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2 个结果
  • 简介:[背景]防控红火蚁工作中,有效控制该虫传播途径、降低传播风险预防关键。随草皮调运传播红火蚁扩散重要方式之一。[方法]采用活蚁巢密度、诱集比率、诱集工蚁数量、发生率等多个指标,调查评价广东省主要草皮种植地区广州石基、广州增城、深圳南山、惠州博罗等草皮种植场城市绿化草坪红火蚁发生程度。[结果]广东省草皮种植场红火蚁发生普遍,携带该虫扩散传播风险极大。不同地区草皮种植场红火蚁发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惠州博罗草场红火蚁发生程度最重,活蚁巢密度、诱集比率、诱集工蚁数量发生率分别为0.0085个·m^-2、56.75%、16.80头·个^-183.60%;深圳南山发生程度最轻,各项指标分别为0.0011个·m^-2、9.62%、0.92头·个^-124.50%。城市绿化草坪红火蚁发生较为普遍。调查3个城市中惠州发生程度最重,活蚁巢密度、诱集比率、诱集工蚁数量发生率等均最高,分别为0.0149个·m2、10.46%、14.30头·个-162.86%。不同品种草坪草红火蚁发生程度不同,以假俭草最高,以上4个指标分别为0.0140个·100m^-2、6.85%、5.57头·个^-151.43%。城区类型不同红火蚁发生程度不同,老城区红火蚁发生较轻,新城区较重,发生点常在移植草坪、绿化苗木区域。[结论与意义[广东省主要草皮种植区城市草坪红火蚁发生均较为普遍,运输携带该虫传播风险极大,研究结果可为加强草皮检疫、防止携带红火蚁传播提供依据。

  • 标签: 红火蚁 草皮 草坪 风险
  • 简介:[目的]生态位模型在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保护生物学中具有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地用于预测物种潜在分布现实分布研究中。本文以美国白蛾为例介绍pROC方案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应用及其注意事项,以期对物种潜在分布预测进行合理评价,促进生态位模型我国合理运用发展。[方法]介绍ROC曲线AUC值基本原理,总结其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应用,从物种存在分布点不存在分布点可信度出发,分析AUC值用于模型评价优点不足,最后介绍局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线下面积方案(pROC方案)来弥补传统AUC值不足。[结果]AUC值虽独立于阈值,但因其综合灵敏度特异度,而屏蔽这2个指标各自特征,不能分别评估预测结果灵敏度特异度,同时对遗漏率记账错率不能进行权衡,会误导使用者对模型评价。与AUC值相比,ROC曲线形状更具有价值,蕴含丰富模型评价信息。[结论]模型评价需要将灵敏度特异度区别对待,ROC曲线形状比AUC值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更为重要,pROC方案相对于传统AUC值具有优势,但容易对过度模拟做出不当判断。模型评价与作者研究目的密切相关:当以预测物种潜在分布为目的(如入侵物种潜在分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影响谱系生物地理学),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或者遗漏率)更多权重;当以预测物种现实分布为目的(如保护区界定濒危物种引入),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特异度同等权重。

  • 标签: 生态位模型 灵敏度 特异度 ROC曲线 AUC值 遗漏错误
  • 简介:综述我国2种主养淡水螯虾(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在生理生态学与环境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淡水螯虾环境条件(盐度、温度pH)适应范围、毒性污染物(氨氮、亚硝酸盐、重金属农药等)半致死浓度安全浓度,以及环境胁迫毒性污染物暴露对淡水螯虾生长、组织结构、生理代谢免疫功能等影响,为淡水螯虾养殖环境监测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淡水螯虾生理生态学与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

