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3 个结果
  • 简介:硫丹茶叶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茶叶残留量随着施用剂量增加而增加。硫丹乌龙茶消解速率显著低于绿茶,同一环境下,35%硫丹乳油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乌龙茶和绿茶半衰期分别为2.15-2.84d和1.65-1.98d,药后7d残留量分别为4.21mg/kg-12.04mg/kg和2.81mg/kg~8.98mg/kg。同时,由于气候差异,同一浓度处理残留量和半衰期不同地区间差异也较大。不同茶区,无论乌龙茶或绿茶品种,药后7d,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残留量均在10.0mg/kg以下,而500倍个别超过10.0mg/kg,但在20.0mg/kg以下,所以,按欧盟最高限量30.0mg/kg标准计,目前茶园施用该药安全间隔期为7d是合理。本分析方法采用微型层析柱法净化,具有操作时间短,试剂用量省、净化效果好优点,最低检出量为0.0006ng,最小检出浓度为0.0064g/g,该技术指标完全满足残留分析要求。

  • 标签: 硫丹 茶叶 残留 安全性评价
  • 简介:[目的]矿物油乳剂因其安全好、杀虫谱广、不易产生抗性优点,被广泛用于果蔬、农作物、园林害虫防治,但有关其害虫天敌烟蚜茧蜂安全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研究矿物油乳剂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安全,为更好地协调蚜虫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浸渍法测定了不同浓度(150、250、350、450倍液)矿物油乳剂烟蚜茧蜂各发育阶段影响。[结果]矿物油乳剂烟蚜茧蜂成虫影响较小,无明显胃毒作用,但有一定触杀作用,以最高浓度150倍液(4986.960mg·L^-1)处理24h后存活率依然高达92%;矿物油乳剂烟蚜茧蜂寄生蚜有较高致死率,LC50为859.541mg·L^-1,该浓度远远低于此次供试最低浓度450倍液(1662.320mg·L^-1),说明矿物油乳剂烟蚜茧蜂卵和幼虫安全较差;矿物油乳剂烟蚜茧蜂蛹期羽化率影响较显著,处理组僵蚜对照组僵蚜相比,羽化高峰期均滞后1d,且羽化率随着处理浓度增大而下降(450倍液时羽化率为81.25%,150倍液时仅为47.75%)。[结论]当蚜虫发生严重时,可考虑烟蚜茧蜂成虫期协调使用矿物油乳剂进行联合控制,但矿物油乳剂使用浓度和施用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 标签: 矿物油乳剂 烟蚜茧蜂 触杀 胃毒
  • 简介:【目的】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细菌性病害,培育抗性品种是治理该病害重要途径。因此,明确云南水稻材料检疫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可以为该病害防治监测、水稻栽培合理布局和良好抗性资源获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剪叶接种法测定云南稻区30个品种7个不同致病型白叶枯病菌抗性。【结果供试30个云南水稻品种,2个品种(玉粳16和JS42糯稻)7个不同致病型菌株均表现为抗性;15个品种7个致病型菌株均表现感病;HEN11、SCYC-6、YN7、YN11、FUJ、YN241和PX0997个致病型菌株表现抗性水稻品种分别占26.67%、16.67%、23.33%、13.33%、6.67%、10.00%和20.00%。此外,区试材料抗性比例高于主栽品种,地方稻未发现抗性品种。【结论】现在生产上大部分水稻品种优势致病型病原菌入侵抵抗能力降低甚至丧失。针对云南地区优势致病小种FUJ筛选得到2个抗性品种:玉粳16和JS42糯稻。

  • 标签: 水稻种质 云南 水稻白叶枯病 抗性评价
  • 简介:[目的]生态位模型在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具有广泛应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预测物种潜在分布和现实分布研究。本文以美国白蛾为例介绍pROC方案在生态位模型评价应用及其注意事项,以期物种潜在分布预测进行合理评价,促进生态位模型我国合理运用和发展。[方法]介绍ROC曲线和AUC值基本原理,总结其在生态位模型评价应用,从物种存在分布点和不存在分布点可信度出发,分析AUC值用于模型评价优点和不足,最后介绍局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线下面积方案(pROC方案)来弥补传统AUC值不足。[结果]AUC值虽独立于阈值,但因其综合灵敏度和特异度,而屏蔽这2个指标各自特征,不能分别评估预测结果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遗漏率和记账错率不能进行权衡,会误导使用者模型评价AUC值相比,ROC曲线形状更具有价值,蕴含丰富模型评价信息。[结论]模型评价需要将灵敏度和特异度区别对待,ROC曲线形状比AUC值在生态位模型评价更为重要,pROC方案相对于传统AUC值具有优势,但容易对过度模拟做出不当判断。模型评价作者研究目的密切相关:当以预测物种潜在分布为目的时(如入侵物种潜在分布、气候变化物种分布影响和谱系生物地理学),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或者遗漏率)更多权重;当以预测物种现实分布为目的时(如保护区界定和濒危物种引入),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和特异度同等权重。

