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作者: 黄海建 钟定荣 鲁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8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现在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 35000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现在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29),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未定树突细胞肿瘤(indeterminate dendritic cell tumor,IDC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3)和福建省立医院(1)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收集的4IDCT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RAF V600E基因检测,并随访及复习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男性2,女性2,发病年龄30~52岁(平均年龄40岁)。病理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呈圆形、多角形,细胞核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瘤细胞呈片状、旋涡状,束状排列。瘤细胞可见核仁,核分裂象(1~3)个/10 HPF,间质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免疫表型:瘤细胞呈S-100蛋白(4/4)、CD1a(4/4)、CD68(4/4)、cyclin D1(3/3)阳性,Ki-67阳性指数5%~30%,CD207/Langerin、Ki-67、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CD21、HMB45、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肌动蛋白阴性。分子病理检测,4均未见BRAF V600E基因突变。结论IDCT属于罕见的树突细胞肿瘤,形态学无特异性表现,诊断依赖于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必要时行电镜检查及分子病理学检测。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诊断,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在决策分化甲状腺癌远处转移(DM-DTC)131I治疗反应及后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62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肺转移患者[男20,女42,年龄(38.1±15.9)岁]资料,根据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判断转移灶是否摄碘,将其分为不摄碘组和摄碘组。比较2组患者经131I治疗的血清Tg反应(包括Tg变化及Tg变化速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血清Tg变化速度与影像学进展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获得Tg变化速度预测影像学进展的最佳界值。另比较不摄碘组患者再次行131I治疗与仅随诊2种治疗方案下血清Tg反应情况。采用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数据。结果131I治疗后,不摄碘组(n=25)Tg水平上升者达60.0%(15/25),而摄碘组(n=37)仅21.6%(8/37; χ2=9.417,P=0.002);不摄碘组Tg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Tg变化速度达0.05(-0.16,0.15) μg·L-1·月-1,而摄碘组总体呈下降趋势,Tg变化速度达-0.18(-1.95,0.01) μg·L-1·月-1(U=265.000,P=0.005)。影像学反应与Tg变化速度有关[比值比(OR)=53.005, P<0.001],Tg上升速度≥0.135 μg·L-1·月-1可很好地预测影像学进展,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7.5%和97.1%。不摄碘组的Tg变化及变化速度在131I治疗和仅随诊2种不同治疗方案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 U=394.000;均P>0.05)。结论血清Tg监测有助于灵敏地评估DM-DTC患者中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无法准确判断的131I治疗后微小变化,动态Tg监测有助于为不摄碘患者进行131I治疗的必要性提供证据。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肿瘤转移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甲状腺球蛋白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