7462、145.7249、166.5126、503.8343日度。根据该虫致死温度和有效积温模型,运用数学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预测了瓜实蝇中国适生区和年发生代数,结果表明:该虫可在中国48.96%地区发生(气象站点所代表地区),1年发生2-12代,以4~6代为主。

  • 标签: 瓜实蝇 有效积温 适生性 年发生代数
  • 简介:【背景】齿裂大戟原产于北美,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种检疫杂草。目前,该杂草已在我国华北、华东和西南建立种群,并呈扩散蔓延趋势。由于该入侵植物具有极强繁殖能力,旦大面积扩散势必造成极大损失,急需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其未来扩散趋势,进而制定早期预警措施。【方法】使用MAXNET模型,运用齿裂大戟原产地和中国已知分布数据及筛选后环境变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及其生活史特征和环境适应特性,直观和定量地预测了该原产北美的植物中国适生范围,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方法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齿裂大戟我国有较为广阔潜在分布区,其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地处33°~40°N,109°~119°E北京、天津、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中北部、山西南部和陕西西安等地。【结论与意义】结合齿裂大戟我国分布现状和传入扩散特性,划定了其我国潜在高风险区域,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入侵植物进步传入和扩散早期预警和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齿裂大戟 最大熵模型 入侵植物 生态位 潜在分布区预测
  • 简介:【背景】多样比较是评价转基因作物对生物群落影响标准参数之。以往用于描述多样指数很多,但这些指数各有优缺点,生物学解释不全面。运用现代生物多样表示方法,能够描述更复杂情况下多样性关系。本文主要介绍了Rényi多样指数曲线在生物安全研究应用。【方法】Rényi多样指数曲线与以往常用维多样指数不同,当其等级参数为某些特定值时代表了几个著名多样指数,该方法可较为确切地评价复杂生物群落多样。本文介绍其计算公式后,通过比较河北省2种转Bt基因棉田(孟山都33B和棉30,均未施农药)以及常规管理(施用农药)和综合治理(IPM,施用农药和释放赤眼蜂相结合)条件下非转基因棉田蜘蛛群落,证明了该方法适用。【结果】Rényi多样指数曲线分析表明了所有可能互作类型:1个明确多样排序以及2类棉田蜘蛛群落间不同潜在关系。Rényi指数分析表明,供试棉田中,棉30棉田蜘蛛多样指数最高,其他3种棉田蜘蛛多样高低则难以概而论。蜘蛛稀有种多样以孟山都33B棉田最高,IPM和常规棉田次之;蜘蛛常见种多样以IPM棉田最高,常规棉田和孟山都33B棉田次之。【结论与意义】Rényi多样指数可用于生物群落多样综合评价,并可用于评价不同管理措施对生物多样影响。该方法弥补了仅用单数量参数评价多样传统方法缺陷,将不同参数整合成具有内在关联概念框架。

  • 标签: BT棉 可扩展多样性指数 农药效应 生物安全评价 生物多样性比较 Rényi多样性指数
  • 简介:[背景]青檀绵叶蚜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新物种,该蚜虫对青檀造成了危害.[方法]2013年对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绵叶蚜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青檀绵叶蚜中国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青檀绵叶蚜潜在高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山东,江苏和北京有零星分布;中风险区大面积集中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低风险区集中山西、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区.[结论与意义]青檀绵叶蚜潜在分布区集中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青檀分布地区预防青檀绵叶蚜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檀绵叶蚜 MAXENT AUC 潜在地理分布
  • 简介:【背景】菊科植物新疆千里光原产于欧亚大陆,北美和澳洲为入侵植物,目前中国只有新疆有分布记录。新疆千里光旦成为入侵植物,将对农业、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都可能产生危害,所以需要评估其中国扩散趋势。【方法】搜集新疆千里光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分布记录,结合当前和未来(2050年)气候条件下19种生物气候变量,应用Maxent模型和DivaGis软件,定量预测新疆千里光在中国目前和未来潜在分布区域;并通过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法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另外,通过Maxent给出新疆千里光在欧洲(原产地)、北美洲和大洋洲(入侵地)以及中国等4个分布区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气候阈值。【结果】用中国和全球分布数据预测结果有些差异。前者结果表明除了新疆地区,其他省份几乎没有新疆千里光适生区;而后者显示中国其他几个省份也有可能分布,且甘肃四川交界处有较高适生性。前者模型精确度较高,但2个结果都显示新疆千里光在中国目前和未来分布区大部分还是新疆地区。中国分布区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阈值比其他2个地区都低。【结论与意义】新疆千里光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在中国未来扩散趋势较弱,基本局限于新疆地区。用中国分布数据预测优于全球分布数据预测结果,新疆千里光不同分布区气候阈值差异揭示分布于中国新疆千里光与其他地区种群生态位有所不同,可能是个新亚种,希望未来能进行进研究。