  • 标签: 生态位模型 灵敏度 特异度 ROC曲线 AUC值 遗漏错误
  • 简介:菜虫净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发出一种环境友好复合型防治瓜类、辣椒、豇豆害虫、害螨线虫中试药剂。为了进一步科学、合理使用菜虫净防治瓜类、辣椒、豇豆害虫、害螨线虫发生危害,探讨其作物生长发育安全,以辣椒品种台湾特大黄皮角辣椒为研究对象,菜虫净棉铃虫防治效果及其处理前后辣椒种子发芽率、幼苗长势、移栽后辣椒株高、主茎粗、叶宽、分枝茎长、花蕾数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菜虫净1000倍液、1500倍稀释液不仅对棉铃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而且对植株生长具有良好促进作用;菜虫净500倍液虽然棉铃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植株生长畸形。因此,综合考虑经济、高效和简便因素,菜虫净1000—1500倍稀释液可广泛用于防治棉铃虫发生危害。

  • 标签: 菜虫净 辣椒 棉铃虫 防治效果
  • 简介:【目的】生物杀虫剂及天敌昆虫应用是绿色防控发展方向,但有关生物杀虫剂天敌昆虫安全尚不明确。研究生物杀虫剂天敌昆虫影响可以为更好地协调使用生物杀虫剂和天敌昆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滤纸膜片法测定了5种生物杀虫剂(苦参碱、桉油精、鱼藤酮、除虫菊素、橄榄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4种天敌昆虫(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致死率。【结果】除虫菊素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巴氏新小绥螨影响较大,致死率均达到100%;鱼藤酮丽蚜小蜂、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影响均较大,致死率98.65%以上;橄榄鲨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影响较小,致死率均小于30%;苦参碱丽蚜小蜂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食蚜瘿蚊和巴氏新小绥螨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56%和15.91%;桉油精巴氏新小绥螨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东亚小花蝽和食蚜瘿蚊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91%和6.67%。【结论】这5种生物杀虫剂,橄榄鲨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桉油精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苦参碱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安全,鱼藤酮东亚小花蝽安全,除虫菊素食蚜瘿蚊安全。

  • 标签: 生物杀虫剂 天敌昆虫 安全性评价 致死率
  • 简介:自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年均10%左右速度迅速增长,2013年种植面积已达1.75亿hm2。其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环境保护、提升粮食营养质量和品质、制药以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转基因商业化生产深入,转基因技术潜在风险引起了社会以及国际上更广泛关注。事实上,转基因技术出现之初,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其安全性问题。相关国际组织(FAO、WHO、CAC、OECD)经过数次研究制订了一系列转基因食品安全有关评价原则、指南措施。随着转基因技术发展,这些安全评价策略也不断完善。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和管理体系。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前要经过十分全面以及系统安全评价,包括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方面,从而保障转基因食品安全

