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肝豆状核变性,即Wilson病,是一种由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ATPase Cu2+ transporting beta polypeptide,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现归纳总结不同突变的致病机制,包括诱导突变蛋白错误定位、改变蛋白间或结构域间相互作用、调控ATP7B蛋白催化活性、改变ATP7B基因剪接方式等多个方面。临床上,系统总结了常见突变与临床表型间的关联,如p.R778L,被认为与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相关;同时,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亦可能对患者是否发病或发病时间产生较大影响。在分子层面上对ATP7B基因突变致病机制及所致临床表征的研究进行综述,将有助于加深对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并提示可针对不同的机制采用个性化的诊疗手段,以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临床表型 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妊娠期患者围产期管理,以及探索通过对患者羊水、脐带血基因检测确定其后代遗传病因和胎儿患病的可能性。方法在围产期精细化管理方面,对1例2019年3月因眼涩眼胀、视力下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就诊时发现K-F环,肝病科进一步诊断WD的孕妇行人工流产一次,并于2020年10月再次妊娠后进行包括妇产科、肝病中心、麻醉科、消化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会诊和孕期规范化治疗;二次妊娠后提取患者静脉血、羊水和脐带血基因组,采用Sanger测序进行ATP7B基因变异分析。结果通过多学科协作管理,该患者在妊娠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大伴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贫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多种合并症的情况下顺利产子。新生儿表型正常,阿氏评分10-10-10。测序发现该患者存在ATP7B p.Arg778Leu 和p.Val890Met,为数据库已报道的错义杂合变异,ACMG分级为致病性变异。羊水和脐带血的检测结果显示胎儿仅p.Arg778Leu单杂合变异,仅携带母亲一个致病突变位点,预测不会出现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型。结论围产期多学科协作管理对WD患者顺利妊娠具有重要保护意义。对患者羊水和脐带血的遗传学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胎儿WD。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围产期管理 ATP7B基因 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