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瓣膜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42例瓣膜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的护理,总结护理经验教训,提高护理质量。结果4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加强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训练,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是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和痊愈的基础,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患者各主要脏器功能的稳定,有效的药物指导及观察,对患者顺利恢复极为重要。

  • 标签: 瓣膜置换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颈部血管超声、TCD微栓子监测(MES)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我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73例患者给予颈部血管超声和TCD微栓子监测。结果患者存在颈部斑块、不稳定性斑块以及内膜增厚时的MES阳性率显著高于无以上症状的患者MES阳性率,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颈部血管超声以及TCD微栓子监测的诊断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具有重大的价值。

  • 标签: 颈部血管超声 TCD微栓子监测(MES)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期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份到2015年3月份期间在我院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围期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期的护理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同时提高患者的认可度,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围术期护理 护理效果 满意度
  • 简介:摘要: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是调节血压和抗休克,血管活性药物有两类:血管收缩剂和血管舒张剂,其中血管收缩剂如儿茶酚乙胺和α受体激动剂如果外渗会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血栓性静脉炎。因此,通常选择相对笔直、容易固定和可观察的血管来注射血管活性药物,最好使用中心静脉注射,并在注射过程中警惕任何局部皮肤的异常情况,如若在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下,临床护士必须能够实施紧急护理程序,以尽量减少药物外渗对病人的伤害。本文主要讨论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发生时的管理、预防和正确处理方式,并为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外渗伤口治疗提供部分参考。

  • 标签: 血管活性药物 外渗护理 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碎石治疗肾结石的术后护理。方法 、选取时间节点在 2016年 1年到 12月间,因患有肾结石的 120名病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全部的病人实施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的医治方式,而后对其护理的成效进行研究。结果 全部的病人在围手术期的护理期间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并且都治愈离开医院。结论 病人在出现肾结石的病症以后,在实施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医治后,对其进行恰当的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机率,让其在手术其安全的度过,具有较好的价值。

  • 标签: 肾结石 治疗 护理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应用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工作中的优越性。方法:随机选择100例接受全脑血管治疗的患者,并根据术后护理方式的不同设置为以舒适护理为主的观察组和以常规护理为主的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有效介入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治疗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中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为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 标签: 全脑血管造影术 舒适护理 应用效果 优越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进行风险管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120例心血管病患者实施了随机分组,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60人,没有应用心护理问题的对照组,并评价了两组病人的干预有效性,基于与不同患者关系的发生和影响。结论:观察组风险的出现频小于对照组,差异性有统计意义。而观察组满意度则大于对照组,差异性也有统计意义。结论: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风险较高,危险因素为患者本人、家属、使用的设备和药物。基于护理风险管理与分析,防治患者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患者的副作用,提高其综合护理质量。

  • 标签: 风险管理 护理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肝移植术后停用免疫抑制的可行性,探究影响患儿免疫耐受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手术且术后进行免疫抑制剂撤除的14例患儿资料。其中,男8例,女6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0.32±4.65) kg/m2;受者移植时患儿年龄范围为0.58~0.71岁,中位年龄为0.58岁;纳入研究时患儿年龄范围为2.65~4.52岁,中位年龄为3.75岁;移植术后至纳入研究时间间隔为(3.08± 1.10)年。供者中,男6例,女8例,供者年龄为(22.84±13.93)岁。14例患儿的移植病因均为胆道闭锁,10例为活体肝移植,4例为尸体肝移植。参与撤除免疫抑制剂临床研究的患儿中,4例为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 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而撤除免疫抑制剂。所有患儿移植术后进行免疫治疗,>6岁的患儿采用激素+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 )+吗替麦考酚酯三联用药方案,≤6岁的患儿采用激素+FK506二联用药方案。14例患儿中,10例按撤除方案撤除免疫抑制剂,4例PTLD患儿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症状单独进行免疫抑制减停治疗。所有患儿定期检测肝功能,并于纳入研究时、纳入研究1年和2年时进行程序性肝活检,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并通过Banff标准和Ishak评分系统评估患儿肝脏急性排斥反应和纤维化程度。结果14例患儿中5例成功停用免疫抑制剂,实现免疫耐受;9例患儿免疫不耐受,其中3例在随访过程中肝功能正常,程序性活检时肝脏病理结果考虑为排斥反应;其余6例在随访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此6例患儿恢复免疫抑制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免疫不耐受的患儿相比,免疫耐受的患儿在移植时年龄较小,移植时的中位年龄为0.58岁,范围为0.50~0.58岁,免疫不耐受的患儿移植时的中位年龄为0.67岁,范围为0.58~2.0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Z=-2.51);免疫耐受的患儿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水平较免疫不耐受患儿低,免疫耐受患儿移植时的DBIL中位值为2.47 μmol/L,范围为2.23~2.53 μmol/L,免疫不耐受患儿移植时的DBIL中位值为2.63 μmol/L,范围为2.52~2.99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Z=-2.87 )。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出现免疫耐受的比例较高,患儿年龄、DBIL水平影响患儿免疫耐受。

