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 Ⅱ、Ⅲ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入路结合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开放组。微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53±13.74)岁(范围,19~78岁)。开放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35±12.93)岁(范围,19~70岁)。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纠正跟骨内翻及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但以不同方式进行骨折端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微创组中7例行异体骨植骨,17例采用微型钢板、1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开放组中5例行异体骨植骨,均采用常规跟骨外侧钢板固定。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8.23±5.56) min,开放组为(54.25±5.09) 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53.10±8.5) ml,开放组为(61.75±7.13) 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t=3.87,均P<0.01)。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60±1.52)周,开放组为(11.05±2.3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0.00%,开放组为50%。术后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跟骨术后关节面塌陷复位,跟骨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跟骨轴线得到纠正。微创组Bohler角术前为15.50°±4.18°,术后改善为31.03°±3.35°(t=15.88,P<0.001),微创组Gissan角术前为101.87°±9.94°,术后改善为129.17°±4.85°(t=13.52,P<0.001);开放组Bohler角术前为15.00°±4.22°,术后改善为30.75°±3.39°(t=13.02,P<0.001),开放组Gissan角术前为104.75°±11.02°,术后改善为128.60°±4.56(t=8.95,P<0.001)。两组患者术后Gissan角(t=0.414,P=0.68)和Bohler角(t=0.292,P=0.7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开放组为35.0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 标签: 跟骨 骨折,闭合性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染色技术在小脑幕上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72例小脑幕上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采用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染色技术(简称导航+荧光组),117例采用常规手术技术(常规手术组)。81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功能区,术中均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或)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全切除率,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肿瘤全切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17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58例(33.7%),其中导航+荧光组的肿瘤全切除率为45.5%(25/55),常规手术组为28.2%(33/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功能区肿瘤(OR=0.502,95%CI:0.253~0.998,P=0.049)、术中应用导航+荧光(OR=2.173,95%CI:1.080~4.371,P=0.030)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因素。81例功能区肿瘤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21例(25.9%),其中13例(61.9%)术中应用导航+荧光;60例非全切除者中,16例(26.7%)术中应用导航+荧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应用导航+荧光是影响功能区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因素(OR=3.896,95%CI:1.331~11.405,P=0.013)。结论神经导航联合术中黄荧光染色技术有利于提高脑胶质瘤的切除程度。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导航 荧光染色 神经外科手术 切除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治疗难治性跖筋膜炎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徐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采用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治疗的28例30足难治性跖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13足,女15例17足;年龄22~57(40±11)岁。症状持续时间8~24(17.0±4.6)个月。观察项目:(1)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症状缓解情况等;(2)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跟痛评分(CS),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手术治疗的功能效果。结果2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24(16.9±3.7)个月。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伤口及神经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存在足跟部内侧疼痛症状,足趾及踝关节运动理想,无挛缩或畸形。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侧足跟部的VAS、CS、AOF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末次随访患侧足跟部的VAS评分为0分,CS评分为(96.2±4.7)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95.1±4.5)分,获得优27足、良3足,优良率100%。结论对于难治性跖筋膜炎患者,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是临床治疗中可供选择的一种疗效较为满意的微创技术

  • 标签: 跖筋膜炎 关节镜手术 内侧入路,深层 造腔内镜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操作孔胸腔镜(VATS)与三孔VATS食管游离技术在胸段食管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北京医院胸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单操作孔及三孔VATS胸段食管游离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患者的临床资料。胸部操作体位为左侧侧俯卧折刀位,腔镜孔位于右腋中线第8肋间,单操作孔位于右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第4肋间,三孔VATS组患者另于腋后线第8肋间作副操作孔。应用"缝合牵拉显露法"显露后纵隔,完整游离胸段食管,并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收集患者临床、围手术期及病理等相关资料;出院后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生存资料信息。结果单操作孔VATS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共62例,三孔VATS患者28例,均在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或增加手术切口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手术时间[(336.9±55.7)min对(319.7±66.3)min,P=0.205]及胸部操作时间[(112.5±36.7)min对(108.9±43.6)min,P=0.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胸部并发症、术后生存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操作孔VATS组术后第1、2、3天外周血氧饱和度均高于三孔VATS组[第1天(97.00±1.57)%对(96.10±1.23)%,P=0.009;第2天(96.60±1.84)%对(95.70±1.19)%,P=0.020;第3天(97.40±1.56)%对(96.30±1.42),P=0.002],术后第3天呼吸频率慢于三孔VATS组[(19.70±1.48)次/min对(20.70±1.70)次/min,P=0.006]。结论应用单操作孔VATS技术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并有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的趋势,可作为食管癌微创手术的常规手术方式之一。

  • 标签: 单操作孔 胸腔镜手术 食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治疗的33例(33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32.6±11.3)岁(范围:20~55岁)。Sanders分型Ⅱ型12例,Ⅲ型2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1.2±32.1)h(范围:6~140 h)。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4±2.9)分(范围:4~8分);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63.3±11.8)分(范围:50~75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为(94.8±9.1)分(范围:70~105分)。所有患者均使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联合排钉技术进行固定,记录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VAS、AOFAS踝与后足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估患肢疼痛和功能。手术前后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9.7±10.4)min(范围:40~110 min),患者均未行植骨术。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跟骨影像学评估满意,术后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未出现皮肤感觉异常及腓骨肌损伤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术后跟骨影像学指标(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öhler角、Gissane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1);术后第1天、术后1年、术后2年的跟骨影像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骨折复位无丢失(P值均>0.05)。术后VAS、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患者后足力线及功能恢复满意,跟骨外观及外侧壁外形恢复满意,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优27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4.0%。结论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复位精准,固定可靠,功能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跟骨 骨折 关节镜技术 三通道 排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