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研究了野生杏和栽培杏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27个SSR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7.82个等位基因(Na)和7.44个有效等位基因(Ne),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2.2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70和0.52。基于SSR位点,群体水平上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观察杂合度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6.59、4.15、0.70、0.53和1.50,说明我国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野生杏资源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栽培杏资源,野生杏中西伯利亚杏种质遗传多样性最高且具有较多特异等位基因,而栽培杏仁用杏遗传多样性最低,特有等位基因较少。聚类分析将供试159份种质分为4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159份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分类情况与传统形态指标划分基本致。通过本研究可知,我国杏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结构较为复杂;西伯利亚杏与栽培杏亲缘关系较远;野生普通杏与栽培杏具有类似的遗传结构,推测野生普通杏为栽培杏原始种;仁用杏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背景狭窄。本研究结果可为杏资源新品种选育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标签: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SSR
  • 简介:利用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64个分子标记,对广西境内已发现283个野生稻自然居群按居群取样原则采集4173份代表性样本进行遗传结构分析构建核心种质。结果显示,64个标记位点共检测出1180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数为18.4375,Shannon指数为1.7367,Nei's多样性指数0.7182,表明广西普通野生稻资源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同时,基于广西普通野生稻群体结构,构建了包含351份种质广西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占原样本数8.41%。广西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代表广西普通野生稻多样性和特异性,为野生稻遗传资源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从而为水稻育种提供应用信息。

  • 标签: 广西普通野生稻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 简介:利用4种耐渍性不同芝麻基因型,厌氧胁迫条件下检测了根部无氧呼吸酶活性、内源乙烯含量调查了根形态和解剖结构,比较研究旱生植物耐渍性主要机制.同时设计了田间分期多次淹水试验,观察早期淹水训练对芝麻生长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耐渍种质乙烯释放量增加了6.06倍,茎1.76倍,不定根数量增加了4.0~5.0倍,初生根和不定根皮层形成典型通气组织.非耐渍种质未检测到乙烯变化,不定根数量增加了0.79~1.8倍,根无明显通气组织发生,但是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可增加4.2~9.3倍,高于耐渍种质.分期淹水试验四对真叶期和初花期处理产量较高,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终花期次性淹水产量损失最大.综合分析认为,不定根增生和根皮层通气组织形成是芝麻耐渍性重要机制,根内源乙烯增加与结构适应变异有关.淹水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芝麻品种耐渍能力为结构适应提供了进证据.

  • 标签: 耐渍基因型 芝麻 厌氧胁迫 根系 生理 结构
  • 简介:大百合是百合科大百合属种重要野生植物资源,本文采用基因测序法,利用叶绿体DNArpl16序列对10个大百合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旨在为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rpl16序列矩阵长度为699bp,共检测到14个变异位点和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d)为0.604;总遗传多样性(HT)为0.660。该居群间遗传变异(71.53%)大于居群内遗传变异(28.47%),说明居群间变异是其居群主要变异来源;居群间遗传分化很高(Gst-=0.677,Nst-=0.614,Fst=0.71531),基因流较低(Nm=0.0995)。失配分析结果表明种群进化过程中曾经历过快速扩张,中性检验支持上述结果:Tajima'sD=-1.74368(P>0.05);FuandLi'sD=-2.69366(P<0.05);FuandLi'sF=-2.79896(P<0.05)。研究结果表明:大百合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居群间存在较高遗传分化,主要与其生活史特征相关。基于得到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为主保护策略。

  • 标签: 大百合 rpl16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 简介:报道1例55岁男性农民,因右小腿溃疡4个月余就诊。取其溃疡组织作真菌培养和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含氯霉素、放线菌酮和不含氯霉素、放线菌酮沙堡弱培养基27℃都长出白色棉絮状菌落,而在不含氯霉素、放线菌酮条件下生长更好马玲薯培养基中长出镰刀状大分生孢子,菌种鉴定为茄病镰刀菌。8d后从溃疡处再取标本培养仍为茄病镰刀菌生长。病理切片经银染色后发现念珠状分隔菌丝,用透射电镜对病变组织内菌体形态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予伊曲康唑口服治疗,但患者未复诊而失访。

  • 标签: 茄病镰刀菌 溃疡 超微结构
  • 简介:目的研究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后菌体超微结构变化,探讨电镜检查在隐球菌活力检测应用。方法对8例经过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8周后,脑脊液仍然可以查见隐球菌患者,采用透射电镜对其脑脊液隐球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隐球菌菌体结构都显示了明显变异:菌体大小差异显著,菌体形态变化明显;荚膜结构紊乱,菌体内可见空洞状或多个巨大脂滴,部分菌体胞膜破损,胞浆溢出。结论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后虽然脑脊液还存在菌体,但是菌体超微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提示菌体活力降低或死亡。电镜检查可以作为隐球菌活力判定种有效手段,提高隐球菌脑膜炎疗效判定准确性。

