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后谵妄大鼠血脑脊液屏障的变化。方法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147只,3月龄,体重24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n=49):对照组(C组)、单纯麻醉组(A组)和术后谵妄组(P组)。C组大鼠不接受麻醉和手术处理,A组大鼠接受1.4%异氟烷麻醉2 h处理,P组大鼠在1.4%异氟烷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于术前24 h、术后6、9和24 h时测试大鼠行为学(埋藏食物实验、旷场实验及Y迷宫实验);术后6、9和24 h于大鼠尾静脉注射荧光素钠(NaFI)后取大鼠双侧侧脑室脉络丛(CP)及脑脊液(CSF),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P ZO-1、occludin、claudin1、E-cadherin和VE-cadherin表达;术后6 h时大鼠尾静脉注射10、40和70 kDa FITC-dextran后取CSF,通过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CSF NaFI,10、40和70 kDa FITC-dextran的浓度;取CP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双侧CP上皮细胞(CPECs)形态。结果与C组和A组比较,P组大鼠术后食用麦片潜伏期延长,中央格停留时间缩短,进入新异臂次数百分比及新异臂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僵直时间缩短,大鼠CP 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下调,CSF NaFI浓度、10及40 kDa FITC-dextran浓度增加(P<0.05或0.01),CPECs排列紊乱疏松,微绒毛缺失,细胞间紧密连接局部模糊不清,间隙增宽。结论术后谵妄的发生与血脑脊液屏障的变化有关。

  • 标签: 脑脊液 脉络丛组织 谵妄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CORM-2)调控T淋巴细胞的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屏障。方法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二甲基亚砜组(dimethyl sulfoxide, DMSO)、灭活型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组(inactive 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iCORM-2)、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CORM-2 6 mg/kg共7组,每组8只。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CORM-2各剂量组和iCORM-2组于制备休克模型前即刻腹腔注射不同剂量CORM-2和6 mg/kg iCORM-2,DMSO组腹腔注射与iCORM-2等量的2%DMSO,休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各组大鼠记录置管后或休克后不同时相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造模成功后23 h采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li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葡聚糖作为渗透性标记物测试壁通透性,并留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观察大鼠黏膜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Foxp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黏膜组织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表达。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明显增加(均P<0.05);与休克其余各组比较,CORM-2各剂量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均减低(均P<0.05)。病理学改变显示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大鼠回肠组织损伤明显;CORM-2干预可减轻休克大鼠回肠黏膜损伤,且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回肠结构更完整。休克组和DMSO组黏膜淋巴细胞T-bet抗原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均P<0.05);CORM-2各剂量组T-bet抗原表达较休克组降低(均P<0.05)。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iCORM-2组Foxp3抗原表达较休克组和DMSO组均减低(均P<0.05),但CORM-2 6 mg/kg组与休克组或DM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IFN-γ表达升高(P<0.05),IL-10和TGF-β表达未见差异(均P>0.05);与休克组相比,CORM-2各剂量组IL-10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其中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TGF-β表达上调(均P<0.05),但仅CORM-2 6 mg/kg组较休克组IFN-γ表达下调(P<0.05)。结论CORM-2可抑制1型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降低炎症因子,增加抗炎因子,减轻休克缺血肠壁炎症,保护屏障。

  • 标签: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 休克 淋巴细胞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miR-146a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小鼠海马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160只,12~16周龄,体重22~28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n=32):对照组(C组)、POCD组、miR-146a agomir组(Ag组)、miR-146a antagomir组(At组)和阴性对照液组(NC组)。采用吸入1.5%异氟烷麻醉下行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制备小鼠POCD模型。于术前2 d时,Ag组双侧海马注射miR-146a agomir 0.5 nmol (0.1 nmol/μl),At组注射miR-146a antagomir 2.5 nmol (0.5 nmol/μl),NC组注射miR-146a阴性对照液2.5 nmol (0.5 nmol/μl);C组不行麻醉或手术处理。于术前1 d、术后1、3和7 d时行旷场实验评估小鼠自发活动能力,15 min后行条件恐惧实验评价认知能力,于术后1和3 d时处死小鼠取海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A1区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CD11b的表达,于术后6、12和24 h时采用qPCR法检测miR-146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IRAK1、TRAF6、NF-κB p65和TNF-α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IL-1β和IL-6的含量。结果5组各时点旷场实验总探索路程及声音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OCD组术后1、3和7 d时场景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减少,术后1和3 d时海马CD11b表达、术后6、12和24 h时miR-146a、IRAK1、TRAF6、NF-κB p65和TNF-α表达上调,IL-1β和IL-6含量升高(P<0.05);与NC组比较,Ag组术后1、3和7 d时场景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升高,术后1和3 d时CD11b表达下调,术后6、12和24 h时miR-146a、IRAK1、TRAF6、NF-κB p65和TNF-α表达上调,IL-1β和IL-6含量减少,At组术后1、3和7 d时场景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减少,术后1和3 d时CD11b表达上调,术后6、12和24 h时miR-146a表达下调,IRAK1、TRAF6和NF-κB p65表达上调,术后12和24 h时TNF-α表达上调,IL-1β和IL-6含量升高(P<0.05)。结论miR-146a参与了POCD小鼠海马炎症反应的过程,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RAK1-TRAF6-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微RNAs 认知障碍 海马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胃底大小与术后胃瘫的关系,以及胃瘫高危患者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胃癌根治术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T测量胃底胃容积比值(FV/TV), ROC曲线分析评价预测性能,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胃瘫的预测因素。将样本量增加到304例患者,其FV/TV >19.4%,分析这些患者的不同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方式。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预防胃瘫的保护因素。结果胃瘫组患者的FV/TV高于非胃瘫组[(25.7%±7.4%)比(17.8%±9.4%),t=-3.78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V/TV与胃瘫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858,P<0.05)。ROC曲线分析选取截断值19.4%,预测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53.7%。304例FV/TV >19.4%的患者中胃瘫的发生率为9.2%。残胃<1/3和术后早期胃肠减压患者的胃瘫发生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FV/TV能有效预测术后胃瘫的风险;小残留胃和术后早期胃肠减压是预防高危患者胃瘫的有效措施。

