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作者: 魏文斌 王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及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睫状体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眼内肿瘤,由于独特的解剖位置,使其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眼科医生需充分发挥裂隙灯显微镜及透照试验的作用,捕捉隐蔽的睫状体肿瘤引起的眼前节继发性改变,如单眼局限性白内障、晶状体压迹、色素播散等,并结合眼科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超生生物显微镜,达到早发现、早诊断的目的。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特点,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由于睫状体肿瘤良性居多,局部睫状体切除手术治疗复发率低,能够满足病理诊断,且能保留患者部分视力,因此应主张保眼球治疗。但对于肿瘤太大而无法通过局部切除或放射治疗的肿瘤、患有顽固性青光眼以及对放射治疗无反应的肿瘤,眼球摘除仍然是需要选择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眼肿瘤 睫状体 诊断 肿瘤治疗方案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UM)患者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PRT)的不同临床反应模式以及治疗失败后行二期眼球摘除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2011年3月至2017年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接受125I巩膜外PRT的465例UM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7例,女性248例;年龄(46.7±12.1)岁。均为单眼。二期眼球摘除原因包括局部肿瘤治疗失败、青光眼、巩膜坏死和患者要求等。肿瘤分级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分级标准。依据文献标准将PRT后肿瘤反应模式分为消退型、增长型、稳定型、其他型。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观察肿瘤变化情况。465例患者中,有3次及以上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I)检查完整随访记录245例。治疗前患者年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肿瘤厚度及最大基底直径比较行t检验;患者性别、肿瘤AJCC T分级、是否累及睫状体、是否存在视网膜下液、视盘侵犯、玻璃体积血以及瘤体形状、位置等因素比较行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预估PRT后二期眼球摘除的累积概率;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价肿瘤特征与PRT后二期眼球摘除的关系。结果465例患者中,随访期间行二期眼球摘除(保眼失败)78例(16.8%,78/465 ),其中1、3、5年眼球摘除率分别为5.4%、9.3%、17.1%;保眼成功387例(83.2%,387/465)。与保眼成功者比较,保眼失败者肿瘤最大基底直径更大,肿瘤不规则状及弥散状形态百分比、肿瘤累及黄斑百分比、AJCC T分级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3次及以上完整CDI检查记录的245例患者中,消退型、稳定型、增长型、其他型分别为115、76、27、27例。增长型、其他型患者肿瘤厚度明显小于消退型、稳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增长型患者保眼失败率明显高于消退型、稳定型、其他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基底直径(HR=1.19 )、肿瘤厚度(HR=1.08)、AJCC T分级(HR=1.90)、增长型反应模式(相对于消退型反应模式)(HR=4.20)与保眼失败相关(P<0.05 )。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基底直径(HR=1.24 )、增长型反应模式(相对于消退型反应模式)(HR=4.59)仍与保眼失败相关(P<0.05 )。结论PRT后增长型、其他型反应模式UM患者治疗前的肿瘤厚度更小;肿瘤最大基底直径、增长型反应模式是PRT失败后进行二期眼球摘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葡萄膜肿瘤 黑色素瘤 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 反应模式 二期眼球摘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用超声乳化和房角分离术的价值。方法:2020年9月-2022年8月本科接诊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76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超声乳化和房角分离术,对照组采取超声乳化和小梁切除术。对比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关于眼压,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数据(11.25±1.97)mmHg,和对照组数据(16.03±2.04)mmHg相比更低(P<0.05)。关于并发症,试验组发生率5.26%,和对照组数据21.05%相比更低(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用超声乳化和房角分离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眼压改善更加明显。

  • 标签: 白内障 房角分离术 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