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节段均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至床突段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节段均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至床突段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8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成人流行性乙型脑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提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认识和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8年9月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于3年后进行结局随访,比较不同严重程度分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及脑脊液检查结果;根据改良RANK评分对随访患者按照预后良好/预后不良分组,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共收治21例患者,其中普通型12例、重型9例。与普通型患者比较,重型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呼吸障碍、肺部感染、癫痫、意识障碍的比例更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脑脊液压力值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患者住院期间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CS评分异常波动更明显。3年结局随访失访4例,回访17例患者中死亡6例,病死率35.3%;预后良好9例,预后不良8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GCS评分>13是乙脑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结论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伴基础疾病,合并肺部感染及神经症状,脑脊液压力升高提示病情较严重,入院时GCS评分>13为乙脑预后良好保护因素,可用于评估乙脑预后。

  • 标签: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2004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497例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确诊年龄为(72.1±8.7)岁。治疗前中位PSA为100.0(42.3~999.0)ng/ml。TNM临床分期分别为:T2期213例(42.9%)、T3期160例(32.2%)、T4期124例(24.9%);N0期319例(64.2%)、N1期144例(29.0%)、Nx期34例(6.8%);M0期100例(20.1%)、M1a期51例(10.3%)、M1b期332例(66.8%),M1c期9例(1.8%)、Mx期5例(1.0%)。穿刺Gleason评分≤7分146例(29.4%)、8分103例(20.7%)、≥9分248例(49.9%)。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采用单独内分泌治疗(单独治疗组)459例,多西他赛联合内分泌治疗(联合治疗组)38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卡钳值设置为0.02,对两组数据实行1∶1匹配。共37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的年龄(P=0.102)、PSA(P=0.713)、T分期(P=0.113)、N分期(P=0.226)、M分期(P=0.514)、Gleason评分(P=0.612)、肿瘤负荷(P=0.8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log-rank和Breslow-wilcoxon检验比较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绘制两组患者年龄、临床TNM分期、Gleason评分、肿瘤负荷及是否接受过姑息性电切手术等各亚组生存情况的森林图,并针对高肿瘤负荷亚组比较两组间的无进展生存期差异。结果匹配后单独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2.6个月和13.7个月;发生去势抵抗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3例和17例;死亡患者例数分别为3例和6例。单独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进展为去势抵抗的中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个月与16.5个月,P>0.05);平均前列腺癌特异性生存期分别为21.9个月和14.8个月,但均未达到中位生存期,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肿瘤负荷亚组中,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优于单独治疗组(10.6个月与7.2个月,P=0.044),但低肿瘤负荷亚组中两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0.5个月和12.6个月,均未达到中位生存期,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内分泌治疗可以延长高肿瘤负荷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但低肿瘤负荷患者无明显获益。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多西他赛 化疗 雄激素剥夺治疗 倾向评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