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因子受体1(sTREM-1)及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在胎膜早破(PROM)产妇中表达水平,及对并发绒毛膜羊膜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PROM产妇132例纳入研究(PROM组),分为早发PROM组(孕周<37周,58例)和足月PROM组(孕周>37周,74例);选择同期足月健康产妇106例(对照组)。根据是否合并绒毛膜羊膜炎,PROM组产妇分为感染组(51例)和非感染组(81例)。分析MMP-9、PCT、sTREM-1及sCD14在两组产妇表达差异及对PROM并发宫内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效能。结果PROM组MMP-9[(271.42±34.16)ng/L]、PCT[(54.57±8.16)pg/mL]、sTREM-1[(0.51±0.11)ng/mL]及sCD14[(60.23±9.49)]ng/mL]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4.97±10.08)ng/L、(26.04±1.98)pg/mL、(0.19±0.04)ng/mL、(42.04±10.33)ng/mL](t=27.064、13.767、14.831、-13.342,均P<0.01);早发PROM组MMP-9[(314.05±45.37)ng/L]、PCT[(0.61±0.18)ng/mL]、sTREM-1[(63.12±10.12)pg/mL]及sCD14[(68.07±11.05)ng/mL]表达均明显高于足月PROM组[(238.01±40.45)ng/L、(47.87±8.90)pg/mL、(0.43±0.14)ng/mL、(54.09±10.33)ng/mL](t=9.103、8.862、-10.538、6.494,均P<0.05);PROM感染组MMP-9[(343.74±43.74)ng/L]、PCT[(69.88±8.83)pg/mL]、sTREM-1[(0.67±0.16)ng/mL]、sCD14[(70.41±8.89)ng/mL]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230.09±49.82)ng/L]、[(45.82±11.04)pg/ mL]、[(0.42±0.19)ng/mL]、[(54.41±12.42)ng/mL](t=23.655、12.014、9.382、11.306,均P<0.001);联合检测对PROM合并绒毛膜羊膜炎诊断的敏感性(94.23%)、特异性(93.75%)、阳性预测值(92.45%)、阴性预测值(96.20%)均较其他指标单测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MMP-9、PCT、sTREM-1及sCD14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胎膜早破并发绒毛膜羊膜炎有效辅助诊断指标。

  • 标签: 胎膜早破 绒毛膜羊膜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降钙素原 可溶性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因子受体1 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及血脂指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年龄≥18岁且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于确诊1、3、5 d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PCSK9水平,同时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脂蛋白a水平。比较脓毒症组与健康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同时比较脓毒症组中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及不同28 d预后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PCSK9、血脂指标对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绘制28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脓毒症组共50例(其中脓毒症19例、脓毒性休克31例),健康对照组27例;脓毒症组中28 d死亡19例,存活31例。脓毒症组血清PCSK9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μg/L:223.09(198.47,250.82)比188.00(165.27,214.90),P<0.01〕,HDL-C、LDL-C、TC、脂蛋白a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HDL-C(mmol/L):0.82±0.35比1.45±0.24,LDL-C(mmol/L):1.53(1.14,2.47)比2.89(2.55,3.19),TC(mmol/L):2.03(1.39,2.84)比4.24(3.90,4.71),脂蛋白a(g/L):8.80(5.66,17.56)比27.03(14.79,27.03),均P<0.01〕;脓毒症死亡组PCSK9较存活组明显升高〔μg/L:249.58(214.90,315.77)比207.01(181.50,244.95),P<0.01〕,HDL-C、LDL-C、TC较存活组明显降低〔HDL-C(mmol/L):0.64±0.35比0.93±0.30,LDL-C(mmol/L):1.32±0.64比2.08±0.94,TC(mmol/L):1.39(1.01,2.23)比2.69(1.72,3.81),均P<0.01〕。随疾病进展,脓毒症死亡组与存活组PCSK9均较确诊1 d时明显下降(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SK9对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高于HDL-C、LDL-C和TC〔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0.748(0.611~0.885)比0.710(0.552~0.868)、0.721(0.575~0.867)、0.702(0.550~0.8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SK9是影响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为1.014,P=0.02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当PCSK9≥208.97 μg/L时,随着PCSK9升高,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明显下降。结论PCSK9、HDL-C、LDL-C、TC均可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PCSK9预测预后价值高于HDL-C、LDL-C和TC;PCSK9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在疾病早期,PCSK9可能对脓毒症预后有较好预测价值,当PCSK9≥208.97 μg/L时,28 d生存率明显下降。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血脂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28 d预后
  • 简介:摘要:造价控制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提升造价控制的科学与合理性,能够有效的节省施工成本,并且确保工程效益。本文阐述了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与风险成本,围绕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成本的分析预测与控制措施展开了探讨,仅供参考。

