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市MSM涉药性行(SDU)特征及应用二阶聚类算法对其行为模式进行分类,并探索SDU与HIV高危性行的关联,为制定预防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依托成都市MSM社会组织开展横断面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同伴推荐招募MSM,收集社会人口学、SDU特征、性行情况、STD诊断史和HIV感染等信息。对7项SDU特征进行二阶聚类分析,进一步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DU聚类模式与高危性行的关联。结果共调查MSM 727人,近6个月SDU报告率为39.8%(289/727)。二阶聚类将报告SDU的MSM(SDU-MSM)聚成三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类MSM在月均收入、SDU所使用毒品类型、毒品使用方式、SDU频率、多种毒品或与药品混用、不坚持使用安全套和群交等变量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三类报告SDU-MSM不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可能性是第一类的2.22(95%CI:1.06~4.66)倍;第三类和第二类报告SDU-MSM发生群交的可能性分别是第一类的2.82(95%CI:1.18~6.77)倍和8.78(95%CI:3.42~22.42)倍。结论成都市MSM中SDU报告率超过1/3,不同SDU-MSM聚类模式与高危性行相关,SDU频率较高、毒品用量较大和有多种毒品或与药品混用的MSM更容易发生群交和不坚持使用安全套的高危性行,增加HIV/STD感染风险,需加强SDU监测和干预力度。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男男性行为者 涉药性行为 二阶聚类分析 高危性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成都市MSM对3种类型HIV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的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依靠成都同乐健康咨询服务中心招募793名研究对象。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最近6个月性行发生情况、PrEP污名、HIV预期污名、MSM内化污名和3种类型PrEP的使用意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3种类型PrEP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在793名研究对象中,按需口服药物的使用意愿较高(68.3%)。较高文化程度和多性伴均会促进口服类PrEP的使用意愿,较高文化程度[与初中及以下相比,高中/中专(aOR=2.43,95%CI:1.13~5.21)、大专(aOR=2.67,95%CI:1.27~5.61)、大学本科(aOR=3.21,95%CI:1.52~6.74)、硕士研究生及以上(aOR=3.77,95%CI:1.54~9.26)]、多性伴(aOR=1.54,95%CI:1.12~2.11)均与每天口服1粒药物呈正相关。较高的HIV预期污名对3种类型PrEP使用意愿均呈正相关:每天口服1粒药物(aOR=1.07,95%CI:1.02~1.12)、按需口服药物(aOR=1.09,95%CI:1.03~1.15)、每隔8周注射1次药物(aOR=1.06,95%CI:1.01~1.11)。结论成都市MSM的PrEP整体使用意愿较高,推广PrEP有较高的可行性。未来应加强对该人群HIV和PrEP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认知水平,引导MSM树立正确的PrEP使用动机。

  • 标签: 暴露前预防用药 男男性行为人群 艾滋病 污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个性化疼痛护理对急诊肾结石患者疼痛的缓解作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诊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个体化疼痛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5.45%)高于对照组(81.82%),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肾结石予以个性化疼痛护理,有助于减轻疼痛症状,缓解病情,对良好护患关系的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

  • 标签: 肾结石 个性化疼痛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城市活力被再次激发,建筑行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各大建筑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城市建设项目的增加并不等同于建筑企业施工质量管理能力的提高,不同类型的建筑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考虑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必须在正式施工前,制订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计划,组建专业的质量管理团队,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其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保障施工质量。

  • 标签: 建筑工程 施工质量 管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评HIV感染风险高的青年学生接受HIV检测服务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Andersen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及相关文献设计学生HIV检测服务利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采用阶段模型分步骤对2019年3-4月使用青年学生健康和HIV感染风险评估干预工具(“熊探”)自评HIV感染风险高的学生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526名研究对象,年龄(19.30±1.19)岁,其中96.2%(506/526)知道发生高危行为后应主动寻求HIV检测;发生过插入式性行比例为56.7%(298/526),HIV检测率为11.0%(58/526);发生过和未发生过插入式性行学生HIV检测率分别为13.42%(40/298)和7.89%(18/2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倾向性特征模块中的性取向为其他(与异性恋相比,OR=7.88,95%CI:3.98~15.61)、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较高(与知晓程度较低的相比,OR=2.05,95%CI:1.07~3.93),需要因素模块中的有危险性行(与未发生过危险性行的相比,OR=2.66,95%CI:1.41~5.03)、在医院确诊感染过STD(与未感染者相比,OR=6.35,95%CI:2.21~18.27),能力因素模块中的最近1年接受过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与未接受的相比,OR=0.29,95%CI:0.11~0.76)、最近1年接受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宣传(与未接受的相比,OR=3.67,95%CI:1.71~7.90)是HIV检测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学生的检测行动力亟待提高,其知识得分和性取向等倾向因素,以及是否有高危性行和感染过STD等需要因素对HIV检测服务的利用均有较大的影响。但相比之下,接受过艾滋病预防和咨询检测服务相关知识政策教育等能力因素显得更重要,提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知识政策的教育,尤其是重点关注女生、有危险性行者的教育。

  • 标签: Andersen模型 学生 艾滋病病毒检测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