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部大分割放疗肺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自2007-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93例肺转移瘤患者,男124例,女69例,中位年龄58岁,中位KPS评分80分。原发肿瘤以肺癌(33.7%)、结直肠癌(21.2%)、头颈部肿瘤(13.5%)、乳腺癌(10.9%)为主。分析大分割放射治疗肺转移瘤的临床结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9.9个月(95%CI为55.1~64.6个月),共治疗317个病灶,90.7%应用4D-CT定位,应用调强放疗(IMRT)、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螺旋断层治疗(TOMO)技术者分别占69.4%、28.0%、2.6%,中位大体肿瘤体积、计划靶体积分别为5.0(0.2~142.3)、12.0(1.0~200.1) cm3。处方剂量以60 Gy分4~15次为主,中位计划靶体积剂量60(45~70) Gy;生物等效剂量96(60~150) Gy。1、3、5年局控率分别为95.7%、91.3%、89.9%,原发肿瘤至肺转移诊断中位时间是局控率的影响因素(P=0.027)。1、3、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1%、60.8%、46.2%和54.3%、30.3%、19.9%,放疗前肺外远处转移和原发肿瘤至肺转移诊断中位时间是总生存、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未见>3级不良反应。结论图像引导放疗大分割精准放疗对肺转移瘤可取得安全且较好的结果。

  • 标签: 肿瘤转移,肺/图像引导放射疗法 放射疗法,大分割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前瞻性分析脑膜转移瘤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93例脑膜转移瘤患者,接受螺旋断层放疗技术实施的全脑放疗、局部推量和/或全脊髓照射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记录临床症状、磁共振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液体活检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次要研究终点为局部控制(LC)、颅内无进展生存(IPFS)及脑转移专项生存(BMSS)及不良反应。结果主要原发病为非小细胞肺癌。全组接受全脑放疗±局部推量(中位剂量分别为40 Gy分20次、60 Gy分20次)或全脑、全脊髓照射(中位剂量分别为40 Gy分20次或50 Gy分25次、36 Gy分20次)。20例找到肿瘤细胞并行鞘注化疗;63例接受靶向治疗。中位随访时间33.8个月,1年OS、LC及IPFS分别为62%、77%及53%。中位生存时间15.9个月,中位BMSS时间42.2个月。3-4级不良反应少见,仅观察到8例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精准放疗结合鞘注化疗或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有效延长脑膜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肿瘤转移,脑膜/螺旋断层疗法 综合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重建腓肠皮瓣感觉功能的新方法的疗效,并分享经验。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应用腓肠皮瓣修复手、足创面12例。12例24侧小腿,术前均行血管CDFI检查,穿支部位距外踝尖6.8~20.5 cm,均值为12.5 cm;根部内径1.0~1.8 mm,均值为1.35 mm;术前血管根部血流速度为28.7~51.6 m/s,平均38.8 m/s。为重建皮瓣感觉,8例逆行设计的游离腓肠皮瓣,将穿支远侧的腓肠神经或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皮神经进行缝接;2例螺旋桨腓肠皮瓣,将小桨侧的腓肠神经断端与皮瓣供区近侧缘皮神经进行直接缝接或桥接;2例远端筋膜蒂腓肠皮瓣,行外踝以远纵行切口,分离腓肠神经及伴行血管,远端切断旋转后与受区腓浅神经或足背中间皮神经进行缝接。将这种通过缝接皮瓣原远侧皮神经重建感觉功能的方法定义为逆行缝接神经法。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门诊随访,时间6个月~1.5年,检测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时,均排除了通过创基神经长入恢复皮瓣感觉的部分。根据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制定的感觉功能评定标准,感觉恢复S4 1例,S3+ 8例,S3 2例,S2 1例。结论逆行缝接神经法重建腓肠皮瓣感觉功能疗效确切,并可显著增加该类皮瓣感觉功能重建机会。

  • 标签: 腓肠皮瓣 感觉功能重建 逆行缝接神经法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