  • 标签: 肝移植 免疫抑制剂 免疫耐受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替代供者(AD)移植一线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一线接受AD移植治疗的AA患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总生存(OS)率、植入成功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109例患者,极重型AA(VSAA)32例,重型AA(SAA)64例,非重型AA(NSAA)伴输血依赖13例,中位年龄6(0.8~18)岁,其中44例患者接受全相合无关供者(MUD)移植,44例接受8-9/10位点不全相合无关供者(MMUD)移植,21例接受不全相合亲缘供者(MMRD)移植,所有患者均接受以外周血干细胞(PBSC)为主的移植,≥3个位点不合的单倍型移植加第三方脐血(UCB)一份。所有患者移植前均未接受过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并排除活动性感染。106例(97.2%)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中位重建时间为13(9~19)d,血小板中位重建时间为16(10~81)d。死亡13例,5年OS率为88.1%(95%CI 81.1%~91.4%),MUD、MMUD及MMRD三组患者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总体急性GVHD(aGVHD)及Ⅱ~Ⅳ度aGVHD发生率分别为74.3%和39.4%,总体慢性GVHD(cGVHD)和中度cGVHD发生率分别为30.7%和9.9%,无一例患者发生重度cGVHD。结论对于无同胞全相合供者的SAA/VSAA患儿,早期一线接受AD移植可能是一个选择,但需要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及治疗GVHD的措施。