  • 标签: 淡水螯虾 环境胁迫 环境污染物
  • 简介:构建完善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技术体系保障转基因生物产业健康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发展历程与趋势,归纳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思路与内容。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应分为潜在风险分析、风险假设验证、风险特征描述等3个步骤,并采用逐层评价模式;安全评价应贯穿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研发与产业全程,包括应用前预测、研发中筛选、推广前评价、推广后监测。此外,基于科学个案分析原则,本文对复合性状、非生物胁迫抗性等新型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策略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转基因植物 环境风险评价 逐层评价 复合性状
  • 简介:RNA干涉(RNAi)昆虫遗传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广泛应用。近年来,RNAi认为具有应用潜力害虫防治新方法。具有良好抗虫性状RNAi生物技术作物已研究成功,预示其商业应用成为可能。因此,有关RNAi作物生态风险商业应用前人们所关心问题。要建立RNAi生物技术作物环境安全评价准则,监管者、受益各方及风险评估者必须要了解RNAi理论及其在生物技术领域应用。科学分析并准确提出RNAi作物生态风险问题,如非期望基因沉默、靶外结合脱靶效应、靶标害虫抗性、小干涉RNA(siRNA)环境持久不确定性等,并通过研究获得科学数据,将为政府依法监管提供依据。RNAi生物技术作物环境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功能基因及其表达特征(如dsRNA序列、长度、表达浓度及沉默效果持续等)、杀虫谱及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环境残留问题、功能性状持续稳定性等。现行生物技术作物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内容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今后RNAi生物技术作物发展应用。

  • 标签: RNAI 生物技术作物 害虫防治 环境风险评估
  • 简介:【背景】植食性昆虫对产卵场所选择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寄主植物发育阶段同种其他个体利用程度影响其产卵选择重要因素之一。【方法】采用野外罩笼选择试验,观察广聚萤叶甲成虫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被取食程度、不同落卵量豚草植株产卵选择行为,分析产卵选择频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识别期以估计产卵选择偏好性。【结果】开花期豚草被选择产卵风险(瞬间概率)仅为生长期16.5%,苗期豚草被选择产卵风险为生长期34.1%;成虫对3种食程度豚草产卵选择频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n=20,P〈0.01),3级食程度豚草上产卵次数最多(12次),而在5级食豚草上产卵次数最少(2次),表明成虫明显偏好将卵产于已被中等程度取食植株上;成虫对不同落卵量植株(0、4、8个.株-1)未表现出显著产卵偏好,对不同密度(高、低)斑块豚草产卵选择亦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豚草生育期取食程度影响广聚萤叶甲雌虫产卵选择,而植株上落卵量豚草密度对产卵选择没有影响。

  • 标签: 产卵选择 取食为害 植物密度 落卵量 寄主专一性
  • 简介:转基因技术研发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减少劳动力投入提供巨大机遇。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研发进行了大量投入,目前已培育具有不同新性状转基因水稻品系,许多品系已进入生物安全评价阶段。风险评价对转基因水稻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其商品化生产之前必须解决问题,其中包括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对水稻抗虫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评价包括3个重要环节:(1)通过田间试验模型模拟检测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及其野生近缘种频率;(2)检测转基因在栽培稻野生近缘种后代中表达;(3)确定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进化潜力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近距离空间范围内栽培稻品种之间基因漂移频率很低(〉0.1%),但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基因漂移频率变异很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Bt抗虫转基因在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后代中均能正常表达,但在其不同生长阶段,表达量很大变异。在有较高水平害虫虫压下,含有抗虫转基因栽培稻及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与不含转基因对照相比,抗虫显著提高且适合度利益明显;但是,虫害发生水平较低,含有抗虫转基因群体与不含抗虫转基因群体相比没有显著适合度优势。综上,转基因逃逸非转基因水稻频率极低,并且可以通过空间隔离阻断其逃逸。虽然抗虫转基因向杂草稻以及与栽培稻距离较近野生稻群体逃逸无法避免,但是野生稻杂草稻群体周围环境总体虫压较低,所以基因漂移带来环境影响应十分有限。

  • 标签: 栽培稻 基因渐渗 天然杂交 生物安全 生态风险 野生近缘种
  • 简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农业部直属公益科研院所,"十一五"期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百强"研究所。研究所主要从事天然橡胶、木薯、油棕、甘蔗、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椰子/槟榔、瓜菜等主要热带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制,农业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生态循环农业,环境影响评价与风险分析等基础与应用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

  • 标签: 《生物安全学报》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 简介:[目的]松材线虫我国一种重要检疫外来入侵物种,给我国林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松材线虫疫区调查发现,一些年平均温度8℃左右高海拔地区也开始松材线虫病发生,说明其分布线可能开始向北高海拔地区移动。因此,松材线虫低温适应驯化环境下,对松材线虫我国最新风险分布区进行了预测。[方法]将松材线虫分为长期(30d)暴露短期(24h)暴露2组进行低温(3、1、0、-1、-3、-5、-6、-7、-9、-12℃)暴露实验,得出致死温度LT50、LT75LT99。利用CLIMEX1.0适生性分析软件与ArcGIS10.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LT50、LT75LT99为界限划分风险分布区。利用CLIMEX软件导入新温度数据对松材线虫进行适生性分析,将结果导入ArcGIS中,进行IDW插值,以EI值划分松材线虫风险分布区。对有无低温胁迫及不同低温胁迫时间下中度风险分布北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松材线虫长期冷胁迫(30d)条件中度风险分布区界线比短期冷胁迫(24h)条件无胁迫条件下(以EI值划分)中度风险分布区界线明显靠北。[结论]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松材线虫分布区有向北扩散趋势,即产生一定低温适应进化。

