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癌灶区段的淋巴引流途径分,了解各型淋巴结转移差异。为研究各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探索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间开封市肿瘤医院行乳腺癌cT1-4N0-1M0手术的患者,术前对肿瘤所在区段的瘤周腺体注射亚甲蓝,进行淋巴染色示踪,术中见淋巴结或淋巴管染色显示淋巴途径者450例,根据被染色的淋巴管走向和淋巴结尤其是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所在区域,进行乳腺癌区段淋巴引流途径分(lymphaticdrainagepathwaytype,LDPT),分为腋下(axillary,A)、内乳(internalmammary,IM)、腋下-内乳(axillary-internalmammary,A-IM)、锁骨上下(supraclavicular-subciavian,S)、胸肌间(interpectoral,I)、上腹(epigastriumtype,E)和其它;其中A、A-IM、IM较为常见,在这三中选取140例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均行经肋间隙入路的内乳区淋巴结(internalmammarylymphnodes,IMLN)探查、腋下淋巴结(axillarylymphnodes,ALN)探查或清扫、保乳或全乳切除,观察比较这三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LDPT共450例:IM25例占5.6%、A-IM75例占16.7%、A345例占76.7%、S2例占0.4%、I2例占0.4%、E1例占0.2%、其它0例;其中A、A-IM、IM共占98.9%,对比发现:A、A-IM、IM这三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A-IM分别与IM比较,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IMLN和ALN均转移的概率A-IM约是A的5倍,单纯IMLN转移的概率A-IM约是A的26倍。结论:不同淋巴分的乳腺癌淋巴转移规律不同,适合的诊治方法也可能不同,分研究,具有临床意义;IM乳腺癌淋巴转移与其他不同,有其特有的规律,具有与A同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关注。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引流途径 淋巴流域 淋巴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