  • 标签: 替代供者 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病理性瘢痕是真皮纤维化疾病中的一类,以过度纤维化和胶原沉积为特征,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潜在病理机制尚未阐明,且其临床疗效不佳、复发率高,故其防治一直是临床上致力解决的难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维持心血管稳态的重要内分泌级联,其组成成分均在皮肤各细胞中表达,皮肤局部RAS可以独立于血浆RAS发挥作用。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皮肤局部RAS激活,其主要活性成分血管紧张素Ⅱ(ATⅡ)通过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1(ATR1)和血管紧张素受体2(ATR2)两个特异性受体对受伤创面发挥相反的作用影响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本文首次全面综述了皮肤局部RAS系统的经典通路、肥大细胞诱导的糜酶旁路及瘢痕疙瘩相关淋巴组织诱导的溶酶体蛋白酶旁路环路在创伤修复及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 标签: 病理性瘢痕 皮肤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巴利昔单抗联合减激素免疫抑制方案在供受者血型相容儿童肝移植中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9日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供受者血型相容儿童肝移植受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实验组采用巴利昔单抗联合中单次糖皮质激素诱导,术后单用他克莫司抗排斥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诱导,术后联合应用他克莫司和糖皮质激素抗排斥方案。分析比较两组受者的临床特征、术后受者/移植肝存活率、排斥反应发生率和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150例受者术后随访时间为9.2个月(0.7~15.5个月)。两组受者在肝移植3个月和1年累积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术后早期肺部感染发生率、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层发现实验组中活体肝移植的56例受者中6例(10.7%)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中活体肝移植的47例受者中12例(25.5%)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实验组中活体肝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巴利昔单抗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方案可安全应用于供受者血型相容儿童肝移植受者,可降低活体肝移植儿童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巴利昔单抗 糖皮质激素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症(SOS/VOD),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早期并发症。儿童SOS/VOD在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面与成年人SOS/VOD存在诸多不同。在近几十年的研究基础上确立的新诊断标准与严重程度分级标准,为儿童SOS/VOD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发现更多血清学及分子标志物,将有助于儿童SOS/VO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以去纤苷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可使SOS/VOD患儿的生存率增高。笔者拟从发病机制及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HSCT后儿童SOS/VOD的新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其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肝静脉阻塞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诊断 儿童 肝窦阻塞综合征 肝小静脉闭塞症
  • 简介:摘要由于传统再灌注治疗的时间窗较窄且存在再灌注损伤风险,故而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对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展开研究,探索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方法。文章阐述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与血小板糖蛋白(platelet glycoprotein, GP)Ⅰb的功能及其在止血、血栓形成和炎症中的作用,认为通过药物阻断vWF-GPⅠb的相互作用可能有助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并进一步讨论了其在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脑损伤中的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von Willebrand因子 血小板糖蛋白GPⅠb-Ⅸ复合物 血栓形成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6月-2023年2月)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病人76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研究组,每组3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添加阿司匹林治疗,比较其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较高(P <0.05);不良事件出现率和对照组相比较低(P <0.05);不良反应出现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显著,能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且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脑血管病 阿司匹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临床影响。方法:择取60例脑血管病确诊患者参与实验,医治时间介于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间,依循双盲法原则作分组处理,就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0例,优质护理)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作对比。结果:护理前两组关于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不具显著差异(P>0.05),经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观察组低之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高之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血管病 优质护理 应用有效性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重塑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影像学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或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SVD患者共156例,计算其脑动脉重塑(BAR)评分,将BAR评分≤-1倍标准差的患者定义为颅内动脉缩窄性重塑的个体,BAR评分≥1倍标准差的患者为定义颅内动脉扩张性重塑的个体。对CSVD影像学标志物[脑白质高信号(WMHs)、腔隙、脑微出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和脑萎缩]进行量化,计算出CSVD总负荷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低负荷组(0~2分,91例)和高负荷组(3~4分,6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动脉重塑与CSVD各影像学标志物及总负荷的关系,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评估颅内动脉重塑对高CSVD总负荷的预测价值。结果颅内动脉扩张性重塑是严重WMHs(OR=3.66,95%CI 1.38~9.72,P=0.009)、腔隙(OR=3.78,95%CI 1.17~12.19,P=0.026)、脑萎缩(OR=3.11,95%CI 1.10~8.81,P=0.033)、高CSVD总负荷(OR=6.66,95%CI 2.14~20.77,P=0.001)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是高CSVD总负荷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2,95%CI 1.07~1.16,P<0.01)。以年龄及BAR评分≥1倍标准差为因变量建立高CSVD总负荷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有较好的效应(C指数=0.826)及校准度(P=0.024)。ROC曲线的最佳截断点是0.50,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 0.76~0.89,P<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和0.82。结论颅内动脉扩张性重塑的患者可能有较高的CSVD负荷。颅内动脉扩张性重塑可作为一种新的评估CSVD负荷生物标志物,但两者间联系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颅内动脉疾病 脑血管障碍 萎缩 动脉重塑 脑白质高信号 腔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8月~2022年2月之间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共70例作为对照组,对相关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探讨,并选取2022年3月~2022年7月之间收治的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对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对比护理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将有效降低心内科护理风险事件。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风险因素 安全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厚唇合并唇形不佳的美容就医者行上唇M唇修薄成形,观察式的效果及风险。方法2013年9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为自觉上唇形态不佳美容就医者进行上唇M唇修薄成形415例[女403例,男12例,年龄18~56(25.1±4.4)岁],测量术前及术后唇部形态,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及远期随访。结果对415例受者进行统计,术后消肿3~21 (11.8±2.6) d;切口瘢痕软化1~24(2.6±0.8)个月;表情恢复自然1~24(3.1±1.4)个月;麻木感消失12~24个月。术后3个月对受者标准化二维照片进行测量,上红唇中央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唇峰点红唇高度明显降低,术前(13.3±2.2) mm,术后(11.4±1.7) mm;穹隆点相对高度明显增加,术前(0.4±1.0) mm,术后(2.1±0.5) mm。术后6个月随访,受者1次手术满意率72.0%,上红唇形态满意率75.4%,远期并发症包括瘢痕明显或不适(3.6%);区局部麻木(1.7%);表情欠自然(0.7%)。结论上唇M唇修薄成形对上红唇形态不佳合并过厚或正常厚度有较好的矫治效果,并发症轻微,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美容技术 修复外科手术 厚唇修薄 上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