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更好地宣传学术期刊转型对促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推动学术评价机制改革,整体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首批连续型网络出版物规范化试点""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试点"工作要求,基于前不久发布的《中国期刊(网络)》(CAJ-N)的出版传播平台(CAJ-NP),

  • 标签: 中国学术期刊 网络出版物 出版系统 期刊数字化 出版传播 比较医学
  • 简介:为了更好地宣传学术期刊转型对促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推动学术评价机制改革,整体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首批连续型网络出版物规范化试点""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试点"工作要求,基于前不久发布的《中国期刊(网络)》(CAJ.N)的出版传播平台(CAJ—NP),本着试点先行、扎实推进的原则,《中国期刊光盘)》电子杂志社将启动“学术期刊网络示范工程”,组织、支持一批数字出版工作基础较好的重要期刊率先以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方式在CAJ-N正式出版期刊网络

  • 标签: 网络版 学术期刊 CAJ 期刊网络
  • 简介:2010年1月8~11日,广州-东莞首届国际小型猪学术论坛在南方医科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广东省科技厅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健康研究院承办。参加此次学术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近300多人,分别来自国内28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丹麦、菲律宾、加拿大等国。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秦川教授、中国科技部实验动物项目管理办公室荣瑞章研究员到会祝贺。

  • 标签: 小型猪 广州 论坛 学术 国际 项目管理办公室
  • 简介:目的建立小鼠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株静脉感染小鼠模型。方法30只BALB/c雌性小鼠经尾静脉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株每只106CFU,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并分别在感染后6周、10周、14周处死小鼠,进行脾、肺组织病理切片、抗酸染色、计脏器荷菌数。结果感染后小鼠体重呈逐渐上升趋势,脏器病理变化随时间推移由急性炎症逐渐转为慢性炎症反应,抗酸染色均为阳性,脏器荷菌数感染剂量相对应,并至少可持续14周。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株静脉感染动物模型,为其进一步用于结核病防治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模型 近交系小鼠
  • 简介:目的制备阿霉素心肌损伤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2组:正常对照组(CON,n=9)和阿霉素模型组(ADR,n=15)。ADR组腹腔注射阿霉素2mg/kg,每周3次,连续2周,CON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完毕后饲养5周;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死亡率;7周后检测心脏血流动力学及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心肌氧化损伤生化测定。结果ADR组大鼠死亡率为40%,CON组无死亡。CON组比较,ADR组大鼠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LVdP/dtmax)显著升高(P〈0.001,P〈0.05);组织学检查结果符合心肌损伤病理学改变的典型特征;心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P〈0.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按12mg/kg的ADR总剂量,以每周3次,共两周,每次2mg/kg腹腔注射方式给药,7周后大鼠心脏产生明显功能及形态学异常,可成功建立ADR心肌损伤大鼠模型。

  • 标签: 阿霉素 心肌损伤 大鼠模型
  • 简介:目的建立用于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的小鼠模型,为研究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适宜浓度的菌液经腹腔感染4~5周龄雌性BALB/c小鼠,观察小鼠的症状及死亡数。结果高盐(2%NaCl)条件下培养的强毒株RIMD2210633,经腹腔感染107CFU的菌量,小鼠存活率为20%~30%,而环境无毒株S251的小鼠存活率为100%。结论建立了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的实验小鼠模型,并应用于不同盐分浓度培养的强毒株环境无毒株的毒力比较实验。

