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近一阶段来,探究中国文学的民族特点的文章多了起来,而且不少论著都能有意识地将这个课题放到整个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联系民族的经济政治生活、社会结构、文化心态以至哲学、宗教、审美、道德诸种思潮来作综合的把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常为论者所忽略,那就是民族语言(包括文字)对于民族文学的规范作用。我们知道,文字是语言的艺术,作家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感受,生发的意象,归根结底要转化为语言形态的东西,才能取得它的定型,并在社会上得到传

  • 标签: 语言形态 民族文学 文化心态 中国文学 方块汉字 语法成分
  • 简介:"以人为本"的文学本原观的确立,是具有鲜明现代性的文学本体论趋于成熟的表记。钱谷融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叶提出"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在遥接"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理念的基础之上,予以拓展与深化,建构起更为圆融而开阔的理论体系,对克服长久以来盛行的"工具论"文艺观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后,这一命题得到重新肯认,成为引领新时期文艺思想革新的一面旗帜,至今也未失去其现实的生命力。为继续发扬其理论功效,当前或可从"人"的内涵的进一步揭示、"人"与"文"的内在关系探究乃至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性与相互关联等方面作更深入、细致的探讨,这将是"文学是人学"理念信奉者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 标签: “文学是人学” 历史定位 现实意义 未来建构
  • 简介:艺术是应审美传达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审美体验,又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符号媒介将自己的体验传送出去,以引发他人的生命共振,于是就有了艺术活动。艺术的审美传达职能贯串在它的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创作上的"聆听"与"言说"、作品构成上的"意蕴"与"形式"以及欣赏活动中的"表达"与"接受"诸种关系,均围绕审美传达的任务而展开,并以实现这一任务为目标。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精神超越与社会功利的二重性能,亦皆统一于审美传达。但审美传达所要传送的意义并非一次完成,乃要在由创作经作品向欣赏(包括一次次欣赏)的推移中逐渐生成,且欣赏又会引发新的创作与作品,故艺术活动必将成为永恒的自我循环,随同人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愈益重大的作用。

  • 标签: 艺术活动 审美传达 意义生成 超越与功利的二重性
  • 简介:回顾诗学传统中“诗歌体式论”的演化,提出了文体为“文本范型”的概念,考察了它的产生过裎,研究了它的演进,指出了它的转型与升华,结论是:体式是诗性生命在形体结构中的开显。

  • 标签: 诗歌 体式 演进
  • 简介:'感兴'是中国诗学传统中的一个独特的范畴,在它身上凝聚着我们民族特有的诗性智慧与审美体验方式.作为一种生命论的诗学,我们的先辈历来将诗歌创作和欣赏视以为人的生命活动.如果说,'情志'构成了这一生命活动的本原,那末,'感兴'便是诗歌生命的发动.正是由于'感兴'的发动,'情志'得以向意象和意境转化,人的审美体验和诗的审美内核才得以生成.所以讨论中国诗学,不能不给予'感兴'以特殊的关注.

  • 标签: 中国诗学 生命论 审美体验 生命活动 诗歌创作 诗学传统
  • 简介:隋唐五代文学,唐代为主干.20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集中显现在唐代文学研究上:全面观照各体类文学,努力把握文学现象间整体联系,系统收集与考证资料,更新观念,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

  • 标签: 五代十国 整体 实证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念
  • 简介:<正>“理不胜词”李贺逝世十五年后,他的朋友沈亚之将其遗稿整理成集,并请当时的名诗人杜牧写了一篇序言。这篇序言可算是全面评价李贺诗歌创作的第一个文献,其中“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一句断语,就成了后世批评李贺诗作“理不胜词”的祖本。其实,“理不胜词”的提法同杜牧的原意是有出入的。杜牧的立论仅就李贺诗歌与屈原的作品相比较而言,并不曾涉及李贺诗歌本身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到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里指摘李贺诗作“无理”,以及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所谓“贺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这才确立了“理不胜词”的断案。沿至近世,还有人把李贺称作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的诗人,都是与上述说法一脉相承的。古往今来,也有不少人不赞成“理不胜词”的提法。南宋刘辰翁在《李长吉诗评》中就说:“贺所长正在理外。”其后,李维桢《昌谷诗解序》发挥了“诗有别才,不必尽出于理”

  • 标签: 内容与形式 脱离现实 李贺诗歌 现实世界 矛盾二重性 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