  • 标签: 转基因食品 安全性评价 发展历程
  • 简介:构建完善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技术体系是保障转基因生物产业健康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发展历程趋势,归纳了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思路内容。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应分为潜在风险分析、风险假设验证、风险特征描述3个步骤,并采用逐层评价模式;安全评价应贯穿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研发产业化全程,包括应用前预测、研发筛选、推广前评价、推广后监测。此外,基于科学和个案分析原则,本文复合性状、非生物胁迫抗性新型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策略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转基因植物 环境风险评价 逐层评价 复合性状
  • 简介:【背景】多样比较是评价转基因作物对生物群落影响标准参数之一。以往用于描述多样指数很多,但这些指数各有优缺点,生物学解释不全面。运用现代生物多样表示方法,能够描述更复杂情况下多样性关系。本文主要介绍了Rényi多样指数曲线在生物安全研究应用。【方法】Rényi多样指数曲线以往常用一维多样指数不同,当其等级参数为某些特定值时代表了几个著名多样指数,该方法可较为确切地评价复杂生物群落多样。本文介绍其计算公式后,通过比较河北省2种转Bt基因棉田(孟山都33B和棉30,均未施农药)以及常规管理(施用农药)和综合治理(IPM,施用农药和释放赤眼蜂相结合)条件下非转基因棉田蜘蛛群落,证明了该方法适用。【结果】Rényi多样指数曲线分析表明了所有可能互作类型:1个明确多样排序以及2类棉田蜘蛛群落间不同潜在关系。Rényi指数分析表明,供试棉田中,棉30棉田蜘蛛多样指数最高,其他3种棉田蜘蛛多样高低则难以一概而论。蜘蛛稀有种多样以孟山都33B棉田最高,IPM和常规棉田次之;蜘蛛常见种多样以IPM棉田最高,常规棉田和孟山都33B棉田次之。【结论意义】Rényi多样指数可用于生物群落多样综合评价,并可用于评价不同管理措施对生物多样影响。该方法弥补了仅用单一数量参数评价多样传统方法缺陷,将不同参数整合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概念框架。

  • 标签: BT棉 可扩展多样性指数 农药效应 生物安全评价 生物多样性比较 Rényi多样性指数
  • 简介:【背景】香蕉枯萎病是世界香蕉毁灭性病害,尚无有效药剂防控,筛选抗病品种是目前理想防治方法.【方法】采用组培苗伤根接种法,研究了18份香蕉种质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水平,并根据病情指数进行抗性分级.【结果供试18份香蕉种质,2份(东莞大蕉、抗枯5号)高抗,2份(碧盛、大丰)抗病,3份(抗枯1号、粉杂、农科1号)抗,7份(粵优抗1号、广东-741、泰国B9、大蕉、台湾8号、海贡蕉、威廉斯8818)感病,4份(巴西、广东2号、广粉1号、粉蕉)高感.【结论意义】不同香蕉种质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病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初步筛选出7份抗枯萎病香蕉种质,为香蕉枯萎病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为病区种植香蕉品种提供了有效参考.

  • 标签: 香蕉种质 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 抗病评价
  • 简介:【目的】向日葵白锈病、黑茎病是2种危害严重新入侵病害,新疆地区新源县和特克斯县为这2种病害发生区。研究目前种植油用型向日葵品种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抗性差异,可为新疆伊犁地区向日葵品种选育及其病害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伊犁地区广泛种植16种油用型向日葵种质资源为供试品种,试验地设在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田间,于2015年5—9月调查样地病叶数,并计算病情指数,同时测定样地平均产量,最后综合以上结果确定各品种抗性水平。【结果】不同向日葵品种同一供试条件下对白锈病和黑茎病存在明显抗性差异,新源县NX19012(西域朝阳)病情指数分别为7.83和25.62,而品种KWS204病情指数为21.04和39.50;部分品种不同供试地点表现出一致抗性水平,品种新引S31感染白锈病后新源县病情指数为9.41,特克斯县为9.38;另有部分品种不同地点存在不同抗性水平,如G101感染白锈病后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病情指数分别为9.16和11.78,而感染黑茎病后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病情指数分别为31.05和37.79。【结论】通过对白锈病和黑茎病病情指数、向日葵产量及当地气象数据综合研究,发现NX19012(西域朝阳)最适宜在新疆伊犁地区种植,品种S606、TO12244、NX01025(西部骆驼)也可作为多样化种植候选品种,而新葵杂系列品种中新葵杂5号可作为今后品种选育试验材料。

  • 标签: 油用型 向日葵 白锈病 黑茎病 入侵病害 病情指数
  • 简介:【背景】瓜实蝇是一种重要世界检疫害虫,广泛分布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瓜实蝇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蝇绿色防控提供一定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用保护膜后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苦瓜为害率。【结果】保护膜显著影响了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选择。随着保护膜浓度升高,瓜实蝇存活率和在供试苦瓜段上产卵量逐渐下降,但300和400倍保护膜之间差异不显著。当浓度达到400倍时产卵量最低,为0.33粒,死亡率最高,约为50%;室内研究发现保护膜可持续影响瓜实蝇产卵5d;此外,通过将保护膜应用在损伤苦瓜上,发现保护膜并没有抑制瓜实蝇产卵。田间,研究发现苦瓜果长影响了保护膜应用效能,2种果长苦瓜应用保护膜后12~14cm苦瓜被害率显著低于6~8cm苦瓜被害率。【结论意义】400倍植物液体保护膜是防治瓜实蝇最佳浓度,应用时间建议每4d一次。保护膜最合适应用时期为果长发育至12~14cm时,即生长后期。施用保护膜时一定均匀,且寄主果实受到损伤时不宜喷施保护膜。

