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供体来源的细胞游离DNA(donor-derived cell-free DNA,dd-cfDNA)片段在鉴别移植肾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mediated rejection,TCMR)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7月18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患者。根据2017年Banff移植排斥反应病理分类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BMR组和TCMR组,后者又分为TCMRⅠ型亚组和TCMRⅡ型亚组。采用二代测序+目标区域捕获的方法检测入选者外周血浆dd-cfDNA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血浆dd-cfDNA和血肌酐水平对鉴别两种移植肾ABMR和TCMR的诊断价值。结果共60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入选本研究,TCMR组42例,ABMR组18例。ABMR组患者血浆dd-cfDNA百分比较TCMR组显著升高[2.33(1.19,4.30)%比0.98(0.50,1.82)%,P=0.001];ABMR组dd-cfDNA绝对值亦较TCMR组显著升高[0.94(0.60,2.27)ng/ml比0.43(0.20,0.96)ng/ml,P=0.00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cfDNA百分比鉴别诊断TCMR和ABMR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95%CI 0.64~0.88),阈值为1.11%,敏感性88.89%,特异性59.52%;dd-cfDNA绝对值鉴别诊断TCMR和ABMR的AUC为0.74(95% CI 0.61~0.86),阈值为0.53 ng/ml,敏感性88.89%,特异性54.76%。TCMR亚组与ABMR组血浆dd-cfDNA水平的比较结果显示,TCMR两亚组间dd-cfDNA百分比及绝对值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MR组dd-cfDNA百分比显著高于TCMRⅠ型亚组(P=0.008)和TCMRⅡ型亚组(P=0.030)。ABMR组dd-cfDNA绝对值显著高于TCMRⅠ型亚组(P=0.003)。结论血浆dd-cfDNA水平检测对鉴别ABMR和TCMR两种排斥反应类型有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物排斥 鉴别,诊断 供体来源细胞游离D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移植肾IgA肾病(IgAN)复发或新发的诱因及移植肾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移植肾IgAN的患者,按照血肌酐(Scr)增高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率分为稳定组(Scr升高值<20 μmol/L,eGFR下降率<10%)和进展组(Scr增高但未达翻倍值,30%<eGFR下降率<60%),以及根据血肌酐翻倍、eGFR<15 ml·min-1·(1.73 m2)-1至慢性肾脏病5期设为失功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3组移植肾IgAN患者肾脏病理改变及临床特征。以eGFR<15 ml·min-1·(1.73 m2)-1至慢性肾脏病5期为随访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他克莫司(FK506)血浓度、尿蛋白和移植肾病理改变对移植肾生存率的影响。结果38例移植肾IgAN患者肾活检时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为(2.00±2.38)g/g,17例(44.7%)患者血肌酐增高,29例应用FK506患者中16例(55.2%)发病前FK506血浓度<4 μg/L。肾活检术后随访(23.2±22.2)个月,11例(28.9%)患者肾功能不全进展(进展组),7例(18.4%)移植肾失功(失功组)。失功组患者UP/Cr显著高于稳定组(P=0.001),肾穿前FK506血浓度显著低于稳定组[(3.05±0.71)μg/L比(5.03±1.62)μg/L,P=0.010]。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FK506低浓度(<4.0 μg/L)、大量蛋白尿患者的移植肾生存率分别显著低于FK506血浓度≥4.0 μg/L、UP/Cr<2.3 g/g患者(分别P=0.020,P=0.001);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有炎细胞浸润和系膜区C1q沉积患者的移植肾生存率显著低于毛细血管袢内无炎细胞浸润和系膜区无C1q沉积患者(分别P=0.042,P=0.015)。结论FK506低浓度是移植肾IgAN复发或新发的诱因。大量蛋白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炎细胞浸润、系膜区C1q沉积以及FK506低浓度是移植肾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 标签: 肾小球肾炎,IgA 肾移植 病理,临床 普乐可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术后2周内)与晚期(术后2周后)发生的单纯血管内膜炎的临床预后。方法选取2001年9月至2014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行肾移植后出现血肌酐升高并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的受者,分析比较43例早期血管内膜炎组与38例晚期血管内膜炎组在基线情况、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是否采用激素联合抗体治疗、抗排斥反应逆转率、移植肾功能丧失率以及移植肾存活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早期单纯血管内膜炎组排斥前及排斥时肌酐、GFR值均明显差于晚期单纯血管内膜炎组;早期单纯血管内膜炎组有37例(86.0 %)采用激素联合抗体的治疗,晚期单纯血管内膜炎组仅有7例(1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截至随访点早期单纯血管内膜炎组有10例(23.3 %)发生移植肾功能丧失,晚期单纯内膜炎组有4例(1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移植肾生存曲线提示两组肾存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单纯血管内膜炎受者病情明显重于晚期单纯血管内膜炎受者,但经过积极治疗以后,其预后不劣于晚期单纯血管内膜炎受者。

  • 标签: 肾移植 血管内膜炎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切除术(PTX)对肾移植后持续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的疗效及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接受PTX治疗的31例肾移植后PHPT受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PTH)、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统计术后12个月时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功定义为PTX后血钙恢复正常和(或)PTH较术前下降>50%。结果术前血钙为(2.78±0.18)mmol/L,术后1周下降至(2.19±0.34)mmol/L(P<0.01);术前血磷为(0.76±0.16)mmol/L,术后1周升高至(0.97±0.26)mmol/L(P<0.01);术前PTH为(276.00±200.60)ng/L,术后1周下降至(46.62±104.36)ng/L(P<0.01);术前碱性磷酸酶为(261.59±236.95)U/L,术后3个月下降至(154.90±117.37)U/L(P<0.01)。术后1年内血肌酐及eGFR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X后12个月时手术成功率为90.3%,术后短暂性低钙血症、持续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声音嘶哑发生率分别为35.5%、3.2%、3.2%,未发生持续性低钙血症、切口出血、切口感染和手术相关死亡。结论PTX可快速、有效改善肾移植后高钙、低磷、高PTH和高碱性磷酸酶血症,是治疗肾移植后PHPT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且对移植肾功能无影响。

  • 标签: 肾移植 甲状旁腺切除术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尸体供肾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 DGF)危险因素并建立供者评分系统。方法收集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全国29家移植中心实施尸体供肾移植共3 549例受者及1 875例供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确定DGF的供者危险因素,将其纳入多因素分析,计算回归系数(β值)并换算成危险因素的评分,建立DGF风险供者评分系统。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供者年龄,原发疾病,高血压病史,捐献前血肌酐水平,低血压时间和心肺复苏史是肾移植术后DGF的危险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均可增加DGF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了基于以上6个危险因素的总分49分的DGF风险供者评分系统,随着供者评分由0分升高至49分,肾移植术后DGF发生率由9.96%增加至92%。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尸体供肾肾移植术后DGF的供者危险因素,建立了一个符合中国人口特征的DGF风险供者预测评价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用于尸体供者的评估,指导肾移植术后DGF的防治。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