  • 标签: 松材线虫 ARCGIS CLIMEX 风险分析 低温适应性
  • 简介:本文1998年6月作者广州召开国际有害生物学术讨论会上大会发言稿。撰写本文主旨就在于促进有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思想探索与评议。当今在世界各国,甚至一国之内,对IPM看法认识颇不一致。本文内容首先评论这些看法认识。接着,对IPM实施得好而有成绩地方,探索它们具有哪些共同性。最后,对理想IPM所展示能发挥最佳作用内容进行了讨论,特别是农民参予IPM研究怎样把IPM技术交到农民手中。这是未来IPM很多地区和在很多作物能成功要素,特别对农业户更有意义。

  • 标签: 发展英文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发展
  • 简介:自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艾尔顿1958年撰写《动植物入侵生态学》出版至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部著作公认为生物入侵科学研究方面的开端。这期间生物入侵研究经历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之前)、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概念、假说、方法技术提出整合到生物入侵研究之中,由此催生了一门生态学领域新兴学科——入侵生物学。本文在对近50年来生物入侵专著论文统计分析基础上,介绍国际生物入侵研究发展脉络现状。同时综述中国入侵生物学基础应用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着重阐述主要科学问题("入侵潜力与成功入侵关系"、"入侵种种群扩张与扩散"、"入侵种生态适应与进化"及"本地生态对入侵响应及可入侵")预防与控制技术体系(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检测与监测、狙击与灭除、生物防治、生态修复与干扰调控),并进一步介绍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体系构建和框架,提出入侵生物学研究外来物种入侵生态可入侵,以及外来物种预防与控制科学,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最后展望讨论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发展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 标签: 生物入侵 入侵生物学 学科构建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科学问题
  • 简介:互花米草美国大西洋沿岸本土植物,其高生产力、高繁殖率、高抗性致密发达地下部分等生物学特性使它能在沿海地区抗风防浪、保滩护岸、促淤造陆、修复湿地固定二氧化碳等方面发挥很好生态效应;然而,正是这与生俱来生物学优势使该物种引种地区侵占光滩,很快形成茂盛单种优势群落,体现出很强入侵,从而也具有相当大生态效应。本文综述互花米草正负生态效应,分别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抗风防浪功效与改变景观负作用,促淤造陆功效与改变河口水文格局负作用,固碳效应与释放温室气体负作用,为一些物种提供营养与栖息地同时对其他物种栖息环境破坏。研究证实,互花米草本土倾向已比较突出,如在超过100年引种历史美国西部维拉帕湾、引种历史近40年旧金山湾,以及引种历史近30年我国大丰滩涂等。对于互花米草生态控制,应结合各地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如在一些生态脆弱(开发过度、缺乏大型植被、蚀退现象严重)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任务艰巨,根除互花米草须谨慎;充分利用互花米草抗风防浪促淤造陆后,可以适时围垦,以达到某些区域大面积减除目标;此外,综合治理与利用相结合较为科学举措,既充分利用互花米草生物质(加工生产新食品、保健品、生物气等),又有效控制其种子飘落扩繁,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种具有生态经济效益利国利民之举。