  • 标签: 液体植物保护膜 瓜实蝇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松花江流域是中国最早工业基地之一,其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开展松花江流域水质评价及典型生物类群多样性状况调查,可为松花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7月调查整个松花江流域近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测定水质理化指标,开展其水质理化特征评价和生物指数评价,并探讨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水环境因子间关系。【结果】理化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南源松花江水质状况最差,处于中度污染;北源松花江处于轻度污染;梧桐河水质最好,处于良好状态。松花江流域3个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空间差异性。另外,梧桐河物种多样最高,北源松花江次之,南源松花江最低。溶解氧和营养元素K浓度是驱动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发生显著差异主要环境因子。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3个河段水质均处于轻度污染状态。【结论】松花江流域水质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状态。有机污染是松花江流域面临主要水质环境问题,松花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控制有机质输入是维持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平衡重要举措之一。

  • 标签: 松花江 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有机污染 生物指数 水质评价
  • 简介:【背景】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急性毒性尚未明确。【方法】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铜(Cu2+)、锌(Zn2+)、镍(Ni2+)、镉(Cd2+)、铅(Pb2+)和锰(Mn2+)6种重金属对赤子爱胜蚓急性毒性效应,并参照欧盟指令91/414/EEC标准评价了其环境风险。【结果】滤纸接触法48h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对蚯蚓L%为3.17(2.53—3.81)~90.42(69.45~140.47)μgcm-2,其毒性次序为Cu2+〉Zn2+〉Ni+〉Cd2+〉Pb2+〉Mn2+。人工土壤法14d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对蚯蚓LC50为1347(1236~1453)~6936(6144~8930)mg·kg-1,其毒性次序为Cu2+〉Cd2+〉Ni+〉Zn2+〉Mn2+〉Pb2+。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u2+、Zn2+、Ni+、Cd2+、Pb2+和Mn2+6种重金属暴露比(toxicity/exposureratio,TER)分别为3.37、4.46、8.68、1428、13.87和5.85。【结论意义】6种重金属对土壤动物蚯蚓均具有潜在毒性效应。Cu2+、Zn2+、Ni+、Mn2+4种重金属对赤子爱胜蚓存在急性毒性风险,而Cd2+和Ph2+赤子爱胜蚓急性毒性风险水平是可接受。该评价结果可为我国制定基于风险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 标签: 重金属 赤子爱胜蚓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 简介:转基因技术研发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研发进行了大量投入,目前已培育了具有不同新性状转基因水稻品系,许多品系已进入生物安全评价阶段。风险评价对转基因水稻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是其商品化生产之前必须解决问题,其中包括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影响。水稻抗虫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评价包括3个重要环节:(1)通过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检测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及其野生近缘种频率;(2)检测转基因在栽培稻和野生近缘种后代表达;(3)确定转基因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和进化潜力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近距离空间范围内栽培稻品种之间基因漂移频率很低(〉0.1%),但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基因漂移频率变异很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Bt抗虫转基因在栽培稻普通野生稻后代均能正常表达,但在其不同生长阶段,表达量有很大变异。在有较高水平害虫虫压下,含有抗虫转基因栽培稻及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与不含转基因对照相比,抗虫显著提高且适合度利益明显;但是,虫害发生水平较低时,含有抗虫转基因群体不含抗虫转基因群体相比没有显著适合度优势。综上,转基因逃逸到非转基因水稻频率极低,并且可以通过空间隔离阻断其逃逸。虽然抗虫转基因向杂草稻以及栽培稻距离较近野生稻群体逃逸无法避免,但是野生稻和杂草稻群体周围环境总体虫压较低,所以基因漂移带来环境影响应十分有限。