  • 标签: 菊科 入侵植物 入侵风险 最大熵模型
  • 简介:[目的]松材线虫是我国重要检疫外来入侵物种,给我国林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松材线虫疫区调查发现,些年平均温度8℃左右高海拔地区也开始有松材线虫病发生,说明其分布线可能开始向北和高海拔地区移动。因此,松材线虫低温适应驯化环境下,对松材线虫我国最新风险分布区进行了预测。[方法]将松材线虫分为长期(30d)暴露和短期(24h)暴露2组进行低温(3、1、0、-1、-3、-5、-6、-7、-9、-12℃)暴露实验,得出致死温度LT50、LT75和LT99。利用CLIMEX1.0适生性分析软件与ArcGIS10.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LT50、LT75和LT99为界限划分风险分布区。利用CLIMEX软件导入新温度数据对松材线虫进行适生性分析,将结果导入ArcGIS,进行IDW插值,以EI值划分松材线虫风险分布区。对有无低温胁迫及不同低温胁迫时间下中度风险分布北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松材线虫长期冷胁迫(30d)条件下中度风险分布区界线比短期冷胁迫(24h)条件下和无胁迫条件下(以EI值划分)中度风险分布区界线明显靠北。[结论]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松材线虫分布区有向北扩散趋势,即产生低温适应进化。

  • 标签: 松材线虫 ARCGIS CLIMEX 风险分析 低温适应性
  • 简介:纳塔尔实蝇CeratitisrosaKarsch属双翅目实蝇科腊实蝇属,为害30余种经济植物,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本研究运用CLIMEX3.0及ArcGIS9.3对纳塔尔实蝇我国目前及未来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目前气候条件下,纳塔尔实蝇我国潜在地理分布区为18.250°N-30.250°N,其中,华南和东南地区为高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台湾等地。未来气候条件下,2020和205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北界分别移至31.250°N和32.250°N,且中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北移明显;210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北界移至33.750°N,且高度适生区北移明显。因此建议目前应加强纳塔尔实蝇检疫措施,完善监测体系,监测网点主要设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应对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进行长期监测;同时,应对湖南、贵州、江西、湖北、江苏、安徽等省进行定期监测,严防该虫入侵。

  • 标签: 纳塔尔实蝇 潜在地理分布 CLIMEX ARCGIS
  • 简介:薇甘菊是湄公河次区域重要恶性入侵杂草,其种群跨境入侵扩张备受区域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以来我国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团队和专家科技支撑下,中国云南与周边五国科研机构成立“湄公河次区域植物保护工作组”。本文简要介绍工作组围绕该入侵杂草在生态异质条件下种群扩展与灾变过程预警监测、阻截防控带建设、替代控制与选择除草剂协同应用取得阶段成效,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路”倡议实施,服务于中国云南经济国境线、绿色国境线和生态国境线发挥建设作用。

  • 标签: 大湄公河次区域 入侵杂草 薇甘菊 持续治理 显著成效
  • 简介:【背景】外来人侵植物紫茎泽兰自然演化出耐高温种群,其适应机制与各种生理代谢有关。【方法】本文从超微细胞化学水平,对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敏感种群ATP酶活性定位,明确其高温适应作用,试图阐明该草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正常情况下,紫茎泽兰ATP酶主要定位于细胞壁及细胞间隙周围细胞壁表面;经40℃高温处理后,不同处理时间下,抗性、敏感种群之间ATP酶活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以处理12h时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抗高温种群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ATP酶定位点除细胞壁外,细胞膜上也呈现大量分布,而敏感种群处理12h时酶活性明显降低,只细胞壁上有零星分布。处理24h时,敏感种群叶片已完全萎蔫,细胞结构毁坏,细胞膜破损;而抗高温种群叶片仍然完好,细胞膜上仍有ATP酶分布。【结论与意义】经40℃高温处理后,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初步认为紫茎泽兰对高温适应与ATP酶活性相关。本研究为进步阐明与紫茎泽兰适应性相关入侵机理提供了资料。

  • 标签: 紫茎泽兰 高温适应性 ATP酶 细胞化学定位 超微结构
  • 简介:为了弄清楚我国椰子害虫种类及其分布情况,采用直接观察法、扫网法、拍打法、诱捕法和吸虫器法等调查方法,调查了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椰子园害虫。结果表明,我国椰子害虫共有64种,分属7目25科,其中新发现我国椰子害虫31种。

  • 标签: 害虫 椰子 中国
  • 简介:为了弄清楚我国椰子害虫种类及其分布情况,采用直接观察法、扫网法、拍打法、诱捕法和吸虫器法等调查方法,调查了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椰子园害虫。结果表明,我国椰子害虫共有64种,分属7目25科,其中新发现我国椰子害虫31种。

  • 标签: 害虫 椰子 中国
  • 简介:自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艾尔顿1958年撰写《动植物入侵生态学》出版至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部著作被公认为是生物入侵科学研究方面的开端。这期间生物入侵研究经历了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之前)、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和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在这个过程,越来越多概念、假说、方法和技术被提出和整合到生物入侵研究之中,由此催生了门生态学领域新兴学科——入侵生物学。本文在对近50年来生物入侵专著和论文统计分析基础上,介绍了国际生物入侵研究发展脉络和现状。同时综述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着重阐述了主要科学问题("入侵潜力与成功入侵关系"、"入侵种种群扩张与扩散"、"入侵种生态适应与进化"及"本地生态系统对入侵响应及可入侵")和预防与控制技术体系(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检测与监测、狙击与灭除、生物防治、生态修复与干扰调控),并进步介绍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体系构建和框架,提出入侵生物学是研究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系统可入侵,以及外来物种预防与控制科学,是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最后展望和讨论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发展可能遇到些问题。

  • 标签: 生物入侵 入侵生物学 学科构建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