  • 标签: 互花米草 入侵植物 两面性 正负生态效应 生态控制
  • 简介:【背景】扶桑绵粉蚧一种对棉花等作物具有严重威胁外来人侵害虫,2008年8月广州市区扶桑上发现该虫。关于该虫入侵种群大小需要明确基本人侵生物学问题之一。【方法】采用了野外接虫、定点系统跟踪观察方法,研究广州地区番茄、棉花田间扶桑绵粉蚧最小入侵种群规模。【结果】扶桑绵粉蚧初始种群侵入棉花、番茄田3d后数量急剧下降,分别减少了82.7%、61.2%,进入3龄后田间种群数量呈现持续小幅度减少规律,进入产卵期雌虫出现概率分别为2.83%、2.5%。棉花上扶桑绵粉蚧单雌产卵量为532.6粒,明显高于番茄(418.4粒)。棉花、番茄田入侵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5.09、10.46,下一代种群呈明显增长趋势,能够成功定殖。棉花、番茄田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均符合Ⅰ型(凹型),存活率(S)与接虫后天数(D)关系模型分别为S=(1.0000+1.1.505D)-1.1250,S=(Q9996+Q124810)^-3.0614。根据进入产卵期雌虫概率,计算出保证扶桑绵粉蚧成功入侵最小自然种群规模为36—40头。【结论与意义】广州地区6~8月番茄、棉花田新人侵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为Ⅰ型(凹型),最小入侵种群规模为36—40头。该结果为深入研究扶桑绵粉蚧入侵生物学特性制定防治策略等提供依据。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棉花 番茄 自然种群 存活 定殖
  • 简介:【目的】了解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可以为保护云龙湖水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2017年对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利用1/16m2彼得逊采泥器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同时利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水样,每年5月10月各采样一次,共采样10次。利用3种群落多样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选择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并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得出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结果】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较少,3种群落多样指数年际波动不大。云龙湖水质多年处于轻污染污染水平之间。优势物种中水丝蚓属主要影响因子总氮浓度,摇蚊幼虫主要影响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结论】云龙湖水体富营养风险,应对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保护水质改善给予足够重视。

  • 标签: 大型底栖动物 云龙湖 徐州 多样性指数 典型相关分析
  • 简介:【背景】深圳大面积果园已转型为生态公益林,但果树入侵薇甘菊攀爬覆盖,严重地段导致群落退行演替,问题亟待解决。【方法】选取多种生境转型果园,分片区开展以植树为核心生态改造试验,树种以种植后不进行人工除草抚育血桐、幌伞枫、阴香为主,辅以提高物种多样为目标的演替中后期树种,均采用袋装大苗于2011年5月种植。【结果】树冠连续、郁闭果林片区,所植苗木死亡,林下草本稀少,始终无薇甘菊。在其他非郁闭片区,血桐与幌伞枫生长良好且从未被覆盖;阴香虽于秋冬季全覆盖但不死亡,次年春新枝穿透覆盖层正常生长;其余种苗木对薇甘菊处于劣势。【结论与意义】郁闭度高果林片区林下光照弱,能阻止薇甘菊定居,无需人工干预;血桐幌伞枫分别具抗/耐受薇甘菊覆盖特性,种后均无需抚育;其余树种则需抚育。因此,掌握各个树种特性,适地种植、按需精准定株抚育转型果园低成本、技术简单、一劳永逸地防控薇甘菊生态改造精髓。应对有害藤本危害,勿忽略筛选出不惧该藤本植物种可能,不使用农药、无有效动物微生物天敌情况下,它们可能成为生态安全防控改造树种。

  • 标签: 生态公益林 生态改造 藤本危害 抗覆盖 耐覆盖
  • 简介:【背景】多样比较评价转基因作物对生物群落影响标准参数之一。以往用于描述多样指数很多,但这些指数各有优缺点,生物学解释不全面。运用现代生物多样表示方法,能够描述更复杂情况下多样性关系。本文主要介绍Rényi多样指数曲线在生物安全研究中应用。【方法】Rényi多样指数曲线与以往常用一维多样指数不同,当其等级参数为某些特定值时代表几个著名多样指数,该方法可较为确切地评价复杂生物群落多样。本文介绍其计算公式后,通过比较河北省2种转Bt基因棉田(孟山都33B中棉30,均未施农药)以及常规管理(施用农药)综合治理(IPM,施用农药释放赤眼蜂相结合)条件下非转基因棉田蜘蛛群落,证明了该方法适用。【结果】Rényi多样指数曲线分析表明了所有可能互作类型:1个明确多样排序以及2类棉田蜘蛛群落间不同潜在关系。Rényi指数分析表明,供试棉田中,中棉30棉田蜘蛛多样指数最高,其他3种棉田蜘蛛多样高低则难以一概而论。蜘蛛稀有种多样以孟山都33B棉田最高,IPM常规棉田次之;蜘蛛常见种多样以IPM棉田最高,常规棉田孟山都33B棉田次之。【结论与意义】Rényi多样指数可用于生物群落多样综合评价,并可用于评价不同管理措施对生物多样影响。该方法弥补了仅用单一数量参数评价多样传统方法缺陷,将不同参数整合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概念框架。