  • 标签: 副溶血弧菌 小鼠 致死性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烟雾暴露所致肺气肿小鼠模型建立及病理学、气道炎症及肺功能评价,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lavage,BAL)技术的改进。方法2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及烟雾暴露组,烟雾暴露90d并观察30d后行小鼠肺功能检查、应用改进方法留取BALF行细胞计数及行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烟雾暴露组小鼠气道阻力(Raw)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动态肺顺应性(Cdyn)降低;BALF中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巨噬细胞数(AM)、中性粒细胞数(N)、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N%)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学观察示烟雾暴露组肺泡腔扩大、部分肺泡间隔断裂、肺泡腔融合、肺气肿形成,气道上皮排列紊乱、部分气道上皮增生、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平滑肌增生;形态学计量分析示烟雾暴露组平均内衬间隔(MLI)及肺泡破坏指数(DI)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应用改进技术行BAL成功率100%,回收率高达90%。结论单纯烟雾暴露可以成功建立小鼠肺气肿模型且稳定可靠,与人类慢性阻塞性肺病相似性好,经BAL技术改进后该模型可行性高。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气肿 香烟烟雾 动物模型 支气管肺泡灌洗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模型。方法构建DA大鼠到LEW大鼠的肝移植模型,采用腹腔内细菌注射的方法建立感染模型,通过对大鼠肝功、血气、血细胞计数等各项指标的检测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肝移植术后5d注射细菌,大鼠死亡率高,不利后续研究;术后3d注射细菌,并选定5×10^5cfu/mL为最终注射浓度,感染后大鼠的7d存活率累计可达到37.5%左右,随之感染的加重,大鼠状态逐渐变差,直肠温度不断升高,WBC计数也随之增加,pH下降,大鼠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肝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肝实质的损害重于胆道的损伤,大约在感染5d左右相继死亡,多器官病理分析表明,大鼠死亡原因为肝损害,不并发肺脏、肾脏损害。结论采用的腹腔内大肠埃希菌注射建立肝移植术后腹腔细菌感染的模型是比较成功的,可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

  • 标签: 肝移植 细菌感染 腹腔 免疫抑制 大鼠
  • 简介: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窜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目前中国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科技工作者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早在2007年,中国科协就发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本刊重温此规范,以期在我刊营造一种健康的学术研究氛围,由于版面限制,我刊陆续将规范全文刊出。

  • 标签: 科技工作者 道德规范 科学 学术规范 中国科协 学术道德
  • 简介:2013-2014年度《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不断提升,充分彰显了期刊在业界的权威性影响力。依靠编委、审稿专家和广大实验动物工作者组织高水平的专题是主要的成功之道。

  • 标签: 中国科协 实验动物 比较医学 专题 学报 杂志
  • 简介:目的对中国实验小型猪中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的存在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摸清中国实验小型猪中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的携带情况.方法根据已发表的PERV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三对引物,分别用于检测PERV核心蛋白基因(gag)、多聚酶基因(pol)及囊膜基因(env)的存在表达;同时,根据目前通用的env基因分型方法合成了三对用于分型检测的引物env-A、env-B、env-C.应用PCR、RT-PCR扩增的方法,对来自于中国实验小型猪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和RNA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在6个被检DNA样品中均检出了PERV特异性DNA的存在;同样,在被检RNA样品中均有PERV特异性RNA的表达,且所表达的PERV均为A型和B型,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C型PERV的表达.结论初步表明中国实验小型猪中存在内源性反转录病毒序列,且能以mRNA的形式表达,这一结果为我国特有小型猪的开发、利用及其病毒安全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中国实验小型猪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2018年7月26日,AnimalModelsandExperimentalMedicine——AMEM正式被国际著名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数据库DOAJ(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s)收录,这意味着AMEM的期刊质量以及开放获取的出版政策得到了认可。AMEM被DOAJ数据库收录,标志着AMEM向国际化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标签: EXPERIMENTAL 目录数据库 国际化 Access 期刊质量 OPEN
  • 简介:目的通过星点设计-效应平面法优化组胺和4-氨基吡啶(4-AP)联用建模的剂量,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豚鼠瘙痒动物模型。方法用星点设计安排实验,各组分别在脱毛部位皮下注射0.5mL不同致痒剂,记录豚鼠30min内的搔抓潜伏期和搔抓次数,用综合评分法筛选最佳致痒组方。通过观察豚鼠的行为学变化和测定血液中的组胺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对豚鼠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行为学实验发现,联合组在30min内搔抓次数比组胺组和4-AP组均显著增多(P〈0.01),搔抓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4-AP组在30min内搔抓次数比组胺组显著增多(P〈0.01)。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组胺组豚鼠血清的组胺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但联合组升高程度低于组胺组(P〈0.05);对照组相比,组胺组、4-AP组和联合组的血清IL-6浓度均有显著的升高(P〈0.01或P〈0.05),且联合组明显高于组胺组和4-AP组。病理学检查显示,各模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细胞增殖,其中联合组的反应更为明显。结论本试验中优化组方(联合组)模型容易实现并且有良好的重复性。

  • 标签: 组胺 4-氨基吡啶 豚鼠 瘙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