  • 标签: 胃肿瘤 胃排空 胃切除术 预测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32例高龄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32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预防性护理。结果: 32例患者神经外科术后,1例术后1周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检查确诊后,给予抬高患肢制动,抗凝治疗后痊愈出院,无一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出院后随访6-12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未见明显深静脉瓣膜功能损害。结论: 高龄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神经外科术后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术后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对于术后情绪与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与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与护理组(41例,采用心理干预护理方法)。对两组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护理完成之后的效果进行收集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术后护理后均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治疗组的SDS抑郁评分与SAS焦虑评分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心理干预护理方法对比常规护理方法具有更加的护理效果,心理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理干预护理 子宫内膜癌 术后情绪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支皮瓣在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美容性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2月—2021年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溧阳市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患者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38~95岁。肿瘤切除后,面部皮肤缺损1.5 cm×1.5 cm~3.5 cm×7.5 cm。根据患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的大小、位置与形状,设计推进、旋转、螺旋桨等多种面部穿支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1.5 cm×1.0 cm~ 12.0 cm×6.0 cm;蒂部穿支血管直径在0.3~3.0 mm,其中2例蒂部为穿支血管束。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同时对并发症予以对症处理;术后对皮瓣色泽、修复后功能、美观度及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评价其创面修复效果。结果本组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49例皮瓣一期愈合;1例术后皮瓣淤血,予针刺放血、局部按摩治疗,1周后好转,伤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 ~24个月,皮瓣的质地、颜色和触感与周围皮肤相一致,供区瘢痕不明显,50例患者对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结论采用穿支皮瓣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面部缺损进行修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修复方式,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美容性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面部肿瘤 穿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尿道支架植入治疗对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患者术后进行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常规护理、并发症护理及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结果支架植入术后3d拔除导尿管恢复正常排尿。结论尿道支架植入术后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使患者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网状支架 植入 术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责任制小组护理模式对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责任制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气管置管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显著缩短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责任制护理可以显著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责任制护理 高血压 脑出血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性心理护理对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3月--2021.2月本院收治的88例经腹腔镜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结果:护理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和帕瑞昔布钠在无痛病房中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20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对使用氟比洛芬酯组(100例)和帕瑞昔布钠组(100例)两种镇痛药物的患者药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 d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4.26±0.96)分比(6.09±1.38)分、(4.04±1.19)分比(6.0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37例比17例),其中氟比洛芬酯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22例比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帕瑞昔布钠组患者睡眠无影响较多(20例比8例)。两组患者对住院期间疼痛护理以满意为主。结论无痛病房中两种镇痛药物用于肱骨干骨折术后患者均能取得明显的镇痛效果;氟比洛芬酯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及睡眠困扰情况均高于帕瑞昔布钠组。良好的疼痛控制会提高患者治疗的满意度。

  • 标签: 疼痛 骨折 氟比洛芬酯 帕瑞昔布钠 无痛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和帕瑞昔布钠在无痛病房中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20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对使用氟比洛芬酯组(100例)和帕瑞昔布钠组(100例)两种镇痛药物的患者药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 d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4.26±0.96)分比(6.09±1.38)分、(4.04±1.19)分比(6.0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37例比17例),其中氟比洛芬酯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22例比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帕瑞昔布钠组患者睡眠无影响较多(20例比8例)。两组患者对住院期间疼痛护理以满意为主。结论无痛病房中两种镇痛药物用于肱骨干骨折术后患者均能取得明显的镇痛效果;氟比洛芬酯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及睡眠困扰情况均高于帕瑞昔布钠组。良好的疼痛控制会提高患者治疗的满意度。

  • 标签: 疼痛 骨折 氟比洛芬酯 帕瑞昔布钠 无痛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