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后,媒体技术突飞猛进,也带动了文学的快速变化。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发展,就是媒体创新在文学领域的典型体现。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得文学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文学的IP热潮加快了以文学为内容的印刷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程。但是,从总的趋势来说,近年文学领域一方面出现了媒体创新的繁荣,另一方面文学内部的创新却相对冷寂。

  • 标签: 网络文学 媒体创新 媒体技术 文学领域 传播渠道 印刷媒体
  • 简介:新世纪文学在整体上表现出外向化的趋势。首先,为了应对文学边缘化的格局,文学创作向现实回归,在创作方法上从现代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其次,文学创作表现出视觉化倾向,具体表现为生活的景观化和文体的类型化;再次,文学创作表现出空心化倾向,屏蔽内心渐成风尚,在艺术表现上日益忽略心理描写,在创作情感上表现为旁观的冷漠。本文主张,文学主体应该以内在力量激活现实;文学与视觉文化的关系,应该是在竞争中共生;文学是人学,更是心学,文学应该直面内心困惑。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文学环境 外向化 视觉化 景观化 文学是人学
  • 简介:网络文学作为新媒体技术与文学创作联姻的产物,研究者向来重视网络技术对文学写作方式、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影响。由于网络技术起源于欧美,从BBS到博客,从Facebook到微博,中国网络文化的繁荣在借鉴外来技术的前提下,其价值导向和时尚趣味也不能不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在文学写作方面,超文本写作的崛起打破了传统文本的封闭结构,其开放性、自主性、互文性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

  • 标签: 本土文学 文学写作 传统文本 文学创作 文学传统 革命性影响
  • 简介:诗化品格与多语混融,是张承志小说语言最为典型的审美风格。张承志以浪漫主义的诗性表达来超越世俗生活的束缚,采用意象叙事方式激活小说语言,而写意化叙述与主体化抒情的结合,又使其小说语言和审美情感获得了内在的节奏感与文体的多样性。张承志对回族的身份认同与特殊的生命体验,使其小说语言包容着多种语言的成分,融汇了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中国多种少数民族语言习惯,以及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外来语的相关词汇与内在思维,这种多语混融倾向既丰富了汉语表达的可能性,又为多民族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打开了通道。

  • 标签: 张承志 小说 语言风格
  • 简介:余华的形式探索对于汉语叙事的可能性的深度掘进,是独特的,是一种具有“换脑子”意味的艺术爆破。耐人寻味的是,当先锋文学成为新生作家的“影响的焦虑”,余华及其艺术趣味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文学的秩序与规约,不仅成了后起作家模仿与超越的标杆,而且成为束缚其自身的惯性。

  • 标签: 余华 惯性 先锋文学 艺术趣味 形式探索 耐人寻味
  • 简介:本文认为九十年代依然延续着八十年代的文化逻辑,只不过是其作用机制变得更隐蔽、更间接、更有效,因此,九十年代并不是个体文化时代,而是过渡性的“准个体时代”。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也不具备个人化写作的本质特征,它在外部形态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个人化写作的某些属性,但在精神层面上却表现出反个人化的潜在倾向,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准个人化写作”,其根本意义在于曲折地展示了在当今时代成长为个人的艰难。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九十年代小说发展与城市文化变迁的相关性,描述城市文化对九十年代小说家的生存方式、写作姿态、价值选择、审美旨趣的冲击和改塑,寻绎城市文化对九十年代小说的精神指向、题材选择、叙述形态、接受图式、叙事模式、文体风格的渗透性影响,剖析九十年代小说对城市文化的回应与规避,在文化视阈内立体考察置身于各种冲击的漩流之中的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向、潜在危机与新的生长点。

  • 标签: 《九十年代小说与城市文化》 中国 文学评论 生存方式 审美旨趣
  • 简介:"改革文学"作为新时期初期重要的文学思潮,似乎是一道渐行渐远的文学风景,慢慢沉入昏黄的背景,完成历史的定格。其代表性作品无缘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有不少教师讲得兴味索然,有更多的学生感觉恍若隔世,与时下的文学现场、作者和读者的

  • 标签: 改革文学 文学老 新情况
  • 简介:  每到年关,总是匆匆忙忙地往几千里外的老家赶.前几年,背着大包小包的我都是在村口碰到三婶,她正赶着一头牛去野外吃草.寒暄一番后,她总会说:"就是嘛!再忙也要回来陪父母过个年.走遍天下忘不了胞衣迹!"……

  • 标签: 胞衣迹
  • 简介:  地瓜藤匍匐向前  想到地瓜,脑海里立马就会跳出三个字眼--"大番薯",这在客家话中意为"大笨蛋"、"土包子".地瓜亦称红苕,在很多地区,"你这个苕"这句话都是用于指责对方的"土"和"傻".其实,番薯不仅不土,还是典型的洋货.据明代谈迁记载,番薯是明万历年间由菲律宾的吕宋引进的,开始仅在福建、广东一带种植,然后遍及全国.……

  • 标签: 父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