  • 标签: 建筑工程 项目风险成本 预测与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管血友病因子(vWF)等细胞因子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9年1月至6月入住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年龄≥18岁且符合Sepsis-3诊断标准的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于确诊后24 h内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HMGB1、vW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管生成素-2(Ang-2)等细胞因子水平。比较脓毒症患者、脓毒性休克患者、健康体检者,以及28 d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各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各细胞因子与APACHEⅡ和SOFA评分的相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细胞因子对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脓毒症患者1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5例,健康体检者30例;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中28 d死亡15例,存活21例。脓毒症患者血清TNF-α、IL-10、HMGB1、vWF、sTM、VEGFR-2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脓毒性休克组TNF-α、IL-10、HMGB1、vWF、sTM较脓毒症组进一步升高,而Ang-2水平则显著下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死亡者TNF-α、IL-10、HMGB1、vWF、sTM均明显高于存活者,而Ang-2低于存活者。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入组时HMGB1、TNF-α、sTM、IL-10、vWF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2、0.666、0.445、0.430、0.355,均P<0.05),且HMGB1、TNF-α与SOFA评分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3、0.479,均P<0.05);而Ang-2与APACHEⅡ和SOFA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9、-0.440,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MGB1、vWF、IL-10、sTM对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均高于APACHEⅡ评分〔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0.946(0.870~1.000)、0.902(0.790~1.000)、0.877(0.745~1.000)、0.868(0.734~1.000)比0.846(0.700~0.99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vWF、sTM、IL-10是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分别为4.731、0.407、-7.058、-0.887,均P<0.05)。结论HMGB1、vWF、IL-10、sTM等细胞因子均可判断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细胞因子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年龄≥18岁且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治疗组和CBP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参照2016年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处理国际指南相关推荐给予初始液体复苏、控制感染源及应用抗菌药物等标准治疗;CBP治疗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剂量为25~30 mL·kg-1·h-1,血流速为150~200 mL/min,每天20 h以上,连续治疗3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 d、3 d记录患者的血乳酸(Lac)、降钙素原(PCT)、淋巴细胞计数(LYM)、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临床资料;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IL-4、IL-7)、程序死亡受体-1(PD-1)、程序死亡配体-1(PD-L1)、γ-干扰素(IFN-γ)〕及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血友病因子(vWF)、硫酸乙酰肝素(HS)、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并随访患者28 d转归。结果最终入选标准治疗组患者20例,入选CBP治疗组患者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治疗组ICU住院时间为(10±5)d;28 d死亡5例,存活15例。CBP治疗组ICU住院时间为(9±4)d;28 d死亡8例,存活11例。两组ICU住院时间和28 d死亡患者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 d Lac、PCT、LYM、APACHEⅡ、SOFA评分及免疫功能和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时,CBP治疗组患者Lac、PCT及APACHEⅡ、SOFA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同时IFN-γ和IL-4等促与抗因子、PD-1和IL-7等免疫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及sTM、SDC-1、HS等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因子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均较标准治疗组更明显,其中LYM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109/L:1.3±0.3比0.9±0.4,P<0.05),IL-4、IFN-γ、IFN-γ/IL-4比值、IL-7、PD-1、sTM、SDC-1、HS、Ang-2水平则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IL-4(ng/L):2.8(1.5,3.2)比3.3(2.7,5.2),IFN-γ(ng/L):6.3(5.4,106.5)比217.9(71.4,517.1),IFN-γ/IL-4比值:3.7(1.8,70.3)比59.1(18.3,124.9),IL-7(ng/L):4.6(3.2,5.1)比6.3(5.2,8.0),PD-1(μg/L):0.04(0.03,0.06)比0.08(0.05,0.12),sTM(μg/L):4.9(4.3,7.4)比8.7(6.0,10.8),SDC-1(μg/L):0.6(0.3,1.1)比0.9(0.8,2.5),HS(ng/L):434.8(256.2,805.0)比887.9(620.1,957.3),Ang-2(ng/L):934.0(673.3,1 502.1)比2 233.9(1 472.5,3 8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BP治疗可以纠正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降低多种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减少多糖包被的降解,但不能明显降低患者28 d死亡风险和缩短ICU住院时间。

  • 标签: 脓毒症 细胞因子 内皮细胞 多糖包被 免疫调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表现对重症患者侵袭肺曲霉菌病(IPA)诊断的辅助作用。方法应用回顾研究方法,选择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疑似IPA患者。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均按照《重症患者侵袭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的分级标准诊断,符合者纳入IPA组,不符合者上述诊断或其他病原体感染者纳入非IPA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治疗前后支气管镜下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半乳甘露聚糖肽抗原检测(GM试验)和病原学培养结果。比较各组患者基线情况、支气管镜下表现与胸部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最终142例疑似IPA患者纳入分析,按照IPA分级诊断标准,确诊12例,临床诊断77例,拟诊22例,非IPA 31例。142例患者中有支气管镜下典型气道黏膜损伤表现者60例,其中确诊患者7例(58.3%),临床诊断52例(67.5%),拟诊1例(4.5%),而非IPA者无一例有损伤表现。IPA患者中分别有12例确诊(100%)、73例临床诊断(94.8%)和21例拟诊(95.5%)者进行了胸部CT检查,多为斑片状或条索状密度增高影等非特异性胸部CT表现,具有典型IPA胸部CT表现(晕轮征和空洞或新月征)者分别为确诊组3例(25.0%)、临床诊断组7例(9.0%)、拟诊组0例(0%)。确诊及临床诊断的89例患者中有支气管镜下气道黏膜损伤表现且复查≥3次者35例,均进行了抗曲霉菌治疗,其中16例存活,19例死亡。存活组患者支气管镜下黏膜损伤表现逐渐减轻、临床表现逐步好转;死亡组患者中有16例支气管镜下气道黏膜损伤恶化。结论重症患者支气管镜下气道黏膜损伤的特异性表现对IPA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在重症患者不能及时进行病理或胸部CT检查的情况下,动态观察气道黏膜损伤改变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抗真菌治疗效果和IPA预后的简单辅助方法。

  • 标签: 支气管镜检查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侵袭性气管支气管曲霉菌病 肺泡灌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