  • 标签: 隐球菌 电镜 超微结构
  • 简介:利用RAPD和ISSR标记对28份观赏南瓜葫芦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子评价。结果表明:12个RAPD引物和13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89条和93条清晰谱带,平均每个引物分别扩增出6.1条和6.2条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率分别为82%和86%。RAPD和ISSR标记检测供试材料遗传相似性系数(GS)范围分别为0.31~0.99和0.33~0.99,ISSR(平均GS值0.68)检测多态性效果高于RAPD(平均GS值0.73)。利用UPGMA法基于RAPD与ISSR混合聚类,将28份观赏南瓜葫芦种质分为3类,类群划分与果实形状明显相关:第Ⅰ类群包括15份种质,为扁圆形、卵圆形、圆球形或圆筒状早熟或晚熟果实;第Ⅱ类群包括11份种质,为汤匙形、梨形、扁球形或皇冠形熟果实;第Ⅲ类群包括2份种质,为葫芦形晚熟果实。

  • 标签: 观赏南瓜及葫芦 RAPD ISSR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突变体是基因功能研究和品种改良重要材料。本研究对品661EMS诱变株型突变体(it1)进行了表型和生理鉴定,旨在为该突变体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株型紧凑,节间缩短,叶片变小呈深绿色且皱缩;突变体高度降低为野生型2/3,但节间数目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别,说明it1株高降低是由每个节间长度缩短造成,与节间数目无关;突变体分枝数、荚数、粒数、叶柄长度夹角、百粒重产量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野生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本研究结果为控制突变相关基因定位、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以及育种利用提供了优良种质和理论依据。

  • 标签: 大豆 EMS 株型 突变体
  • 简介:由于高危人群不断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近年来提出应根据患者危险因素高低不同,采取相应治疗策略,包括预防治疗、经验治疗、临床诊断治疗和确诊治疗。肺部是真菌最常受累器官,所以本文拟从循证医学角度,就目前侵袭性真菌感染,尤其是肺部真菌感染各种抗真菌药物选择及其治疗策略作综述。

  • 标签: 肺部 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治疗
  • 简介:我国皮肤病性学真菌病学奠基人之一代宗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秦启贤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0年5月15日17时08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1岁。

  • 标签: 真菌病 皮肤病 复旦大学 皮肤科 医院 华山
  • 简介:最近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翁心华疑难发热病例精选与临床思维》已与读者见面了。全书四章。第“千变万化感染病,经验检验相益彰”为题,例举了包括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分枝杆菌感染及其他各种病原菌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疑难病例,每个案例标题明了、直入主题。第二章“肿瘤发热最隐匿,踏破铁鞋终寻得”为题,点出了众多肿瘤性疾病发热为初发或长期表现,颇值得重视。

  • 标签: 临床医学 高科技 科技出版社 肿瘤性疾病 学时 感染病
  • 简介: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生态类型39份龙眼种质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筛选出12条重复性好、条带清晰引物,对39份龙眼种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152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7个,多态性比例为76.97%。供试龙眼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57~0.92,说明ISSR标记能够揭示材料间较高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结果表明,0.65相似水平可以将39份龙眼种质分为3个类群,类群I均为来自中国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类群Ⅱ包括石硖和大鸟圆2个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品种,以及热带生态型龙眼四季蜜类型品种和单株;类群Ⅲ包括来自越南和泰国龙眼种质。不同生态类型对龙眼亲缘关系影响不大,热带生态型和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相互聚在起,说明两种不同生态类型龙眼具有较多相同遗传背景。本试验结果将有助于进步开展龙眼分类、遗传与进化研究。

  • 标签: 龙眼 生态类型 亲缘关系 ISSR
  • 简介:我国是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丰富国家,目前已查明自然分布栽培野生种类93种,分布于担子菌33个属。我国人工栽培种类近70种(变种),不同规模栽培有50种,商业规模栽培33种,分布于5目,12科,18属。与绿色植物自养型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相反,食用菌将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分解,体壁吸收方式摄取营养建造自身。这种生理特点不同,导致其种质资源评价要求不同。由于子实体形态相对于绿色植物简单,且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常常导致以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鉴定陷入困境。另方面,形态相似的多个栽培近缘种侧耳(Pleurotus)、木耳(Auricularia)、蜜环菌(Armillaria)中广泛存在,完全靠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就更加困难。因此,食用菌栽培种类野生种质评价,ITS测序成为获得菌种生物学种常用鉴定技术。菌种分离培养中常受到菌落形态相似真菌污染,RAPD、ISSR或ITS测序常用来进行菌种符合性鉴定。食用菌孢子传播特点,使其分布地理区域广泛,地理区域隔离产生种内个体或群体间差异,形成种群多样性,常用拮抗反应进行营养亲和群(个体、菌株)鉴定。不同区域气候和生态条件下个体,长期进化和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形成,导致栽培利用特点不同。栽培性状要通过栽培试验进行评价。栽培性状主要包括菌丝长速、温度反应、结实性、丰产性、抗性、商品形态和耐贮运性。为了充分利用远缘优势,对于具可利用栽培性状种质还需要与栽培菌株间遗传距离分析,通常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