  • 标签: 栽培稻 基因渐渗 天然杂交 生物安全 生态风险 野生近缘种
  • 简介:经室内侵染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皆能侵染雷公藤丽长角巢蛾Xyrosarialichneuta幼虫,不同菌株侵染存在显著差异。3株白僵菌,Bb27菌株毒力最强,菌液为1×10^5~1×10^9个·mL^-1五个不同浓度梯度孢子悬浮液时,害虫15d校正死亡率58.3%-100%之间;LT50分别为9.36d,6.26d,3.89d、2.54d.2.10d;LC50为4.87×10^4个·ML^-1。3株绿僵菌,MaZPTP01菌株毒力最强,5种孢子浓度15d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4%、69.0%、76.2、92.9%、95.2%;LT50分别为11.47d、6.89d、4.36d、2.68d、2.13d;LC50为7.39×10^4个·mL^-1。Bb27和MaZFIT01菌株可应用于林间作进一步防治试验。

  • 标签: 白僵菌 绿僵菌 丽长角巢蛾 侵染力 雷公藤
  • 简介:寄主植物营养烟粉虱影响,以及烟粉虱遭受寄主植物营养胁迫和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刺激时生理适应机制进行了综述。寄主植物体内氮营养物质对烟粉虱有显著影响,烟粉虱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适应寄主植物体内氮营养物质变化。当植物体内氮营养不足时,烟粉虱通过利用体内共生菌、改变代谢方式、诱导寄主植物改变同化产物形成方向方式来确保生长发育所必须氮营养物质。烟粉虱还通过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来适应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改变。另外,我们还对烟粉虱具有较强暴发潜能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烟粉虱 氮素营养 次生代谢物质 适应机制
  • 简介:【目的】西花蓟马是世界害虫,利用西花蓟马寄主植物嗜食性差异,通过驱避作用防控西花蓟马,能够为绿色治理提供依据.【方法】西花蓟马嗜食甘蓝和非嗜食大蒜上互喷汁液,采用黄瓜+甘蓝、黄瓜+大蒜2种相间种植方式,研究它们西花蓟马寄主选择影响.【结果甘蓝上喷洒大蒜汁液后,甘蓝叶片上西花蓟马虫量和产卵量均明显减少.大蒜汁液浓度越高,减少得越多;大蒜上喷洒甘蓝汁液后,大蒜植株上西花蓟马虫量和产卵量明显增加,且增加程度甘蓝汁液浓度呈正相关.黄瓜和甘蓝相间排列时,西花蓟马黄瓜叶片上数量单作黄瓜叶片上无明显差异;但黄瓜和大蒜相间排列时,西花蓟马黄瓜上数量明显高于单作黄瓜上虫数,多52.4%.【结论】嗜食寄主植物上喷洒非嗜食植物汁液或间作非嗜食寄主可以明显减少西花蓟马选择.研究结果为利用非嗜食植物挥发物防控西花蓟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方法.

  • 标签: 西花蓟马 寄主选择性 植物汁液 相间种植
  • 简介:本文通过随机摆放寄主植物(呈圆形)和采用Y形嗅觉仪实验方法,研究了螺旋粉虱成虫多种不同寄主植物差异,寻找诱集植物,为螺旋粉虱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0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螺旋粉虱成虫趋向于番木瓜和番石榴上停落、取食和产卵;不同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Y形嗅觉仪实验,螺旋粉虱雌成虫番木瓜、番石榴趋向性最强。

  • 标签: 螺旋粉虱 寄主植物 趋性
  • 简介:【目的】外来植物黄顶菊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了解黄顶菊3种不同本地植物种植生长丛生菌根(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造成影响,可以从土壤微生物角度进一步解释黄顶菊入侵机制。【方法】通过同质园小区试验模拟黄顶菊入侵生态进程,以黄顶菊和3种本地植物狗尾草、藜、黄香草木樨为研究对象,采用AM真菌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黄顶菊3种本地植物不同种植方式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影响。【结果】(1)黄顶菊根际土壤聚集AM真菌种类与其伴生本地植物种类有关:黄顶菊狗尾草混种处理优势种为网状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而黄顶菊分别藜、草木樨混种处理优势种均为网状球囊霉、根内球囊霉和缩球囊霉;(2)黄顶菊分别狗尾草和黄香草木樨混种处理AM真菌种类既高于本地单种处理,也高于黄顶菊单种处理,说明随着黄顶菊入侵和地上植物多样改变,AM真菌种类也发生改变;(3)3种本地植物单种相比,黄顶菊各混种处理和黄顶菊单种处理中黄顶菊根际土壤根内球囊霉重要值均增加,表明黄顶菊入侵有利于根内球囊霉生长和发育。【结论】黄顶菊入侵改变了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AM真菌改变既本地植物种类有关,也入侵程度有关。

  • 标签: 黄顶菊 丛枝菌根真菌 竞争 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