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2种镜片偏心测量方法。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完成角膜塑形镜验配并持续戴镜24个月的近视儿童77例,将戴镜前和戴镜3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对比构建切向差异图,分析戴镜前和戴镜3个月后Kappa角距离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MATLB编程分析,在切向差异图上模拟塑形圆并定位圆心即塑形区中心,分别测量角膜顶点及瞳孔中心与塑形区中心的距离,偏心距离1为角膜顶点与塑形圆圆心距离,偏心距离2为瞳孔中心与塑形圆圆心的距离,对比分析2种偏心测量方法值的差异。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戴镜前后角膜平坦子午线上的曲率值(Kf)、角膜陡峭子午线上的曲率值(Ks)、Kappa角距离、偏心距离1、偏心距离2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种方法测量偏心距离(上下鼻颞)的差异。对眼轴变化与偏心距离相互之间关联的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2年后的眼轴分别为(25.25±0.81)mm、(25.63±0.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4,P<0.001)。角膜表面参数戴镜前的Kf为(42.80±1.23)D,Ks为(44.09±1.40)D,戴镜3个月后的Kf为(41.00±1.73)D,Ks为(42.85±1.93)D,戴镜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Kf=8.893,PKf<0.001;tKs=5.903,PKs<0.001)。戴镜前和戴镜后的Kappa角距离分别为(0.27±0.21)mm和(0.29±0.2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心距离1和偏心距离2分别为(0.64±0.31)mm、(0.63±0.35)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方法测量偏心方向结果均以颞下方向偏心较多。2种测量方法测得偏心距离均与眼轴变化呈负相关(偏心距离1:r=-0.332,P=0.003;偏心距离2:r=-0.310,P=0.006)。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不引起Kappa角的变化。角膜顶点到塑形区中心的偏心距离和瞳孔中心到塑形区中心的镜片偏心距离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近视 角膜塑形镜 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