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糖尿病(T1DM)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特异性免疫损伤而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进而引起血糖升高。胰岛素替代是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虽能控制高血糖,但不能遏制胰岛功能进行性衰竭,无法有效阻止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细胞疗法基于T1DM病理生理特征,旨在通过胰岛β细胞替代或再生治疗保护甚至重建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系统,从而改善疾病进程与预后,是T1DM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围绕胰岛移植与多能干细胞在T1DM治疗中的研究现况及发展方向进行论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慢性肾脏病(CKD)的危险因素,并着重分析肥胖与CKD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18至75岁诊断为T2DM的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病程以及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酸、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肥胖定义为BMI≥28 kg/m2,超重定义为24 kg/m2≤BMI<28 kg/m2。根据是否合并CKD,将研究对象分为合并CKD组和不合并CKD组。在不合并CKD的T2DM患者中,选取至少随访一次,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且随访数据完整的患者,按是否发生CKD分为发生CKD组和未发生CKD组。两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以及χ²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发生CKD的危险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随访的T2DM患者CKD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拟合Cox回归模型来评估不同的BMI截点与CKD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 194例T2DM患者,其中合并CKD组620例,不合并CKD组2 574例。与不合并CKD组相比,合并CKD组T2DM患者BMI明显增高(P=0.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肥胖、收缩压、舒张压、Hb、白蛋白、TG、TC、FPG及HbA1c为T2DM患者发生CKD的影响因素(均P<0.05),将上述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1.058,95%CI 1.079~2.018),收缩压增高(OR=1.027,95%CI 1.018~1.035),TG增加(OR=1.087,95%CI 1.008~1.171),FPG增高(OR=1.042,95%CI 1.003~1.083)是T2DM患者发生CKD的影响因素(均P<0.05)。不合并CKD组中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且随访数据完整的T2DM患者共753例,其中,发生CKD组182例,未发生CKD组571例。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AST、TG及FPG后,超重为发生CKD的危险因素(OR=1.95,95%CI 1.05~3.61)。RCS拟合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T2DM患者BMI与CKD发生风险呈非线性关系,BMI在28~31 kg/m2的T2DM患者CKD的发生风险增加(均P<0.05)。结论T2DM患者肥胖与CKD密切相关,肥胖的T2DM患者,特别是BMI在28~31 kg/m2,容易发展为CKD。

  • 标签: 糖尿病,2型 肥胖症 慢性肾脏病 体重指数 限制性立方样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糖尿病(T1DM)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和血糖管理指标(GMI)之间的关系以及血糖变异性(GV)对其关系的影响。方法动态血糖监测(CGM)数据来自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一项在成年T1DM患者(≥18岁)中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入组了83例T1DM患者,分别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72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例)。使用回顾性CGM系统在基线(0~2周)、3个月(12~14周)和6个月(24~26周)随访时获得了患者连续2周的CGM数据,计算TIR、GMI及GV[包括变异系数(CV)、标准差(SD)]等CGM参数。根据CV的达标情况(<36%)和分布范围进行分组,探讨TIR和GMI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相同GMI值所对应的TIR预测值。结果共收集CGM数据集233个,其中83个来自基线、80个来自3个月随访以及70个来自6个月随访。基线时患者年龄及病程[M(Q1,Q3)]分别为30.69(25.22,38.43)岁、10.05(4.46,13.92)年,男性27例。CGM平均佩戴时长及有效佩戴时间百分比[M(Q1,Q3)]分别为13.92(3.02,14.00)d、91.61%(84.96%,95.94%),TIR、GMI以及CV分别为60.34%±13.03%、7.14%±0.61%和41.01%±7.64%。TIR与GMI呈高度逆线性相关(r=-0.822,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V达标时(<36%),通过给定GMI计算的TIR预测值比CV不达标时高8.352%。在CV的四分位分组中,当GMI值为7%时,CV越大,TIR预测值越小,分别为69.98%(CV≤35.91%)、64.57%(35.91%<CV≤40.08%)、60.96%(40.08%<CV≤45.86%)以及56.44%(CV>45.86%)。结论T1DM患者TIR和GMI呈高度逆线性相关,且CV影响两者的关系。

  • 标签: 糖尿病,1型 目标范围内时间 血糖管理指标 血糖变异性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清髓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HSC)与单次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1糖尿病(T1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学院内分泌科接受HSC移植的T1DM患者9例及MSC移植的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同时期仅接受常规胰岛素治疗且临床特征相匹配的T1DM患者10例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12个月的胰岛素注射剂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及餐后2 h C肽(2hCP),并计算各指标的变化幅度。将患者移植后12个月的血清FCP和(或)2hCP较移植前增加10%以上定义为临床缓解。观察两种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及随访期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判断其安全性。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后12个月,HSC移植组、MSC移植组和对照组达到临床缓解的占比分别为7/9、2/8和1/10,HSC移植组临床缓解的占比高于对照组(P=0.005);3组的HbA1c分别为(6.5±1.3)%、(7.7±1.5)%和(9.2±3.5)%;HSC移植组胰岛素注射剂量的下降幅度、FCP的增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其2hCP的增高幅度大于MSC移植组和对照组(P<0.05)。HSC移植组有2例患者脱离胰岛素,MSC移植组和对照组均无患者脱离胰岛素。与移植前相比,移植后12个月HSC移植组的HbA1c(t=-3.85,P=0.008)和胰岛素注射剂量(t=-2.47,P=0.039)均下降,而2hCP(Z=-2.07,P=0.039)升高;MSC移植组HbA1c(t=-3.11,P=0.017)和2hCP(Z=-2.38,P=0.016)均下降。安全性方面,HSC移植组患者均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而MSC移植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两种干细胞技术均有助于改善T1DM患者血糖及保护胰岛功能,HSC移植在改善胰岛功能疗效方面有优于MSC移植的趋势,而MSC移植安全性更高。

  • 标签: 糖尿病,1型 造血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