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痴呆老年患者留置针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将我科的痴呆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透明贴膜固定,观察组透明贴膜固定基础上加用医用弹力固定,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满意度、药液外渗、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弹力帽在痴呆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固定中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弹力固定静脉留置针效果优于透明敷贴固定法,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高龄患者留置套管针护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 2018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2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60~93岁,平均69.72岁。致伤原因均为扭伤。内踝骨折3例,外踝骨折4例,双踝骨折6例,三踝骨折13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5例,旋后内收型4例,旋前外旋型16例,旋前外展型1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踝及后踝骨折以钢板固定,粉碎性后踝骨折采用钢板辅以空心钉固定,粉碎性内踝骨折辅以钢板进行有效支撑,配合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和抗骨质疏松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复位情况、伤口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主观满意度。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23.6个月。手术时间为30~95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150 ml,平均70 ml。患者术后骨折复位均满意。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31.9±11.4)分,较术前(84.4±10.8)分显著提高(P<0.01),其中优5例,良17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末次随访时VAS为(9.23±0.28)分,较术前的(1.85±0.73)分显著降低(P<0.01)。5例出现不同程度踝关节僵硬,经康复治疗功能恢复;2例内踝骨折功能康复过程中出现骨块移位,不影响功能。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

  • 标签: 踝损伤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信息时代,可燃气体检测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仍然需要人们用专业知识和谨慎操作来保证其有效性。只有在充分理解和遵守这些注意事项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可燃气体检测的报警器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可靠的警报,保护工作场所的安全,以减少火灾和爆炸风险。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器检定中的标定方法。

  • 标签: 燃气轮机 可燃气体探测系统 气体泄漏 故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e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2月— 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2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3例;年龄56~84岁,平均67.8岁。按照Bryan-Morrey分型:Ⅰ型7例,Ⅲ型11例,Ⅳ型8例。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10例单纯肱骨小头骨折采用逆行Hebert螺钉内固定,16例肱骨小头骨折合并肱骨外髁骨折行Hebert螺钉结合肱骨外髁微型钢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记录患者肘关节屈伸度,采用Mayo评分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情况。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22例获随访6~57个月,平均31.8个月。手术时间为60~195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45 ml,平均126 ml。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屈曲为(117.3±4.2)°,伸直为(8.2±2.1)°。末次随访时Mayo评分为85.0(82.5,92.3)分,较术前[16.5(12.8,24.0)分]显著提高(P<0.05)。VAS术前为(9.6±0.5)分,末次随访时为(2.3±0.2)分( P<0.05)。术后2例出现肘关节僵硬,经功能锻炼后恢复;1例出现骨块移位,但不影响功能,未做进一步处理。术后患者均无感染及皮肤软组织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采用Hebert螺钉内固定可促进功能恢复,减轻疼痛,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时需附加钢板固定,可获得可靠的固定

  • 标签: 肱骨骨折 老年人 骨质疏松 切开复位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