  • 标签: BT棉 可扩展多样性指数 农药效应 生物安全评价 生物多样性比较 Rényi多样性指数
  • 简介:本试验以毒死蜱污染土壤为研究材料,利用降解菌DSP-A分别与高丹草、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进行联合修复,探讨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毒死蜱污染土壤效果,以及影响联合修复因素,结果表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果优于单一植物修复及单一微生物修复效果。与DSP—A菌群较合适植物高丹草,该组合对毒死蜱降解率达到96.44%,其次多花黑麦草。研究微生物数量、植株密度以及土壤湿度对联合修复效果影响,结果表明,DSP.A菌菌液稀释倍数越大,联合修复效果越差。植株密度对联合修复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植物根系生长影响。植株密度越大,对生存环境竞争越激烈,植物根系生长越不好。除了紫花苜蓿外,高丹草多花黑麦草根系生长均受到影响。高丹草种植密度为12株/盆,与DSP—A菌联合修复效果最好,多花黑麦草则为10株/盆。土壤湿度影响联合修复重要因素,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对微生物生长也有影响。土壤湿度过大,造成土壤含氧量降低,不利于植物根系和好氧细菌生长,从而影响土壤中农药降解。土壤湿度过小,容易造成植株缺水,根系生长微生物生长。高丹草与DSP.A菌、多花黑麦草与DSP—A菌联合修复最适浇水量都为20mL/d,紫花苜蓿与DSP—A菌联合修复最适浇水量都为15mL/d。

  • 标签: 联合修复 毒死蜱 DSP-A菌 高丹草 紫花苜蓿 多花黑麦草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进程加速,生物入侵风险与日俱增,严重威胁农林生产、生态环境、人畜健康国际贸易等安全。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国家之一,含50余种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全球最具威胁外来入侵生物。

  • 标签: 入侵生物 生物入侵 生物学特性 研发计划 生态环境 农林生产
  • 简介:【目的】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均为棕榈科植物重要入侵害虫,两者外部形态、取食部位危害特征相似。研究它们寄主选择有助于了解这2种害虫扩散成灾机制。【方法】在室内用椰子银海枣2种寄主植物分别饲养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研究不同寄主植物上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存活率、产卵率、发育历期等以及这2种害虫对不同寄主植物选择。【结果】水椰八角铁甲2种寄主上存活率差异显著,除了卵期蛹期之外,幼虫期各虫态银海枣上存活率明显比椰子上存活率高;椰心叶甲椰子上存活率高于银海枣,各虫态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5%86%。取食银海枣水椰八角铁甲达标准卵量概率为0.23,取食椰子不产卵,无法完成整个世代;取食椰子椰心叶甲达标准卵量概率为0.86,取食银海枣不产卵,也无法完成整个世代;水椰八角铁甲取食银海枣完成世代实验种群趋势指数为12.55,椰心叶甲取食椰子完成世代实验种群趋势指数为66.55。【结论】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分别对银海枣椰子这2种寄主植物具有明显选择海南椰子树数量远远超过银海枣,该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椰心叶甲海南岛广泛分布而水椰八角铁甲只是零星发生原因。

  • 标签: 水椰八角铁甲 椰心叶甲 寄主植物 选择性
  • 简介:硫丹茶叶中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茶叶中残留量随着施用剂量增加增加。硫丹乌龙茶中消解速率显著低于绿茶,同一环境下,35%硫丹乳油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乌龙茶绿茶中半衰期分别为2.15-2.84d1.65-1.98d,药后7d残留量分别为4.21mg/kg-12.04mg/kg2.81mg/kg~8.98mg/kg。同时,由于气候差异,同一浓度处理残留量半衰期不同地区间差异也较大。不同茶区,无论乌龙茶绿茶品种,药后7d,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残留量均在10.0mg/kg以下,而500倍个别超过10.0mg/kg,但在20.0mg/kg以下,所以,按欧盟最高限量30.0mg/kg标准计,目前茶园施用该药安全间隔期为7d合理。本分析方法采用微型层析柱法净化,具有操作时间短,试剂用量省、净化效果好优点,最低检出量为0.0006ng,最小检出浓度为0.0064g/g,该技术指标完全满足残留分析要求。

  • 标签: 硫丹 茶叶 残留 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