  • 标签: 栽培食用菌 野生种质 物种鉴定 符合性鉴定 栽培试验
  • 简介:目的了解637例甲真菌病患者临床分类、致病真菌菌种构成及其分布。方法按甲真菌病诊断标准收集近3a来637例真菌培养阳性甲真菌病患者临床分类,按真菌学分类标准诊断致病菌种类,分析各菌种临床病种、年龄段、性别分布。结果临床分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72.06%)。菌种构成为皮肤癣菌占69.39%、酵母菌占18.68%、非皮肤癣菌霉菌占11.93%。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353株(79.86%),酵母菌白念珠菌67株(56.30%),非皮肤癣菌青霉和曲霉为主。致病菌种分布不同年龄段性别间存在差异,但均以皮肤癣菌为主。结论甲真菌病临床类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致病菌。

  • 标签: 甲真菌病 致病菌 皮肤癣菌 酵母菌 霉菌
  • 简介:栽培粒小麦是普通小麦近缘种,遗传多样性丰富,蕴含丰富抗病基因,是小麦抗病性改良重要资源。本文对栽培粒小麦抗白粉病材料3AA30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3AA30含有个隐性抗白粉病基因,暂命名为ml3AA30,找到了5个与该基因连锁SSR分子标记Xgwm6、Xcfd39、Xcfa2185、Xcfa2141、Xcfa21552个STS标记Xmag2170、Xmag1491,构建了ml3AA30遗传连锁图,将该基因定位在小麦5A染色体长臂上。本研究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抗源材料。

  • 标签: 栽培一粒小麦 3AA30 抗白粉病基因 分子标记
  • 简介:利用合丰25×东农7296系谱法经5个世代选育获得多小叶突变体,并以其作为父本分别与4个小叶正常栽培大豆配制杂交组合F1、F2为试验材料,进行多小叶类型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叶数正常不同大豆亲本与多小叶大豆杂交(3叶×5叶),F。全部植株均表现为5叶,说明5叶性状是受显性核基因控制;不同组合3片叶、3+4片叶、3+5片叶、3十4+5片叶、4+5片叶和5片叶类型组成遗传分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而在3片叶和〉3片叶遗传分离模式相同。杂交F,单株复叶为3片叶和〉3片叶个体分离比例呈1:3,符合1对显性单基因遗传规律。因此,该多小叶突变体牡5796—3复叶数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多小叶突变体可作为新种质用于大豆遗传育种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 标签: 大豆 多小叶突变体 小叶类型 遗传规律
  • 简介:本研究对绿色草莓(FragariaviridisDuch.)及其自交后代5个株系植物学性状进行了观察,发现与亲本均存在定程度差异,观察67个性状,可溶性固形物42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利用SPSS软件对其中15个差异明显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植株高度、冠径、小花梗长、小花梗粗、花序梗粗花粉生活力是区分绿色草莓及其自交后代株系主要指标。5个自交代株系自交坐果率差异明显,其中株系Ls-S1-4坐果率最低。本研究为绿色草莓自交亲和/不亲和系创建奠定基础。

  • 标签: 绿色草莓 自交后代 植物学性状 主成分分析 自交不亲和
  • 简介:多胺是类小分子脂肪族类化合物,存在于微生物体内,其合成代谢与微生物细胞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参与微生物多种生理过程,促进细胞分化、增殖,维持细胞膜、DNA和RNA稳定,以及生理应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多胺代谢、转运以及多胺微生物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多胺微生物研究提供较为丰富资料。

  • 标签: 多胺 微生物 代谢
  • 简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性、定量、污染少特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此技术用于曲霉研究也有近十年历史。本文对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曲霉病诊断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 曲霉病 IA
  • 简介: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不断增加,尽管培养是真菌诊断金标准,但其耗时较长,临床应用受限。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技术方便、快捷、创伤小,通过对应用该技术所获得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细胞学检查、常规染色、真菌抗原和分子学技术检测已是快速诊断某些真菌感染重要手段之一

  • 标签: 灌洗 真菌 细胞学 抗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